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483002558219A/2018-39601 | 发布机构: | 商务局(粮食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文日期: | 2018-03-05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文件编号: |
关于印发《桐乡市商务局(粮食局)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
||||||||
|
||||||||
本局各科室: 现将《桐乡市商务局(粮食局)2017年度工作总结和2018年度工作思路》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桐乡市商务局(粮食局) 2018年3月5日
桐乡市商务局(粮食局)2017年工作总结和2018年工作思路 桐乡市商务局(粮食局) 2017年工作总结 2017年,桐乡市商务局(粮食局)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核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拓市场、促消费、扩投资、优服务,深化创新驱动,全力推进商务经济提质增效。一年来,全市商务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各项工作成绩显著。 一、2017年工作指标完成情况 (一)外资:全年累计完成合同外资9.49亿美元,同比增长57.96%、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89.77%,总量和增幅均排名嘉兴五县二区第一位;累计完成实到外资3.54亿美元,同比增长2.81%,完成嘉兴年度目标任务的104.04%,完成本市全年目标的102.83%,总量和增幅分别排名嘉兴五县二区第四位和第五位。引进总投资超亿美元外资项目6个,其中世界500强投资项目1个,总投资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个,成为我市利用外资史上引进超亿美元项目最多的一年。 (二)外贸: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60.5亿元,同比增长28.0%,其中出口243.8亿元,同比增长15.0%,进口116.7亿元,同比增长67.8%。进出口、出口和进口增幅分别在嘉兴五县二区列第一位、第四位和第一位。 (三)外经:全市新批境外投资企业4家,增资项目5个,累计中方投资额68761.56万美元,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13658.5万美元,境外投资和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均列嘉兴第一,境外企业累计带动出口37729万美元,同比增长3%。 (四)电子商务:据统计,2017年桐乡注册零售网店约3万家,实现网络零售额293.04亿元,同比增长27.67%,总量和增幅分别排名嘉兴市第二和第六位。 (五)服务外包:全市服务外包合同签约金额23305.90万元,合同执行金额19351.17万元。其中离岸合同执行金额2766.53万美元。分别同比增长28.3%、31.6%和25.3%。合同执行金额、在岸合同执行金额和离岸合同执行金额目标完成率分别为116.57%、181.19%和112.91%,离岸合同执行金额在嘉兴五县二区排名第三。 (六)社零总额: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1.55亿元,同比增长10.3%,顺利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七)贸易救济:全年累计遭遇来自土耳其、美国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发起的贸易摩擦案件9起,累计涉案金额约14000万美元,涉案企业29家,涉案产品主要集中在涤纶丝、涂层板等传统出口产品,巨石集团、桐昆集团、新凤鸣集团等涉案企业已开展应诉工作。 (八)粮食订单:与全市318户种粮大户(含家庭农场、合作社)签订晚稻订单21938吨,面积达101821.87亩。 二、2017年主要工作措施 (一)建机制,强招引,招商引资水平稳步提升。 1.完善机制,不松劲坚持“一号工程”。年初制定《关于进一步强化招商引智工作的实施意见》,定调坚持招商引智“一把手”工程和“一号工程”不动摇。各主体党(工)委书记为招商引智工作第一责任人,高频率主动出击寻项目、搜线索、会人才,做到重要客商亲自接待、重点意向亲自跟踪、重点项目亲自洽谈、重点活动亲自推介、高端人才亲自关心,带队招商、带头招商氛围浓厚。全年累计“一把手”外出招商共650余次,洽谈项目和接待客商930余次。 2.全面出击,高密度开展推介活动。市级层面组团出击,市委、市政府四套班子领导齐出动,主要领导亲力亲为,南赴深圳、北上北京、接沪融杭,开展高密度招商推介;各招商主体主动出击,邀请在谈和意向客商,按照各自产业特色及优势,开展不同规模、多种主题的招商推介活动。