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公开目录 > 市卫生健康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11330483002558542Q/2015-76963 发布机构: 市卫生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2015-02-05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文件编号: 桐卫发〔2015〕14号
关于印发《2014年桐乡市卫生工作总结》和《2015年桐乡市卫生工作思路》的通知

发布时间:2015-02-05  13:43 来源:市卫生健康局 浏览次数: 打印

局属各单位、局机关各科室:

        现将《2014年桐乡市卫生工作总结》和《2015年桐乡市卫生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桐乡市卫生局

                                                                                                                 2015年2月4日

                                                            

  2014年桐乡市卫生工作总结

         2014年,我市卫生工作紧紧围绕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狠抓落实、稳中求进”工作主基调,以提升服务能力和群众满意度为主线,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一)聚焦难点,破解卫生改革发展瓶颈。以问题为导向,针对市外就诊率偏高、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医疗机构运行压力较大等难点,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工作举措,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重点学科(专科)建设实现新突破。借助医疗开放合作平台,进一步加强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一院、中医院等市级医院分别与上海中山医院、上海曙光医院、上海肿瘤医院、省邵逸夫医院、省人民医院、省立同德医院等上级医院开展重点科室深度合作,洲泉镇中心卫生院成为杭州师范大学附属医院桐乡分院,全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医药高等院校建立合作项目累计已达21项。年内,一院被国家卫计委列为全国首批重点扶持500家县级医院之一;一院心血管病学科被评为浙江省县级龙头学科,填补了我市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康慈医院精神病学学科被评为嘉兴市医学重点支撑学科;高桥镇中心卫生院中医儿科、河山镇卫生院中医骨伤科被评为嘉兴市基层医疗机构特色专科。

       二是医疗卫生内涵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医疗质量和安全医疗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和“三个重点”管理制度,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和纠纷案例集中讨论、点评,深入实施优质护理服务工程和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执业行为。加强医疗资源整合,完成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建设并运行,出台临床检验中心、医疗器械消毒供应中心建设方案,正在进行系统建设和物流用车采购等工作。加强医学科研工作,全年科研立项88项,其中省级及以上4项、嘉兴市级6项、桐乡市级78项;通过科技成果验收40项,其中嘉兴市级6项、桐乡市级34项,获得桐乡市科技进步奖7项。加强中医药工作,深入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并接受省级专项督查,中医院开设康复病区,开展中医特色护理,成立陈木扇女科流派传承工作站。启动“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高桥镇中心卫生院通过省级甲等卫生院考核。此外,一院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引入台湾先进的医院绩效考核体系;二院强化人力成本控制,精简行政后勤岗位,充实加强一线医务人员力量;急救站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急救前移”服务得到嘉兴市领导的批示肯定。

        三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呈现新亮点。出台《关于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和引进的若干意见》,市政府专门设立“医学助学金”,鼓励本地优秀高中应届毕业生报考重点医学院校,并有2人签约。加大业务骨干选拔培养力度,中医院于占文被确定为浙江省名中医培养对象;一院唐建良入选嘉兴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还有1人入选嘉兴市卫生系统后备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3人入选嘉兴市卫生系统青年优秀人才培养人选;评选产生桐乡市卫生系统第四轮第二批学科带头人5名、学科骨干5名、医坛新秀14名。继续实施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委培工作,2014年定向委培本科社区医生25名。加大编外人员进编力度,全年共有103名编外人员进编,其中护理人员69名。卫校高职考平均上线率达99.4%,连续11年夺得医护类全省状元,护理资格考试通过率达99.5%,参加全国护理、秘书技能大赛成绩优异。

            四是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形成新机制。市人大常委会专题审议基层卫生工作,市政府出台《桐乡市深化基层卫生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机构运行新机制实施意见》,着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多渠道补偿机制。对基层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维修、设备购置、人才学科和规范化培训等实行项目化管理,基本建设项目、5万元以上的维修及10万元以上的设备购置按市财政60%、镇(街道)财政20%、基层医疗机构20%的比例予以分担。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实行政府购买服务,按常住服务人口进行补助,镇(街道)财政按市及以上财政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15%给予配套。2014年,全市各镇(街道)财政补助经费投入1178.4万元,比上年增长86.1%。

