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朵“小花”活化农业文化遗产
|
||||||||
|
||||||||
| ||||||||
杭白菊精加工。受访单位供图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作关乎农业可持续发展,关乎乡村文化振兴。近日,浙江省第一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名单公布,桐乡杭白菊栽培系统入选。 这是一套什么样的系统?在当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它又有着什么样的价值? 要回答这一系列问题,得先从杭白菊悠久的栽培和发展历史说起。 桐乡素有“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誉,其中,“百花地面”就源于杭白菊在桐乡的广泛栽种。作为桐乡传统特色农产品,杭白菊集药用、饮用、观赏等多种用途于一体,据文字记载,迄今已有380多年商品生产历史。近年来,我市杭白菊种植面积稳定在4万亩左右,其中以石门、梧桐、凤鸣及乌镇等4个镇(街道)为主,年产量在5000吨左右。 如今,农户种植、初加工、收购统销的杭白菊传统生产模式,正逐渐向基地生产、规模加工、专业营销的现代化生产模式转变,全市拥有杭白菊加工企业50余家,杀青设备(流水线)40条,大型烘道60条,年杭白菊加工能力达1万吨。 近年来,我市在杭白菊无公害栽培技术研究、规范化技术体系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示范推广了诱虫灯等物理防虫新技术,形成了一套从菊苗繁育到干制较为完整的杭白菊规范化种植加工技术体系。 同时,龙头企业和示范性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示范基地,大力推广优质良种,各个环节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确保原料质量。 在种植杭白菊的漫长历史过程中,桐乡形成了水旱轮作、综合套种、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等多种独特种植模式。菊花秸秆变成饲喂湖羊、獭兔的饲料,节约饲养成本,富含着顺应自然的生态智慧。 在杭白菊的发展进程中,桐乡也慢慢形成了特定的菊文化和独特的杭白菊饮食文化。目前,杭白菊作为桐乡的“金名片”活跃于生产、生活、对外交流的各个层面。桐乡将杭白菊定为市花,还因“世界上最大的田野菊海”被列入了世界吉尼斯名录,杭白菊传统加工技术入选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农业文化遗产不仅关乎过去,更关乎未来,它承担着继往开来的使命,在大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当下,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工作又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挖掘传统农业价值,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动农业文化遗产的生态保护、文化传承和经济发展,助推升级版的农耕文明,以乡村文化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