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让农业告别“靠天吃饭”
|
||||||||
|
||||||||
| ||||||||
数字化种苗车间。 数字大屏上,温度、湿度、光照强度、二氧化碳浓度等数据一一显示,一旦棚内湿度达到预先设置的参数值,“数字大脑”会自动发出指令,自动除湿系统就进入了运转状态……这是桐信种苗基地数字化种苗车间的日常场景。 农业素有“靠天吃饭”的说法,蔬菜生产也不例外。持续的阴雨导致湿度升高,种苗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大。但浙江桐信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李敬泉却一点都不担心。从“靠经验”到“靠数据”,“90后”新农人手中的农业正在告别传统的“靠天吃饭”。 5500平方米的数字化种苗车间,因为有了5G、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种苗生产“一屏掌控”,农业生产实现了精准管理。 “小爱同学,打开补光灯。”话音刚落,650盏补光灯齐刷刷亮起,偌大的智能温室瞬间变成了一个闪闪发光的“玻璃盒子”。自动补光系统的应用,大大降低了光照少对种苗生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即便是持续阴雨寡照天气,种苗工厂也可以“跑”出40天出苗的速度。 俗话说,苗好七分收。“你看我们的苗,黑绿油亮,叶片厚、植株壮,收成肯定差不了。”李敬泉乐呵呵地说,依托农业数字化,这么大的种苗车间不仅实现了“一人管”,而且还能“管很好”。 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应用改变了农业原来靠经验、靠人力的生产理念和作业模式,更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抗风险能力。眼下正值叶菜类、茄果类蔬菜的集中上市阶段,面对连续阴雨寡照可能导致的病害多发现象,“老菜农”张继东却一点也不着急。 在位于崇福镇留良村的张继东绿色蔬菜数智云农场内,芹菜、茄子、辣椒、番茄等长势喜人。近年来,借助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建设项目的实施,这里建成了200多亩标准化钢管大棚蔬菜基地,基地管理系统及数字孪生平台、温室环境采集、智能控制等数字化系统和设备也陆续投入使用。 以前,为了解蔬菜长势,菜农需时时奔波在田间地头。如今,实时生产数据通过传感器源源不断“输入”数字云平台。肥水如何调整、需不需要补光措施、棚温如何控制,依托一朵“数字云”,张继东显得游刃有余。 “该换气通风了”,告警信息列表里,忽地跳出了几条有关空气湿度的告警信息。张继东轻点手机,大棚的电动摇木杆随即一键启动。从曾经的“跟着感觉走”,到现在的“数据说了算”,“互联网+”让他种菜底气更足。 近年来,桐乡聚焦乡村振兴和数字化改革,以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为载体,深入推进数字与农业的深度融合和有效对接。如今,放眼全市,数字化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各个领域,手机成了新农具,数据成了新农资,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注入“数字芯”的农业,正发生着全方位的转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