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公开目录 > 市经信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113304837338351799/2020-93046 发布机构: 市经信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2020-05-15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文件编号:
桐乡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19年工作总结和2020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0-03-31  14:49 来源:市经信局 浏览次数: 打印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高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经信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稳企业防风险为主线,扎实开展“三服务”活动,全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动能转换步伐加快。

一、2019年主要工作成效

过去一年,面对国内外风险挑战明显上升的复杂局面,经信局统筹推进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工作发展,各项工作成效显著。一是工业生产稳中有升。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1789亿元,同比增长3.1%;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23.5亿元,同比增长7.3%。二是数字经济增势强劲。超额完成数字经济“2111”工程,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产值157亿元,同比增长20.5%。三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834.05亿元,同比增长2.3%,新产品产值率为46.6%。规模以上工业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55.88亿元、178.01亿元和158.03亿元,分别同比增长24.6%、13.0%和13.8%。四是项目招引增效明显。全市引进桐乡市外内资项目168个,实到市外内资163.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63.4%,同比增长22.8%;实到市外注册资金98.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245.3%,同比增长19.5%。五是工业投资领跑嘉兴。完成工业生产性投入157.9亿元,同比增长14.3%,总量位列嘉兴地区第一位,完成民间制造业投资140亿元,同比增长19.9%。六是要素改革深入推进。完成“低散乱”企业(作坊)整治3914家,实施退散进集腾退签约3951.4亩,节余指标面积1022.2亩,退低进高腾退低效用地1681.4亩,分别完成年度目标的130.5%、131.7 %、102.2%、168.1%。新建改建高质量标准厂房面积85.3万平方米,推动小微企业入园673家。

二、重点工作开展情况

1.突出政治引领,加强党对经信工作的领导。学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和数字经济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全局召开党委会议18次,开设经信讲堂、集中学习等12次。走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检视各类问题121个并全部得到有效整改,建立和完善了局党委会议议事规则等各类规章制度。扎实推进机构改革,开展双向竞岗工作,机构设置人员岗位配置更为科学有效。开展机关干部执行力提升培训、优秀年轻干部选拔等,进一步加强机精神文明建设和人员队伍建设。加强清廉经信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成效得到巩固,全面无人员发生违纪违法行为。

2.突出数字经济,加快产业转升级。一是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贯彻落实《加快“数字桐乡”建设的决定》,构建以乌镇为核心,开发区、融杭经济区为支撑的“一核两区”产业发展布局,围绕新材料、汽车电子、智能安防等优势产业及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培育和壮大产业体系,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成功举办首届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连续三年保持50%以上高速增长,成为全省首个数字产业化软件新动能培育县级市。目前,全市共有数字经济企业1890家,2019年全年,全市新引进各类数字经济项目1250个,计划总投资259亿元,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企业实现增加值34.62亿元,增速16.6%。二是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改造。围绕装备制造、新材料、时尚产业等领域,大力推进智能工厂、数字车间建设,推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全流程智能化,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2019年以来,全市工业企业完成智能化改造项目1095个,新增“上云”企业1150家;嘉兴地区首个5G示范工厂在新凤鸣落地。我市两化融合指数已达到92.47,位居全省第18位,连续四年保持晋位。三是加快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出台《桐乡市加快5G应用和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乌镇开通嘉兴首个符合商用网标准的移动5G基站;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项目均已完成验收并开通试运营,我市成为全国首个建成专用通道的县级城市。新凤鸣化纤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启动建设,我市成为化纤行业唯一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的城市。

3.突出项目建设,推进高质量发展。一是实施精准招商。紧紧围绕 “3+1”主导产业,主动承接沪杭产业转移,加快招大引强步伐。举办2019桐乡·深圳微电子产业招商引智推介会,打响精准招商(引智)“百日大会战”的第一枪。1-12月,全市引进市外内资项目168个,实到市外内资163.4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163.4%,同比增长22.8%;实到市外注册资金98.1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245.3%,同比增长19.5%。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继续实施市领导联系重点项目、领衔协调、问题清单集中交办等措施,扎实推进项目攻坚。全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57.9亿元,同比增长14.4%。全市列入重大工业投资项目111项全部开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06.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投资目标的121.8%。三是实施项目全周期管理。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正向(负面)清单制度,严格把关项目前评估。定期排摸梳理重大工业投资项目,建立动态项目储备库,形成“开发储备一批、开工建设一批、进度提升一批、竣工投产一批”的管理模式。2019年全年,我市工业投资项目前评估办公室共召开项目前评估会议16次,进入前评估程序项目240个,通过项目201个,前评估通过率83.8%。