        (二)突出重点,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省委“两下沉、双提升”工程的有关要求,结合桐乡实际,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不断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

        一是四院托管成效明显。四院接受嘉兴二院托管以来,各项工作运行平稳,成效明显。嘉兴二院管理技术团队覆盖内科、外科、儿科、重症、放射、护理等专业,8名人员常驻四院,并有针对性地开设17个专家门诊,由副高以上职称、嘉兴地区学科带头人定期坐诊,建立紧密型的师徒带教方式;确立首批5个重点扶持学科,与嘉兴二院相关科室建立紧密合作关系,聘请7名知名专家作为指导顾问,有效提升了医疗技术和管理水平。2014年,四院门急诊人次同比上升5.6%,出院人次同比上升48.1%,医疗收入同比上升30.3%,药品收入占医疗收入比例同比下降5.3%,并开展腹腔镜等新技术、新项目。

        二是市域内医联体建设启动实施。9月底,首批三家医联体正式启动。一院、二院、中医院分别与石门、洲泉、高桥3家中心卫生院结成医疗联合体,实施以管理输出、人才交流、技术支援为主要模式的紧密合作,逐步探索市、镇(街道)卫生一体化。3家市级医院分别派出4-5名管理、技术人员常驻卫生院工作,重点提高卫生院住院部和专科门诊的医疗服务能力,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机制,并已取得初步成效,3家中心卫生院的医疗质量和服务能力得到相应提升,门诊、住院人次增长较快。

        三是卫生重点工程建设和社会资本办医工作稳步推进。妇保院和疾控中心迁建项目进展顺利,目前正在进行地下室主体施工,预计2016年底竣工。桐乡市残疾人托养(庇护)中心建设有序推进,皮防院扩建工程顺利开工,二院扩建、三院迁建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开展。积极引进优质社会资本举办民营医疗机构,桐乡新华骨科医院已获嘉兴市卫生局批准设置,一期设置床位100张,已完成基础部分建设;桐乡和济护理院和桐乡同仁医院均已完成设置审批,另有一些项目正在洽谈之中。

        (三)夯实基点,提升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切实履行职责,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卫生信息化和合作医疗工作,进一步增强医疗卫生保障能力,为桐乡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夯实基础。

         一是不断加强公共卫生工作。巩固省级卫生强市创建成果,6月份通过嘉兴初评,8月份通过省级复核。深入开展省级卫生应急示范市创建,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开展卫生应急演练,12个镇(街道)全部创建成为嘉兴市卫生应急示范镇(街道)。完善公共卫生绩效考核机制,从公共卫生经费中提出人均3元作为绩效奖励基金,并设立新居民系数,纳入绩效奖励基金考核。推行公共卫生工作人员技能考核制度和竞赛制度,提升公共卫生队伍素质。全力做好世界互联网大会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制定预案,开展演练,大会期间各医疗站点累计诊治病人67人次,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扎实做好“亚信峰会”和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的安保工作,确保精神病人肇事肇祸“零”发生。加强疾病防控工作,有效应对人感染H7N9流感等传染病疫情,探索创新艾滋病防控“四位一体”管理模式,荣获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全国突出贡献奖”,艾滋病、结核病、布病防治和团队指导等工作得到上级充分肯定。加强卫生监督执法,出台打击非法行医投诉举报奖励办法,“打非”行动取得明显成效;推进“五水共治”保供水,未发生生活饮用水卫生事件;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取得实效,职业技术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名列嘉兴前茅;9家基层单位成功创建省级卫生监督协管服务示范点。加强妇幼保健工作,启动实施孕产妇和0-6岁儿童免费保健服务,扎实开展妇女“两癌”筛查及妇女病普查,发现宫颈癌9例、乳腺癌23例;积极应对单独两孩政策,妇保院开设“再生育咨询门诊”,增强高危妊娠门诊力量;全市婚检率提高到91.4%,剖宫产率下降为40%。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创建成果,国家(省)卫生镇创建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濮院、屠甸通过国家卫生镇首次复查,龙翔、凤鸣通过省级卫生街道复查,乌镇、河山启动国家卫生镇创建工作;推进健康城市建设,二院、中医院、妇保院被评为省级健康促进医院。