全年开展小型及各类招商引智专场活动共计84场次,以极高的频率不断接触客商,实现精准对接;境外招商强势出击,远赴美国、墨西哥、德国、以色列、荷兰、丹麦等地,开展10多场小型专题对接会。境外客商先后多次来桐考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2017年共有65个新批外商投资项目在桐乡落地。 3.统筹资源,多方式拓展招商渠道。开展“以商引商”和产业链招商。通过对已落户企业的全程定制化保姆式服务,实现“一拖二带三”的“以商引商”与产业链招商的叠加效应,成功引入“吉利动力”、宝新澳泊智能停车设备、宝新生物、壳牌等重大项目;开展委托招商。与高力国际、戴德梁行、上海美商会、德勤上海等商协会、第三方中介机构、投融行等签订委托招商协议,利用其客户资源及专业优势进行委托招商;开展驻点招商。在原有4个联络处基础上,多个招商主体主动派出骨干力量进行设点,开发区在上海设立4个驻点、濮院驻点北京。随着桐乡驻德国联络处、桐乡驻美国硅谷办事处的设立,正式搭建起欧美驻点招商框架。形成点面结合、境内外联动的招商大格局;开展友城缔结。与美国、意大利、保加利亚、克罗地亚等国签署友好合作协议,积极打通海外大城市、重点城市和产业特色区域的经济、文化合作交流渠道,不断扩大“朋友圈”,实现多方位的合作与对接。 4.实操实练,全方位提升队伍力量。由组织部统一从多个主体和部门抽调11人分派至上海徐汇区、浦东新区和交大进行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提升招商实战能力。从全市经济条线抽调4名后备干部分派北、上、杭、深四个驻点,后续乌镇又派出2名招商骨干充实到联络处进行一线锻炼。同时,每年举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全市性招商引智培训班,通过专业教学互动、推介演讲评比、外出学习调研等多种方式提升招商队伍的综合能力和素质,2017年举办全市性招商引智培训班共计3次。 5.精准服务,高效率推动项目进展。从7月初开始至10月上旬,开展为期100天的“招商引智百日攻坚”专项活动,强力推进“一把手”带队招商工作。党政“一把手”亲自参与招商洽谈,全程掌握各项目、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困难,逐一攻破解决,大力推动项目进展。结合嘉兴市级层面不定期招商引资推进活动,将市级相关部门与主体进行联系捆绑,带项目推动,带问题破解,在推进中共同协商解决项目现阶段面临的问题,在高压形势常态化基础上,全力推动各项目特别是重大项目的进展。以“百名干部联千企”、企业家座谈、企情在线等活动、机制为抓手,拉近政府与企业距离,将经济扶持政策送至企业手中并现场解析,将企业提出的困难和问题形成反馈机制并落实相关职能部门提出解决方案,替企业解决近患远忧。 (二)拓市场,促转型,外贸外经发展稳中向好。 1.推进企业开拓市场,力促外贸转型升级。精心挑选49个符合全市产业发展方向的境内外展会作为2017年重点支持的国际展会目录。累计组织382家企业参加广交会、华交会、消博会等展会,展会数量达573个。联合濮院毛衫、杭州商会、大麻家纺以抱团参展的方式组织企业参加香港时装展、德国汉诺威工业展、土耳其家纺展等展会,打响桐乡区域品牌。积极推进出口品牌建设,今年晶通、朝晖两家企业入选省级出口名牌,联洋新材料等四家企业入选嘉兴市出口名牌,数量均为嘉兴第一。同时,出台《桐乡市商务局促进企业国际化发展2017年行动方案》,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发展,与科劳斯(浙江)海外仓服务有限公司、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三方签订了共建中国•桐乡海外仓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组织20家企业前往德国参观海外仓,目前已有7家企业拟入驻科劳斯法兰克福海外仓。 2.构建风险防范体系,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推出出口信保政府联保新模式,首次引入市场化运作模式,全年纳入政府联保企业数量达301家,单签企业数量比去年增加117%。积极指导和鼓励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累计帮助企业挽回损失1086万美元,同比增长34%。指导涤纶丝、玻璃纤维和皮毛行业三大省级对外贸易预警示范点工作,其中玻璃纤维预警点已连续六年蝉联省级优秀。帮助巨石集团、桐昆集团等企业做好土耳其玻纤反倾销案和土耳其聚酯纱线反规避案的应诉指导工作,目前,我市9家涉案企业全部应诉。今年8月,桐乡涤纶丝企业在巴基斯坦反倾销案件中获全国最低税率,成功赢回市场。 3.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开拓国际市场格局。联合发改局、财政局、国税局等部门建立重点境外投资项目工作推进小组,帮助巨石美国玻纤项目、巨石埃及三期项目等重点国际产能合作项目解决了人员签证、资本金汇出、项目备案等问题。组织华友、振石等20余家企业参加“一带一路”工业园区推介会、德国投资说明会等境外投资推介会,帮助企业寻找境外投资机会。2017年全市境外投资金额突破6亿美元,境外工程承包营业额突破1.3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累计投资60677万美元,占全市对外投资总额88.3%。 