4.突出亩均论英雄改革,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一是加大绩效评价力度。完成对全市5296家工业企业的摸底调查,对实际占地的2961家企业进行了评价,并完成向全社会公示。出台《关于公布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结果(执行类)的通知》,实施差别化政策,根据绩效评价执行类结果在用地、用能、用电、用水、信贷等资源配置上实施差别化政策。2018年度规上工业企业亩均税收达22.04万元。2018年共落实征收差别化电费水费1194万元,执行房产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减免1.2亿元。二是推进退散进集攻坚行动。制定出台了《桐乡市退散进集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今年的目标任务及工作重点,即盘活利用低效用地4000亩,节余指标1000亩;新建改扩建小企业园7个;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3000家;整治提升“低产田”企业200家。1-12月,完成“低散乱污”企业(作坊)整治3914家,腾退低效用地5632.8亩,节余指标1022.2亩,腾出用能7.2万吨标煤,减少COD排放138.6吨。新建改建高质量标准厂房85.3万平方米,推动小微企业入园673家。全市累计建成小微企业园19个,占地1562.29亩,建筑面积193.86万平方米,其中已投运17个,入驻企业1337家。三是加快绿色制造发展。切实做好指导工业节能工作,特别是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的推广应用。全年初审0.1兆瓦以上企业屋顶光伏发电项目39项,计划装机容量22.3兆瓦,预计总投资1.01亿元。全年完成光伏发电并网45388.57千瓦,其中企业屋顶49户,容量30623.12千瓦。全年完成清洁生产审核验收企业30家。加快节水型企业创建,及时调整创建企业库,会同水利局、建设局完成水平衡测试验收和节水型企业创建14家。我市首个国家级智能制造项目《巨石集团年产三十六万吨玻璃纤维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和行业唯一的国家绿色制造系统集成项目《桐昆集团绿色多功能差别化聚酯纤维制造与应用技术集成创新》均已高分通过验收。巨石集团、新澳纺织等2家企业成功入选工信部第四批绿色工厂名单。

5.突出产业培育,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推进企业股改提速,加快制度赋能。全面摸排2019年股改工业企业情况,建立工业企业股改对象年度计划。加强部门协调,对股改中发现的问题认真讨论协商,并形成指导意见,开展全市股改各类培训,助推股改加速,2019年全市新增股改企业261家,其中规上股改企业206家,完成嘉兴考核任务的130.5%。二是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力争技术强企。加快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培育,创建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创建嘉兴市级技术中心36家;京马电机有限公司“吸油烟机用无刷直流电机”成功入围第四批单项冠军产品名单。加快推进新产品开发和首台套研制,全年新产品、新技术通过备案853项,通过验收603项。入围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9项、重点技术创新专项3项。桐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功能性聚酯纤维新材料智能工厂、巨石集团有限公司玻璃纤维智能工厂项目和京马电机有限公司直流电机数字化车间入围2019年浙江省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德盛铁路等3家公司的3个产品成功入围2020年度浙江省装备首台(套)产品,入围数量再创历史最佳记录,居嘉兴首位,全省第四。三是深化企业培育,加快企业提档升级。围绕装备制造、互联网(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毛衫、皮草、家纺等时尚产业,筛选有市场、有效益、有潜力的100家“小升规”、270家“专精特新”企业作为上规升级培育对象,建立“小升规”企业培育库和“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库。按照“培育扶持一批、改造提升一批、引导促进一批”思路,及时掌握企业发展动态,围绕产业发展导向,出台“小升规”企业奖励政策。

6.突出减负帮扶,打造最优营商环境。一是落实惠企减负政策。全面贯彻国家、省、市各级惠企减负政策,积极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桐乡18条”落实到位,坚持扶优扶强与支微支小相结合,帮助企业兑现各项减负政策,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营造良好发展氛围。开展对部门征收企业管理费问题专项清理,清理拖欠中小企业帐款排查清理工作,共取消、放开、停征免征和降低涉企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11项。1-12月,减免(退)税收47.7亿元,出口退(免)税33.7亿元。二是开展“暖心扶企”活动。聚焦支持实体经济,发动市级干部、涉企部门、镇主体三级联动,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相关问题,为企业投资经营创造“安心、放心”的良好环境。全年共收集涉企问题和困难1144个,已解决1142个,解决率99.8%,企业反映良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共完成60186家市场主体的走访,实现具有营业执照并正常经营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市场主体基本全覆盖,144个问题完成交办,解决率99.3%。三是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大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试点推广力度。新赋码的项目从登记赋码至竣工验收全过程的审批事项一律纳入3.0平台办理,实施“统一收件、统一审批、统一出件”,实现“系统之外无项目、流程之外无审批”,进一步提升了企业办事效率。