        二是扎实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加快市级医疗机构HIS系统改造升级,一院、三院、妇保院、皮防院、康复医院等5家市级医疗机构的新版HIS系统已投入使用,梧桐、崇福、乌镇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HIS系统也已完成改造,全市门诊医生工作站全部实现电子处方。加强电子病历系统建设,在一院电子病历系统标准化改造的基础上,三院、四院、妇保院、康复医院和3家中心卫生院的电子病历系统着手建设,部分功能已投入临床使用。推进“智慧医疗”建设,一院、二院、中医院均已开通“银医通”项目,一院在全省县(市)级医院中率先推行“诊间结算”项目,在给患者就医带来便利的同时,优化了诊疗流程,提高了就诊效率。

        三是切实提升合作医疗保障水平。2014年,全市共有438388人参加合作医疗,参保率达99.2%,人均筹资800元,全年为297.5万人次报销医药费用35542万元。启动实施合作医疗大病保险,作为政府实事工程和政府购买服务的首批实施项目,全年共有1314人获得大病保险补偿,结算补偿金额949万元,人均补偿金额7222.2元,单人最高补偿额达到44.6万元,享受大病保险的参合人员实际补偿率提高11%,进一步缓解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的发生,深受大病患者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加强费用控制,及时调整相关补偿政策,实行严格的控费措施和月预警、季通报制度,有效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势头,全年收支基本平衡。根据嘉兴统一要求,从9月份起合作医疗管理职能由卫生局平稳调整到人社局。

         (四)紧扣热点,提升卫生行业的满意度。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好一满意”主题活动等工作要求,针对群众反映的医德医风、行业作风等热点问题,切实采取了一系列的工作措施,提升人民群众对卫生行业的满意度。

        一是加强卫生党建。坚持“三会一课”和党员学习培训制度,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深入开展“八学”活动,局中心理论组开展各类学习40余次。继续办好“桐乡卫生大讲堂”,年内举办4期,参加人数达1700多人次。继续推行勤政月记,撰写范围扩大到医疗卫生单位党政主要领导,编辑《卫生勤政》18期,并从中精选106篇汇编成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卫校成立党委、纪委。严格党员发展,坚持新“十六字方针”,做到程序规范、手续完备、结构比例合理,年内局党委发展党员20名、转正24名,并举办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全面推进双先指数考评,评出先锋党员109名,无不合格党员,36个支部均达到“双十”标准。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对3家单位的主要领导进行调整,对新提拔的13名医疗卫生单位领导和12名机关中层干部进行试用期满考察转正,并举办后备干部培训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中医院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单位。加强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建设,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群团活动,提升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改进行业作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结合行业特色,开展“一述五评”和“改进医德医风,提升服务能力”主题活动,各医疗卫生单位纷纷推出院长接待日制度、“一站式”服务中心、午间门诊等便民举措,完善满意度测评机制,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增强服务意识,大力改进医德医风,不断提升群众满意度。深入开展“纠正医疗卫生方面损害群众利益行为”专项整治,针对医疗服务、医药购销领域、办医行医等三大方面13项内容做好自查自纠。下发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综合目标责任制考核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绩效考核两个办法,经过部署、通报、督查等环节,药占比同比下降2.4%,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其中市级医疗单位下降2.2%、基层医疗机构下降3.7%。贯彻落实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定期组织开展行风暗访和效能检查,医疗卫生机构社会满意度达99%以上。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精简文件会议,严格控制会议数量和规模,进一步改进会风。发挥总会计师作用,加强财务管理,规范公务行为,“三公”经费支出同比下降63.5%。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对21家医疗卫生单位进行专项跟踪内审,完成4家单位主要领导的离任审计和部分单位下属3家公司(药店)的审计。

