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城市“大动脉”做“微创手术”
|
||||||||
|
||||||||
| ||||||||
一条长长的经过软化的内衬管,随着牵引设备慢慢进入污水井原有管道内,短短数小时,破裂的污水管就修复完成……昨天,在全市雨(污)管道非开挖修复现场会上,一场模拟管道修复“微创手术”正在进行。整场“手术”历时3小时,成功修复管道20余米,拉开了我市“非开挖式”管道修复的序幕。 深埋地下的雨(污)管网,是保障城市功能主体正常运行的“大动脉”,当管道出现淤堵、破裂、渗漏等问题时,就好比人体血管出现血栓、出血、老化等症状,就需要及时“治疗”。 通常情况下,更换或者修复一条老旧、破损地下排水管网,需要对道路进行“开膛破肚式”的封闭修复,施工工期长、修复成本高、扬尘污染严重,既破坏城市道路,又影响市民出行。而此次采用的非开挖修复技术,类似医学上的微创手术,维修工人先是把探测机器人放到管道内,像是人体照“胃镜”一样,提前发现管道结构“病害”。然后,维修工人把一根由玻璃纤维材料编织成,内层含有软化树脂的软管放进管道内,接着往里充气,直到软管扩张紧贴原有管道,最后放入专用紫外线灯具,在其辐照作用下使树脂固化,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强度的内衬层完成管道修复。 “以前修复地下管道要经历封路、开挖、后期保养,少说也要十天半个月。采用这项新技术后,一个管道的修复时间缩短到1天之内,修复好的管道使用寿命为30至50年。整个施工过程对周边市民的出行几乎没有影响。”桐乡恒基管道疏通服务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此次针对雨污水管网的“治疗”,是推动我市“污水零直排区”工作的重要举措。桐乡市生态创建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我市将继续对现有管道设施进行检查,及时应用新技术新材料对破损管道进行修复,不断提高排水设施养管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