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街动态
【节气文化】立冬进补
发布时间: 2022-11-07  16:26 来源: 凤鸣街道 浏览次数: 打印



立冬在十一月初,农历十月头左右。古志云:“日循黄道东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东陆谓之春,行南陆谓之夏,行西陆谓之秋,行北陆谓之冬”。故有“西陆蝉生唱,南冠客思生”之咏叹。立冬在黄道的走线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天地进入一片新的时空。

此时的江南,细雨生寒,寒尚无力,稻田极黄,菊花正鲜。这一茬收获之后,种下一些作为补充的春花,一年的农事便基本结束,从秋收转入冬藏。冬藏除了藏物藏钱藏粮油之外,还要藏膘,于是桐乡人把立冬吃鸡这个风俗不断发扬光大。

味蕾是最好驱动力,立冬夜,微信群里一大半图片都是晶黄油亮的神仙鸡。然后好好地将自己打理一番,理个发,相个亲,约着买个衣服,久居城市者则到农村透透气,隔三差五约人相聚,吃个羊肉面涮个火锅,在不知不觉中等待某一天冷得不想出门。

桐乡人常以是否土鸡(肚鸡)来辨别一只鸡的好坏。在刚刚达到有肉吃就很满足的年代,流行高密度养殖的大白鸡,村口路边的烧鸡烧鸭摊头也成为家中客人突然造访临时“接待”的首选,只有刚刚发育的小孩才会有每年一只钵头神仙鸡的待遇。随着口味要求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土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其实鸡的养殖只要符合一个前提和四个条件,便是一只标准的美味鸡。

前提是有合格的免疫程序,也就是打了预防针。四个条件,一是养殖的时间达到六个月以上,但公鸡不宜超过一年,困为桐乡人吃鸡的方法最常见的是煲汤和白斩,母鸡宜煲汤,雄鸡宜白斩,超过一年的鸡,白斩肉质太老,缺乏活性,且头部重金属含量较高,桐乡人说所的“十年雄鸡毒如砒”是有一定道理的。二是足够的运动,一天到晚在外面奔跑的鸡肯定线条优美,肉质均匀。三是有足够的阳光,和植物一样,光照是促进养分转化的动力。四是以商品饲料以外的土饲料为主,比如谷子,玉米,当然适度地吃一商品饲料也无妨,正如人们也在不停地吃补品。相反,在灶角边和屋前屋后没有约束养殖时间太长的土鸡,在卫生状况上反而有一定的风险。符合这四个条件,定能煲出土鸡中的战斗鸡。

在桐乡人竞相吃鸡的时候,生活在江南的北方人开始吃饺子,并且把这一习俗的领地慢慢扩大。饺子谐音交子,寓意季节变换相交,只要想吃,就不怕没有理由。但是在桐乡人看来,似乎不论什么季节,北方人吃了除了饺子还是吃饺子,品种的丰富程度远没有江南的细腻和多样。

立冬之后,除了吃鸡,其他的一些热门食物也开始陆续上桌,比如堪称桐乡十大美食之首的红烧羊肉及羊肉面开始大肆流行。红烧羊肉须用唐锅(直径1米左右的超大铁锅)才能烧出肥而不腻、香而不膻、酥而不散的正宗口味。因为排场比较大,并非想吃就吃的小炒家常,只有在酒席或特色饭馆才有吃到。塘北安兴一片的婚嫁餐桌上,一张方桌常常会摆上三四碗的红烧羊肉 ,不够还可以到到灶台上“续杯”,红烧羊肉成为酒席上最风光的菜。哪一家的羊肉面如何如何,更是在民间信息中清晰了然。

除了吃,桐乡年末农事刚刚开始。稻浪菊海进入收割的高潮,金黄加雪白,穿插着几片光着枝丫的桑地。且不论经济效益,场面十分壮观,因此早些年桐乡办菊花节,时间都选择在立冬左右。农民们忙于田间,常常不太会在乎回家后吃什么,像古时的读书人。

每个季节的第一个节气,古时候的达官贵人们总要搞几个仪式,立春时有郊外迎春,立冬时也有郊外迎冬。古人早已理解了物极必反的道理,立冬时阴气趋盛,但由盛至衰只在旦夕之间,所以迎来终结,便是迎来开始。

冬,从终,结束的意思。对中国文字的解读是一种件非常有趣的事情,现在教学对文字的要求往往是熟能生巧,会读会写,背诵字意,就认为完全理解了这个字。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这些方法只在课堂上一带而过,倘若能在课堂上进一步发掘文字的内涵,语文课将会生动很多。音韵、训诂这些古人眼中的基本知识,现在看上去可能过于为深奥,如果通过某一种通俗的渠道化打通隔阂,替代一些不必要的死嗑,将会成为现代语文教学之中“双减”的好例子。比如“春夏秋冬”四个字:春,看见太阳从地面上升起来,村上的土地里长出了青草;夏:刚开始像一个舞蹈的人,后来渐渐也变成两个人,面对面捧着一个祭祀的酒杯,华夏的礼仪之大就藏在这个字中;秋,起初是火上烧着一只害虫,后来变成了禾苗像火一般的丰收。冬,起初是一根弯曲的绳子,两头分别两个圈圈,代表了从开始到结束,后来变成了房子下面挂了冰凌,再后来冰凌变成了两点。

每一个文字后面都藏着一个生动故事,汉语文化传承需要从源头开始,正如真正的农学家,必须要有一片自己打理的田地。

水始冰,地始冻,雉入大水为蜃。立冬三候与吃无关,没有味觉的感知,却在视觉上与上一个节气直接换了一种颜色。

水始冰非指结冰,而是开始感觉到水的冰凉。在长江流域,立冬还是十月小阳春,白露为霜才刚刚开始,水不可能成冰,但不难感觉到,生活之中与水接触多了一种寒冷刺骨的感觉。立冬夜负责杀鸡的人最有感受,土鸡煺毛之后,用冷水汰,翻鸡肚肠,剥鸡硬肝,几番下来,手心手背通红。在太阳未出的清晨,植物叶端会出现短暂而细小的冰凌,由水到冰,正在酝酿之中。

冻,不一定要在零度以下,气温下降明显,似冻而非冻,进入土壤由熟转生的过渡阶段。桐乡人把翻地叫做垦地,入冬后垦地,既锻炼了土壤,又锻炼了人,“啃地”与啃书是一个道理,因为真理往往是冻住的,肯啃才能化。

雉为野鸡,蜃为大贝类,物类的转化贯穿于二十四个季气。从霜降时候的雀入大水为蛤到立冬的雉入大水为蜃,小鸟变成了野鸡,小贝类变成了大蚌壳,连类而及,寄之有形而化之无形。

立冬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冬天,气温常在十几度,适宜趁秋深黄叶出游。白乐天诗云:“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柘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白公在苏杭为官数年,真是了解江南的性情。但节季分明将秋天的红黄在立冬到来时涂上了微白的标签,人事的彩色和季节的色彩就需要更加合理地调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