        三是坚持依法行政。加大卫生法制宣传力度,深入开展“法律十进”活动,做到法制宣传与实施行政处罚相结合,与医德医风教育相结合,与民主评议相结合。坚持依法治理,积极开展“三张清单一张网”建设,公开权力运行,主动接受监督,已在省政务服务网上公布服务信息298条次、审批事项42条次。优化行政审批服务,积极落实窗口一站式服务,医疗许可事项全面进驻审批中心窗口,实现“两集中两到位”,进一步提速增效,缩短审批期限、规范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经梳理,我市卫生系统共有行政许可事项16项(其中承接省下放事项6项,嘉兴市下放事项2项)。全年受理行政许可2208件(含延续、变更),办结率达100%,卫生窗口三次被评为“红旗窗口”。

         四是加强宣传信息和档案工作。进一步加大正面宣传力度,全市卫生系统在国家级媒体用稿45篇,其中健康报20篇;省级综合媒体6篇,其中浙江日报3篇;嘉兴日报主版6篇,嘉兴日报桐乡新闻和今日桐乡187篇,桐乡电视台播出21次;编辑《桐乡卫生》13期,汇编《2014年桐乡卫生新闻作品选集》。全年报送党委、政务信息82篇,其中嘉兴市领导批示6篇,“两办”信息考核名列全市前茅。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舆论环境有所好转。组织局党委所属单位党员干部推广使用“浙江新闻”、“桐乡发布”客户端,克服任务重、时间紧的困难,超额完成市委下达的推广任务。加强卫生档案工作,卫生监督所高分通过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省一级认定,二院、三院、中医院、妇保院、石门镇中心卫生院成功创建嘉兴市级规范化数字档案室。出版《桐乡市卫生志(1991-2010)》,编辑《桐乡卫生年鉴(2014)》。

                                                          2015年桐乡市卫生工作思路

        2015年卫生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四中全会及市第十三届党代会第四次会议精神,牢牢把握“稳中求进、转中求好”工作主基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城乡一体,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提升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一)整合资源,进一步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一是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设立桐乡市健康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承担医疗卫生机构投资管理、资产运作和融资等职能。进一步整合全市医疗卫生资源,盘活存量资产,统筹推进妇保院与疾控中心迁建工程、皮防院改扩建工程、残疾人托养(庇护)中心建设,启动二院扩建、三院迁建工程和四院、洲泉、高桥等二期工程前期工作,适时整合市区免疫规划资源,发挥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

       二是规划医疗卫生服务资源。认真做好“十二五”规划实施终期评估,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启动“十三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市政府统一部署,做好卫生计生机构整合工作,并适时整合市、镇(街道)两级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结合新一轮城乡规划,全面实施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整合工作,在撤并部分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础上,加强卫生院分院和中心站建设。

        三是推进“三大中心”建设。完善医疗资源统筹管理机制,充分发挥医学影像诊断中心的作用,提高医学影像会诊率,减少医学影像诊断差错的发生;完成临床检验中心和消毒物品集中供应中心平台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优化完善内部运行机制,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同质化水平,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深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卫生事业发展后劲

        一是不断深化医联体建设。不断完善医联体建设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系和评估激励机制,充分发挥市级医院在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加大对基层卫生院的帮扶力度,促进优质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让老百姓获得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在此基础上,以一院和三院的紧密型合作为试点,探索医疗集团建设。

        二是探索试点药事改革。根据上级有关政策,借鉴试点地区经验,探索药事改革,开展部分药品成交确认价改革试点,尽可能挤掉药品的价格水分,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医药费用负担,保护医务人员,提升医改成效。