2020年主要工作思路

一、总体要求: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市经信局要按照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要求,扎实推进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以及中央、省委、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实施长三角一体化首位战略,聚焦高质量、竞争力、现代怀,立足稳企业稳增长,聚力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业提升行动,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作出更大贡献。

二、主要目标

规上工业总产值冲刺2000亿、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0%;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速20%;工业投资增长15%、其中技改投资增速12%;新引进亿元以上备案内资工业项目数30个;新增股份公司200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变更设立数量120家;新增规上企业130家;腾退土地3000亩;整治“低散乱”企业(作坊)1500家;新(改、扩)建小微企业园7个、面积40万平方米,推动小微企业入园发展300家。

三、重点工作任务

1.聚力数字经济,打造产业新高地。大力实施“数字经济提升行动”,制定完成数字经济发展“520”目标,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企业数和投资额、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增加值、数字经济核心服务业营收均增长20%,新增省级以上产业数字化示范试点项目20个。一是推进数字经济集群化。高标准建设乌镇互联网创新发展试验区,全力争创国家级试验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制订全新数字经济发展政策,加快重点数字经济企业培育,做强做大华友、宇视等优质龙头企业。打造新材料、智慧安防园中园,开展产业链招商,培育数字经济制造业“生态圈”,力争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两年内达200亿元。依托传统优势企业,发挥其在行业内的领导作用,鼓励剥离数字经济部分,独立运作发展,打造行业级领军型数字经济企业。发挥航天北斗应用中心等现有窗口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力推进鑫柔科技等项目的投产,加快引进数字经济优质项目,数字经济企业再增1000家,亿元企业达到25家。二是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着眼融合发展,加快推进产业数字化。依托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实施“5G+工业互联网”,发挥大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支持企业聘任首席信息官,打造“百人俱乐部”。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二级节点建设,提升节点服务能力,在全市由点到面做好节点的推广应用,切实发挥节点作用。推进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以服装行业为重点,引导相关中小企业上平台用平台,扩大平台规模和影响力,实现平台赋能。加快重点产业集群数字化改造,实现全产业链数字赋能,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1000项、新增上云企业1000家、培育省级以上产业数字化示范试点项目20个。三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鼓励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企业研究院、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力争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嘉兴市级技术中心10家,新增嘉兴市级首台套5个,省级首台套2个,省级新产品备案数力争突破400个、省重点技术创新专项和省重点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立项15项。

2.聚力先进制造业,提振核心竞争力。先进制造业是关系桐乡未来的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先进制造提升行动”,加快传统产业的优势再造、新兴产业做大做强,尽快形成更高质量的千亿百亿产业集群,推动桐乡制造向高端迈进。一是加快打造产业集群。打造引领性前沿材料产业集群,支持玻纤、化纤、钴镍等重大产业项目和重点研发平台建设,推进技术迭代和产品迭代,持续增强创新引领力,实现前沿材料产业规上增加值增速7%。打造国际化时尚产业集群,推进“濮院毛衫”向全品类服装服饰转型、与大麻家纺和崇福皮草联动,加快时尚产业全产业链创新,实现时尚产业规上增加值增速7.2%。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站在制高点上想问题,创造新的“无中生有”。加大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智慧安防等产业引育力度,加快形成面向未来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力争装备制造业规上增加值增速8%。二是加大企业培育力度。着力壮大“瞪羚企业”“隐形冠军”队伍,力争新增规上企业130家、亿元企业25家、10亿元企业5家,完成企业股改200家。出台《成长型中小微企业贷款支持计划实施细则》和扶持企业“白名单”,通过贷款贴息和担保补助等方式,加大企业融资支持,进一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重点扶持新供地企业和5亿元以下规上企业。三是加速传统行业改造提升。重点改造提升化纤、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发展质效得到全面提升。开展印染行业重点整治提升,提升传统行业绿色生产能力。加快实施产业集群智能化改造,数字赋能产业链发展。加快绿色制造,推进绿色工厂和绿色园区创建,推行清洁生产。

