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动态 > 镇街动态
兴产业善治理 走出强村富民路 开发区(高桥街道)一个经济薄弱村的美丽“蝶变”

发布时间: 2022-12-28  10:09 来源: 开发区(高桥街道) 浏览次数: 打印

近日,2022年桐乡市第三批强村富民计划项目扶持资金公示名单公布,开发区(高桥街道)三村村的唐家洋美丽经济项目和元宝桥农业大棚项目上榜,这让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朱晓良提振了不少信心。

近年来,桐乡高度重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工作,连续实施了五轮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走出了发展经营性物业、创新村庄经营、盘活土地资源等5条发展路径。

“这几年,通过整合村级资产、形成抱团项目、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引进现代农业,村里发展越来越好。”在三村村党群服务中心的接待室里,记者见到了朱晓良,连日的忙碌让他显得有些疲惫,但一说起村里的发展,朱晓良立马来了精神。

“路通了,村子也就活了”

2001年,朱晓良正式成为三村村村干部。那一年,三村村还是个不起眼的经济薄弱村,也是全镇的重点扶持对象。村里交通不便,几乎找不到一条像样的路。村民大多务农,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菊花、榨菜、小桑苗等作物,但因为水利设施不完善,一到多雨季节,河水倒灌就成了“家常便饭”,给村里的农业生产带来不少困扰。

与此同时,由于村办企业经营不善,村里还背负着几百万元的债务,村干部工资按时发放都很难保证,更别提搞建设谋发展。

2003年,以“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为切入点的美丽乡村之风吹到了三村村。在经历土地平整和道路硬化后,三村村终于迎来了3.5米宽的水泥路。

“路通了,村子也就活了。”此后的十几年间,三村村的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为三村村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三村村在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挑选入驻地时以完善的基础设施条件脱颖而出。

发展产业盘活闲置土地

如果说前十几年的工作是“打扫干净屋子”,还清债务,那么2017年,朱晓良成为三村村新一任村书记时,他的主要任务变成了“请客”。

作为传统农业村,此时的三村村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加剧,70岁左右的老年人成了田里的“主力军”,大量青壮年外流,村里近1/3土地闲置,“有田无人种”的问题日益突显。怎么让闲置的土地“活”起来,三村村亟需找到一条新路子。

有很多人问过朱晓良,“为什么选择发展产业?”他回答得底气十足:三村村底子薄、发展晚、资源少,想通过土地赚钱,必须整合资源,吸引高效农业项目和优质人才进村,双向互动继而形成良性循环。

2019年,三村村开始筹划农业大棚项目,通过流转土地,多方争取项目资金,花费2年时间建起了共计80亩的现代化农业大棚。之后,又引进经济效益好、销路有保障的云之垚花卉有限公司,一年租金合计40余万元,吸纳劳动力四五十人,真正实现了企业轻资产入驻、村集体增收、老百姓增就业。

“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逐年增加,今年估计超300万元。”盘点着家底子,朱晓良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神色,三村村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从曾经的不到10万元发展到300多万元,人均收入突破了4万元,发展越来越红火。

村民在家门口鼓起“钱袋子”

“现在的好日子,以前哪敢想啊。”在云之垚花卉有限公司经营的绣球花基地里,三村村村民朱德高笑意盈盈。拌料、种花一气呵成,与农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他,不承想在近70岁的年纪转行上起了班。

在过去,一年五季蚕,朱德高总计要养近20张蚕种,蚕忙时节日日起早贪黑,还要照看菊花和榨菜,一年到头不得空闲。然而辛苦一年也不过几万元收入。

如今,朱德高的子女进城做起了毛衫生意,农忙时节无人帮衬,加上年事已高,他索性将自己的土地流转了出去,靠着村里新引进的高效农业项目,实现了“一地三金”。劳作强度小了不少,然而收入不仅没有减少,还略有增加,朱德高特别满意。

眼下,村里的元宝桥农业大棚项目刚刚完成了建设,占地共计105亩,包含20亩连栋大棚和10亩单体大棚,总投资200余万元,资金结构为市级扶持40%+街道一级扶持40%+村集体出资20%。目前已与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签订了租赁协议,将开展健康农业方面的前沿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的工作,年租金预计增加12余万元,还能吸纳青壮年就业。

有了固定资产,引进了高效农业项目,三村村的收益稳了。如今的三村村,开始寻求村庄经营的新路子。去年下半年,依托市级精品村项目,绣球花基地西侧的唐家洋村民小组实现了环境提升,村路通到了家门口,沿途还亮起了路灯。今年上半年,又引入企业,试种了15亩杭白菊。春有绣球花、秋有杭白菊,赏花游客络绎不绝,三村村实现了花海美景变“钱”景。

“盘活闲置农房,变美丽乡村为美丽经济。”对于三村村的下一步发展,朱晓良又有了新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