        三是稳步推进分级诊疗体系建设。根据省卫计委统一部署,会同相关部门,综合运用医疗、医保、价格等手段,以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结核病防治管理为突破口,优化转诊流程,完善转诊机制,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的就医制度,不断提高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率,减轻患者就医负担,缓解“看病难”。有序推进全科医生签约服务,增强基层卫生服务吸引力,落实好群众基层首诊。

        四是有序开放医疗市场。继续引进优质社会资本举办上规模、高层次的综合性医院和有特色的专科医院,规范民营医疗机构发展,与公立医疗机构形成错位发展、有序竞争的良好格局,不断满足广大群众多层次、全方位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在二院扩建、康复医院改(扩)建等项目建设中,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混合所有制医疗机构改革试点模式。探索“医养结合”试点模式,加强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

        (三)注重实效,进一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不断深化医疗开放合作。进一步加大接轨沪杭力度,拓展现有项目的合作深度,努力在人才培养、技术扶持、专科建设、学术交流、科研合作、双向转诊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提升合作内涵,确保取得实效,真正让群众受益。与此同时,根据疾病谱变化,选择相对弱势、病人外流较多或是发展前景较好、群众需求较大的学科(专科)与上海、杭州等地的上级医院进行重点合作,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提升市内就诊率。不断完善四院托管模式,依托嘉兴二院优质资源下沉,进一步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力争早日达到二级乙等综合性医院标准。推进卫校与高等医药院校的深度合作,不断提升办学层次。

        二是不断加强医疗机构内涵建设。深入开展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回头看”,争取政府层面出台相关完善政策,并做好一院“全国首批重点扶持500家县级医院”和省级龙头学科创建的相关工作。强化市级医院综合目标责任制管理和基层医疗机构绩效管理,继续分类控制药占比和药品均次费用,引导医疗机构提升以卫生材料、固定资产、药品等为重点内容的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成本核算和控制,进一步改善医疗单位的经济运行情况,基本实现无赤字单位。以卫生信息化推进服务流程改造,优化便民惠民服务,继续扩大临床路径病种和覆盖面,深入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完善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严格落实手术分级管理和核对制度,加强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预防、化解和妥善处置医疗纠纷,并落实医疗事件评估和医疗责任追究制度。健全基层卫生运行机制,推进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继续开展基层医疗机构示范创建、卫生院等级评审和特色专科建设,深入开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进一步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三是不断增强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强中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医科建设,加快中医人才培养,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保健康复及“简、便、验、廉”的特色优势,促进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强化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继续开展中医质量持续改进活动,积极推广中医临床路径及中医单病种。

        四是不断提升卫生信息化水平。根据桐乡市建设互联网智慧强市的总体部署,加强区域卫生信息综合平台建设,加快各类信息系统的建设和改造升级,进一步提升卫生信息化水平。推广完善“银医通”自助结算和诊间结算,逐步开放检验、检查结果和电子健康档案自助查询,加快全市预约平台和“一卡通”建设,探索双向转诊系统建设,努力打造“智慧医疗”。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完整率,推行慢性病移动随访。此外,在一院、二院、中医院启动停车管理系统建设,缓解停车难问题。

          (四)夯实基础,进一步提升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一是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根据省市公共卫生考核中发现的问题,进一步细化优化、做实做优基本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健全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与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分工协作机制,加强项目管理和公共卫生团队指导队伍建设。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达到40元以上,规范资金管理和使用,完善绩效考核,确保服务效果。加强流动人口和老年人等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二是提升卫生应急能力。深入推进浙江省卫生应急示范市创建,完善卫生应急软硬件设施,加快卫生应急制度建设,健全各类卫生应急预案,增强重大疾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根据社会应急联动要求,进一步完善社会应急联动120应急响应预案,确保院前急救指挥系统安全、高效、有序运行。