4.健全体系提高效率,提升服务企业水平。召开全市外贸工作会议,政企联手,通过面对面交流,现场解答重点外贸企业面临的困难和问题,积极为企业排忧解难。出台2017年外贸外经扶持政策,开展外贸企业政策及外贸实务等相关培训15场,培训企业参加人员1200人(次)以上。积极推进“万企贸易成长计划及外贸小微企业成长三年行动计划”,全年新增自营进出口权备案登记企业183家,新增出口实绩企业93家,新增出口实绩3.7亿元。推进贸易便利化措施,联合市场监管、海关、国税等部门推进外贸企业备案“多证合一”工作及“最多跑一次”改革,简化外贸企业备案流程,提高备案效率。 (三)扩内需,优结构,居民消费实现提档升级。 1.进一步提升商贸发展水平。以限上规模商贸流通企业为基础,梳理建立我市重点企业培育库,积极推进商贸领域品牌创建,提升全市商贸流通整体发展水平。2017年成功推选振石大酒店入围浙江省商贸流通业诚信示范企业名单,“凤珍斋”、“陶复昌”两大品牌入围第二批“嘉兴老字号”名单。持续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密切跟踪联系东兴生活广场、新城吾悦广场等商业综合体项目,掌握经营动态。重点探索实体商贸企业转型和老字号发展模式创新两大领域,推进“互联网+”流通发展。以模式创新、业态融合、企业培育为重点,积极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新型市场主体,并成功入选浙江省批发零售业改造提升试点城市名单(2018-2020),进一步推进我市批发零售业转型升级。 2.进一步促进消费市场繁荣。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有关决策部署,通过创新供给、优化环境和营造氛围,积极挖掘消费潜力。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利用好节假日店庆等集中消费节点,积极组织东兴商厦、乐购、沃尔玛等大型商贸企业开展形式多样的促销活动,刺激消费增量提质。组织开展消费促进月活动,并在促进月期间成功举办促销活动10余场,参与商家500多家,实现销售金额近3800万元,同比增长8.6%。此外,积极组织开展浙江省金秋购物节活动,重点打造濮院毛衫时尚小镇金秋时尚购物节,为我市羊毛衫产品搭建一个自我展示、展销的平台,进一步提升区域特色商品的知名度、美誉度,扩大国内市场份额,并为消费市场注入新的活力。 3.进一步加强商贸行业监管。紧抓成品油、典当、二手车流通、废旧汽车回收、单用途预付卡等行业监管,顺利完成全市87家成品油经营企业和8家典当企业年检工作,着力营造健康稳定的市场秩序。开展“平安加油站”和“平安市场”创建,严格落实安全目标责任。2017年,进一步加强散装汽油购销严管严控,完成全市12座散装汽油供应点实名登记信息系统安装。同时联合相关部门和属地,不定期组织对大型商超和加油站(点)的专项检查,全年累计出动检查500多人次,发现隐患120多次,下发整改通知书30多份,第一时间处理化解问题,顺利完成重大会议期间安保保障等工作任务。此外,开展典当行业风险排查和直销企业专项检查,依法从严打击各类非法集资和传销活动,确保行业规范经营。 (四)搭平台,求突破,电商产业发展势头强劲。 1.加强平台合作,推动企业转型发展。加强与国内外知名第三方平台的合作,帮助我市优秀企业入驻阿里巴巴、京东等实力平台,同时举办“品质浙货上天猫”招商对接会及京东服装部专场招商会等资源对接会,参与企业超过200余家。 2.建好服务网络,推动农村电商发展。整合全市资源,通过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方、邮政等主体合作,开展提质增效工程,对部分不营业、不盈利村淘点进行淘汰替换,逐步完善村淘服务网络体系。今年新增村淘服务站7个,服务点13个,目前全市共有村淘服务点85个。同时,积极探索本地农产品上行,2017年桐乡特色馆入驻企业销售金额4000多万。 3.完善配套服务,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在顺利完成电商协会第二届理事会换届选举的基础上,挂牌成立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同时制定跨境电商专项资金使用办法,为我市跨境电商产业发展奠定基础。今年邀请敦煌网、亚马逊、环球市场等跨境电商平台企业来桐开展对接交流活动,参与企业代表200余人。 4.完善培训体系,加强电商人才建设。通过召开公益培训及集中培训等方式,扩大电商人才队伍建设。2017年,结合团市委百万英才项目,组织培训机构下乡镇开展活动。同时,结合毛衫、皮草、蚕丝被等产业集群跨境电商省级试点要求,积极推进跨境电商人才培训。全年共培训人员3000余人次,跨境电商人才600多人次。 (五)惠民生,强监管,粮食各项工作稳健运行。 1.牵头做好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工作。