3.聚力产业平台,加快转型升级。实施平台能级重构计划,加快打造千亿百亿级产业集群,深化存量挖潜,实施“低产田”改造三年行动计划。一是提升平台能级。要加快能级提升、产业集聚,全力争创国家级、省级平台。开发区要做大做强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材料及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乌镇要围绕“一核四地五区”定位,坚持“软科技”“硬科技”双管齐下,“云网芯屏”四业联动。融杭经济区要大力发展人工智能、前沿材料、现代纺织等产业。园中园必须彰显特色。聚焦特色定位,完善产业规划和基础配套,加快推进欧美湾谷科创小镇、中韩国际合作产业园、“直通乌镇”产业园和“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产业园等园中园、国别园建设,加快形成特征鲜明、集成协作的产业生态。各平台必须协力共进,形成各平台错位发展、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优化资源要素配置。紧盯要素短板抓攻坚,用好“亩均论英雄”指挥棒,加强绩效评估,完成退散进集腾退签约面积3000亩,全市规上工业亩均税收力争增长10%。力争2021年基本实现“园区之外无企业”,集中资源要素、优化统筹配置。立足补强产业集群竞争优势和未来产业发展,高质量规划建设小微企园区,提升园区数字化建设水平和加快开展园区绩效评价,实现新建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新增入园企业300家。三是提升园区产出效率。各平台要制定“低产田”改造三年行动计划,着眼园区内“低产田”,加快改造升级,提高亩均单产,加快腾退挖潜、提质转型,盘活存量要素,提高亩均产出,有效利用“退低进高”,推进“零土地招商”,实现低产与高质的有效转换。

4.聚力项目推进,提升投资质效。坚持“项目为王”,将创新动能融入项目,以项目建设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一是明确方向加大招引力度。以全市“3+1”产业定位为核心,引育“3+1+N”的先进制造业产业格局,研究制定主导产业细分行业的招商政策,统筹优化提升全市三大平台招商力量,建立产业招商专家库和项目研判机制,鼓励开展“零增地”招商和存量用地招商,围绕先进制造业强链、延链、补链招商,促进优势产业纵向延伸、横向集聚发展。引进10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1个,引进总投资50亿元以上产业项目3个,引进市外内资实到资金100亿元。二是持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鼓励引导企业扩大有效投资,紧盯项目储备、前期谋划、问题突破、竣工投产等关键环节,完善项目推进机制,推动项目落地。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继续开展“集中开工、集中服务、百日攻坚”等活动,提升投资主体的信心。推行“三早服务”体系,加快项目推进,重大项目开工率达到95%以上,确保实现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85亿元。三是制定企业扶持政策。梳理政策体系,打造有力支撑,结合桐乡经济发展实际,借鉴先进做法,根据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求,制定包含投融资、研发创新、人才激励、企业培育等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揽子扶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及政府产业基金四两拔千斤的撬动作用,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提供支撑。

5.聚力为企服务,营造最优稳企环境。稳企业是稳经济的核心,以最优环境有效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提振市场信心,有效巩固稳中向好发展态势。一是抓好企业减负。深入开展为企帮扶活动,以减轻中小微企业负担为重点,以惠企减负政策、涉企收费监督和维护企业权益为重点,扎实做好各级政策减负、清费减负、服务减负,强化金融风险防范,优化企业金融服务,推动企业减负工作向深度和广度发展。二是抓好企业服务。关注企业转型发展,发挥部门职能优势,通过亲力亲为走企业、互联互动帮企业、全心全意为企业,主动为企业提供惠企政策帮送、发展困难帮解、意见建议帮收等服务,切实解决企业发展难题,提振企业发展信心。三是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探索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工作机制,制定产业人才引培扶持政策,通过开展企业管理创新诊断服务,举办企业高管素质提升研修班等活动,加快培养和塑造高素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切实提高成长型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综合管理能力和企业家综合竞争力。

6.聚力加强党的领导,打造经信铁军。坚决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提高站位,主动作为,切实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体现出来,动员广大经信干部大干实干快干,以居安思危的政治清醒、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勇于斗争的奋进姿态,用一流的业绩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一是深化从严治党。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切实防止“四风”问题变异反弹。既要保持与企业的联系服务的“亲清”的政商关系,又要严守作风纪律,强化对重点领域监督监管,坚决杜绝权力寻租。二是提高执行能力。必须下大力气解放思想,坚决反对“三坐”“四先生”,以“成事”为标准、以“办好”为导向,把全体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新 “七大行动”等核心工作上来,推动经信干部勇于创新、善作善成,让能吃苦、讲奉献、有作为成为经信干部的鲜明特质。三是提高学习能力。鼓励全局干部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以我局“伯鸿城市书屋”为阵地开展好书推荐等交流活动,提升广大干部对党的方针及上级政策的领会能力,确保准确把握经济走势、政策脉络、发展方向,保证上级各项决策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