         三是强化疾病预防控制。创新重点疾病防控机制,优化艾滋病“四位一体”和结核病“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加大呼吸道、肠道等重点传染病的监测与防控力度,特别是人感染H7N9流感的防控工作,巩固以血吸虫病为主的地方病防控成果,扎实做好精防、麻防等各项工作。进一步提升慢性病管理质量,巩固国家级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创建成果,并做好复核迎检工作。不断深化免疫规划工作,加强星级门诊建设,优化接种服务,力争实现星级门诊创建工作全覆盖。

       四是加强卫生监督执法。继续严厉打击非法行医,巩固出租房整治成效,开展医疗机构依法执业监督检查,启动医疗机构医疗广告专项整治活动。巩固省级卫生监督协管示范点创建成果,新创建省级示范点2家。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监管,规范餐具集中消毒企业管理,推行住宿业“五常法”管理。加强卫生监督信息化建设,做好乌镇浙江省卫生监督智能移动执法试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做好重污染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工作。配合做好“五水共治”保供水工作,保障饮用水安全。

        五是规范妇幼保健服务。实施妇幼健康优质服务示范工程,持续提升服务质量,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保障妇女儿童健康。加强基层妇幼保健工作,提高妇幼保健队伍素质和业务水平,完善绩效考核,加强督查指导,进一步提升基层妇幼保健服务能力。全面完成妇幼保健各项考核指标,全市无孕产妇死亡,婴儿死亡率控制在5‰以下,新生儿死亡率控制4‰以下,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剖宫产率控制在40%以内。

六是巩固创卫爱卫工作。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省)卫生镇创建成果,全面落实国家卫生城市第二次复查的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爱国卫生工作的意见》,组织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扎实推进农村改厕工作,申报中央农村改厕项目3000户。深入推进健康城市建设,实施全民健康促进行动,加强健康小屋和慢病自助检测设施建设,提高慢性病自我管理水平,提升城乡居民的健康素质。

        (五)强化保障,进一步夯实医疗卫生工作基础

         一是强化卫生党建保障。巩固发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全面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卫生改革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建立党建工作联系制度,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党支部的规范化运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规范党员发展,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改进党员教育管理,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党员队伍。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选拔任用机制,健全后备干部考核制度。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提升行业文明指数。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正面宣传和典型宣传,开展第四轮“感动桐乡”十大卫生人物和第二届优秀健康卫士、健康守门人评选。进一步支持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工作,重视老龄工作和老干部工作。

        二是强化卫生人才保障。积极创新卫生人才工作机制,深入实施《桐乡市卫生系统“1236人才工程”》,加大卫生人才招聘、引进、培养和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各类业务骨干的辐射和引领作用,提升全市卫生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继续加大编外人员进编力度,稳定护理队伍。切实加强公共卫生、卫生信息化和卫生财会等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在完善总会计师委派制的基础上,试点市级医疗卫生单位财务科长公开选调制。落实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完善卫技人员柔性流动机制。全面实施和完善事业单位绩效工作制度,进一步调动工作积极性。

        三是强化纪检监察保障。进一步丰富教育形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党风廉政、医德医风和警示教育,大力营造廉洁从政、廉洁行医的氛围,努力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拒腐防变能力。进一步完善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治理和惩防体系建设的相关制度,加强作风效能建设,加大正风肃纪工作力度。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巩固“阳光工程”建设成果,严格落实阳光招聘、阳光采购和阳光用药,加强对重点人员、重点岗位、重点环节的监管,督促内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切实履行“一岗双责”,健全和落实违规违纪问责机制。

         四是强化卫生法制保障。深化“六五”普法,严格干部学法用法制度,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树立法治思维,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根据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要求,动态完善部门权力清单和权力运行流程,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规范政府信息公开,提高透明度。结合省政府网上政务大厅建设,逐步推进权力事项“一站式”网上办理与“全流程”效能监察,支持和配合强镇扩权下放事项实施、审批事项前置改后置工作,实现简政简批。加大行政审批服务中心卫生窗口建设,进一步精简办事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