根据国家和省级考核要求明确并分解2017年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任务指标,切实履行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牵头单位职责,协助市政府分解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各项工作任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联系协调,把责任制考核中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同时,联合农经、统计等部门对镇、街道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情况开展督查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市政府提出对策建议。 2.完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按省级储备粮管理办法要求,完成储备粮轮换网上竞拍工作,2017年共轮出2015年产市级储备晚粳谷22129.458吨,拍卖成交率100%。实时监测周边地区和本地粮食市场行情,掌握价格变动信息,2017年编发《桐乡粮油价格行情》50期。同时,按要求落实军粮供应工作,确保驻桐部队官兵饮食安全。2017年经省局抽检军粮质量全部达标,军供政策执行到位,我市军粮差价补贴款拨付及时,财务核算、业务管理规范。 3.抓好粮食订单签订和收购工作。2017年签订省级小麦订单1000吨,涉及农户(含合作社、家庭农场)71户。签订晚稻订单21938吨,涉及农户(含合作社、家庭农场)318户,发放粮食订单预购定金83万元;努力开展“一站式”收购服务,方便农户售粮,提高入库进度。2017年市国有粮食收储公司收购入库小麦1485吨,省级储备轮换用小麦收购到位,晚稻于11月中旬开秤收购,截止12月31日,累计收购晚稻24149吨,其中订单收购21934吨。 4.抓好粮食流通监督管理。认真及时做好粮食收购许可证的受理、审查、发放和续期换证工作,并组织开展粮食收购许可资格的核查和粮食收购主体的清理整顿。2017年续期2家,变更2家,注销4家。组织开展粮食库存自查,经检查全市4.55万吨地方储备粮食和商品粮食库存数据真实、质量状况良好,粮食库贷挂钩合理、企业仓储管理规范。同时,对收购入库的粮食全部按要求开展满仓鉴定,经省质检中心检测我市入库粮食质量符合国家标准。 2018年工作思路 一、2018年发展目标 (一)外资:完成合同利用外资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力争4.2亿美元。总投资超亿美元项目不少于2个。 (二)外贸: 全市外贸保持适度增长,占全省比重持续提高; (三)外经:境外投资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境外承包工程营业额7000万美元,境外企业带动出口4亿美元。 (四)社零总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4.09亿元,同比增长9%; (五)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21290万元,其中:离岸外包执行金额3050万美元。 二、2018年工作重点 (一)以提升国际化水平为突破口,实现招商引资“量”、“质”双跨越。 1.在招商机制上,加强并改进招商体制和架构。继续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主体地位和“一把手”招商机制,由市级领导领衔各招商平台建立精准产业招商组,实行挂“作战图”招商,市领导和部门每月安排一定的时间参与招商引资、接洽项目和协调项目推进;进一步完善各驻点招商机构统筹、管理工作机制,发挥其应有的招商门户和先头部队作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和机制,发挥指挥棒作用,让有效的资源向大平台集聚,招引优质大项目落地,让小平台发挥其特色产业优势,在现有基础上转型升级、做优做精。 2.在招商方向上,突出精准产业和重点区域。明确2018年“精准招商”重点方向,加快打造以新材料、汽车汽配为重点的先进制造基地;加快构建以互联网为龙头的数字经济发展生态;加快提升以时尚产业为重点的块状特色产业集群;加快建设以旅游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深度融入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发展,重点主攻沪杭长三角黄金城市集聚区,承接大好高项目的辐射、溢出和转移,使桐乡成为沪杭的重要配套区、链接区和承接区。同时,继续发挥美国、德国等欧美驻点办事处作用,举办好2018年度境外招商活动,加快推进以色列办事机构落实,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外资项目的集聚。 3.在招商举措上,创新方法精准引商渠道。各平台排摸本地龙头企业,通过对接重点企业往两端延伸开展产业链招商引资,推动产业链项目加速落地。有针对性地结合中介机构开展“委托招商”,拓展招商渠道。精心组织好桐商大会,高质量举办好第三届国际经贸洽谈会等,积极开展“会务招商”,充分利用“乌镇品牌”,借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机遇,以及在乌镇举办的行业大会等资源,实施“品牌招商”。