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老年模式
退出老年模式
阅读辅助 关怀版
首页>
> 人大代表建议、提案办理结果公开 > 政协提案办理结果

对市九届政协二次会议第62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日期: 2018-11-23  13:59 访问次数:

马卫琴委员:

  您在市九届政协二次会议上提出的关于《落实家庭医生签约后续服务,做实民众健康保障》的提案收悉,经我们认真调研和研究,现答复如下:

  目前,全市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达21.8万多人,全市近三分之一常住人口已签约。如何确保做到“签约一人,履约一人,服务一人”,把提高签约服务质量放在首位,不断提升签约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将是今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重点。要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质增效,你的建议相当好,部分已经在实施,部分即将在下一步工作中逐步实施。结合目前现状和工作进度,市卫计局及相关部门将在以下几个方面作重点突破。

  1.加强团队服务能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将优先遴选业务能力强、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全科医生、护士等卫生技术人员组成家庭医生团队。明确团队各成员职责分工,加强团队内成员合作,形成团队合力。以医共体为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三大医疗集团的市级医院要定期派专家下基层,通过驻点服务、会诊、带教等方式,帮助基层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鼓励专科医生加入签约服务团队,为家庭医生提供技术支持。

  2.落实和完善支持政策。我市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医保差别化报销政策与省内其它兄弟县市相比,尚有较大有提升空间,这也是吸引老百姓签约的最大“利好”。医保基金在发挥其支撑作用,给予签约居民提高报销比例、连续计算起付线等优惠措施,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诊统筹按人头付费等支付方式改革,探索对纵向合作的医联体实行医保总额付费,结余资金可部分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奖励等方面大有作为。目前,我局已与社保部门多次联系,并向上级主管部门嘉兴市卫健委反映,嘉兴市卫健委也同意向嘉兴人大等反映,争取嘉兴市范围统一出台更加有利差别化报销政策。同时要合理调整与签约服务相关的医疗服务项目和价格,体现家庭医生劳务价值。

  3.完善服务措施。各单位需根据实情,统筹资源,制定便民、惠民、利民的签约服务措施,提高居民参与签约服务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主动拓展服务内容,优化签约服务流程,完善服务模式,根据基层服务能力和需求,为签约居民提供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方便签约居民就诊。赋予家庭医生团队一定比例的市级医院专家号、辅助检查号、预约挂号、预留床位等资源。鼓励医疗集团内发展影像、心电、检验、病理、消毒供应等共享中心,提升基层辅助诊断能力。

  4.合理设计服务包。根据服务能力和需求,合理设定包含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在内的基础性签约服务包。内容应当包括:建立电子健康档案、优先预约就诊、转诊绿色通道、慢性病长处方、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预防接种、重点疾病健康管理以及儿童、老年人、孕产妇重点人群健康管理等服务,满足居民基本健康服务需求。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情况,设计针对不同人群多层次、多类型的个性化签约服务包,包括健康评估、康复指导、家庭病床服务、家庭护理、健康监测以及特定人群和特殊疾病健康管理等服务,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

  5.强化签约服务信息化支撑。目前我市与微医共同开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平台,但内容尚待完善,且在信息互通共享方面还有不足(与社保、农保未接通)。在完善家庭医生服务管理平台上,要实现通过实时监测统计家庭医生服务的工作数量和管控服务质量,促进精细化管理,及时有效调配家庭医生服务资源。建立家庭医生与签约居民的服务互动平台,通过管理平台、网站、健康桐乡手机客户端、微信、视频访视等手段,方便患者在线预约、在线咨询、健康管理、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在线支付等,增进医患互动,密切医患联系。利用医疗集团内的互动平台,通过远程会诊、在线咨询、预约转诊等,实现家庭医生及时获得上级专家的技术支持。 

  6.持续加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宣传。动员镇、街道、相关部门、村(居)委会搭建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政策与内容。从我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具体案例、就医感受入手,清晰、生动地宣传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便民、惠民、利民的好处,提高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主动加强签约服务工作宣传。在“世界家庭医生日”前后集中举办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主题的宣传活动。

  再次对您给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关注和建议表示感谢。

                                                        桐乡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2018年7月19日



作者:

信息来源: 电子政务办(信息公开办)

【打印本页】 【关闭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