全力推进以色列信息产业园等“园中园”建设,使更多欧美高科技项目向乌镇大道科创集聚区集聚。 4.在利用外资上,拓宽并坚持境内境外两条腿走路。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内外联动的利用外资新模式。外资企业增资和股转溢价是发挥绿地利用外资最大化效益的重要途径,加强政府服务,扶持企业市场拓展,鼓励有能力企业技术改造扩大投资。同时,积极推动褐地招商,开展现有企业境外上市和并购调查摸底,掌握一批有需求有能力境外上市和引进境外资本并购的企业,加速推动实现褐地投资收益。 5.在招商队伍上,配合队伍精准专业招商。继续坚持每年不少于两次的全市性招商引智工作培训,从专业知识到实战演练全方位武装招商队伍;进一步充实和调整招商一线人员构成,将经济相关职能部门和基层中爱招商、有拼劲、懂招商的副科级、股级等年轻后备干部充实到各双招双引工作组和各主体招商部室及外派驻点,尽快建立起一支能力交叉层叠、业务训练有素、干事敢闯敢拼的“招商铁军”。 二、以巩固传统优势为基础,加快形成对外经贸新动能 1.全力拓展国际市场。发挥好“十大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根据我市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潜力,以毛衫、汽配、家纺、皮毛、建材、机械、电子、新材料、鞋类、蚕丝被等十大行业为重点,通过与行业协会共同组展的形式,开展“抱团参展”,带动更多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开展外贸企业培育工程。依托桐乡市国际商会,探索成立“桐乡市外贸企业孵化服务中心”,聘请2-3名专职人员负责企业对接,推动我市新企业开展自营进出口业务。 2.推进外贸动能转换。实施“互联网+外贸”工程。重点推进外贸B2B业务创新发展,尝试改变外贸企业仅从线下展览会获取订单的传统做法,推动企业通过与谷歌、亚马逊等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方式,提高企业线上获取外贸订单的能力。引导传统产业运用现代技术改造升级。通过“进口机器换人”、技术引进等方式,引导和鼓励我市化纤、玻纤、服装等传统外贸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进一步提高出口产品的档次、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升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培育自主出口品牌。引导和鼓励企业创立和收购自主出口品牌,开展境外商标注册保护、出口产品认证和境外宣传推广,争创嘉兴和省级出口名牌,加大自主品牌出口力度,自主品牌出口比重持续提升。 3.发展外贸新业态。大力扶持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发展。整合全市资源,引导有条件企业开展外贸综合服务业务,计划引进宏坤集团的“绿道”一站式跨境供应链服务平台,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外贸综合服务。引导和支持皮草、毛衫、家纺等本地龙头企业在国外设立“海外仓”和产品展示中心。推进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集群化、规范化方向发展。抓外贸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推动更多外贸企业与各大跨境电商平台的合作,在发展传统B2B外贸业务的基础上积极推进B2C跨境业务。 4.优化外贸发展环境。开展外贸人才培训工程。以全省开展的“万企贸易成长计划暨外贸小微企业三年行动计划”为契机,深入开展对全市外贸人才的培训,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外贸企业培养一批业务能力熟练、政策熟悉的外贸人才。全年组织培训20次以上,参加人员1200人(次)以上。整合海关、国检、国税和外管等涉外部门资源。推动关贸、检贸、银贸的合作,深入推进外贸企业备案“多证合一”工作及“最多跑一次”改革,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加大出口信保政策宣传和支持力度。进一步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增强中小企业抵御国际贸易风险能力。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案件。密切关注埃及玻纤反倾销案、土耳其聚酯纱线反规避案等重大案件最新进展情况,加强与商务部、省商务厅、律师事务所等相关各方的沟通和联系,指导企业积极应诉,争取获得好的案件结果。 5.推动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引导企业“走出去”。重点做好振石印尼镍铁冶炼、华友刚果矿业公司二个新增项目的报批指导工作,同时做好巨石美国、巨石印度的后续跟踪服务工作。积极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引导巨石、华友等企业加快全球化经营步伐,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总部经济,加快向大型跨国公司方向迈进的步伐。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积极推进桐乡企业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投资合作。 三、以推动消费增长为主线,促进商贸经济持续活跃 1.狠抓转型升级,打造“桐乡特色”新零售模式。大力推进传统实体商业转型升级,有序推进商业特色街区打造和老字号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创新。积极开展省级批发零售业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结合上级政策支持,加快实体零售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依托毛衫、皮草、女鞋、家纺等特色产业,以龙头企业为带动,打造符合桐乡特色的“互联网+”新零售模式。推进商贸领域品牌战略,紧抓“浙江老字号”、“嘉兴老字号”培育,完善城乡商业网点布局,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 2.注重市场开拓,提升商贸流通业整体发展水平。积极推动企业参加国内外展会,开拓商贸新市场。精心策划并鼓励企业参加主题节会活动,挖掘新的消费增长点,形成对本地市场的拉动作用。积极培育发展潜力大、综合实力强的商贸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市场开拓、人才培养、品牌建立等方面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完善相关政策,积极培育省级重点流通企业,努力完成一批“限下”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小微企业升“限上”工作,切实提升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 3.规范行业管理,优化商贸行业发展软硬环境。依法加强成品油、典当、二手车交易、预付卡、商业特许经营等监督管理,特别是严格成品油市场准入,规范审批流程,进一步提升成品油市场日常管理工作水平,加大“双随机”抽查力度,持续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强化市场主体自律,规范安全生产管理,完善行业发展环境。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实时提高监测样本质量,加强形势分析与研判,掌握市场发展动态。 四、以完善发展模式为契机,激发电子商务发展潜力 1.深入推动电商产业集聚。以现有电商产业集聚为基础,通过与知名平台合作,打造线上电商产业集聚,特别是结合国家级电子商务产品(蚕丝被)质量提升示范区创建,集中推进蚕丝被电商产业集聚。 2.加速打造农村电商网络。在现有农村电商网点基础上,加强与阿里巴巴农村淘宝、邮政、供销总社等主体合作,完善农村电商网络布局。同时强化农产品上行,发挥“特色中国·桐乡馆”及其线下体验店作用,实现本地特色农产品触网。 3.力推跨境电商发展。以毛衫、皮草、蚕丝被等三个省级跨境电商产业集群为重点,通过跨境电商服务中心建设、跨境人才输送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展跨境业务。同时,以跨境电商园区建设为依托,加大企业引进力度、完善功能配套,逐步完善跨境电商服务产业链。 (五)以树立“大粮食安全观”为引领,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1.加强监督检查工作,规范粮食流通秩序。落实好粮食库存检查、储备粮管理、粮食质量安全监管和各项专项检查工作,加强粮食行政执法能力建设。扩大粮油市场监测范围,健全预警应急机制,实时关注国内外粮食市场供应态势,及时发布粮情信息和预警信号,为政府应对紧急情况和作出宏观决策当好参谋。 2.强化安全生产工作,保障粮食安全发展。积极探索安全管理新机制,加强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扎实做好防台、防汛各项工作,确保系统安全无事故。加强产业发展调研,做好政策引导和服务。鼓励粮食交易引入电子商务,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继续加强农户科学储粮指导服务,推动全社会节粮减损。 3.切实落实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储备安全。进一步完善粮食订单政策,以“公开、公平、公正”为原则,明确订单对象、数量、品种及收购质量和价格,规范订单操作程序,严格执行订单签约步骤,确保粮食订单合理公正,保障储备粮轮换所需粮源。 4.严格执行收购政策,保证农户余粮出售。开展收购优质服务活动,实行技术指导、信息共享、电话预约等服务,不断提高烘干能力,提供潮粮代烘业务,减少收获粮食的霉烂损失。加快质量达标粮食入库速度,确保储备粮按时足额到位,守住“农民卖得出,粮食收得进”底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