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产业社区 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
|
||||||||
| ||||||||
2月9日,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数字经济双创中心内一片热闹,2022年首场招聘会正在这里举行。这场由开发区数字经济产业社区主办的专场招聘会,着力化解区街企业“招工难”问题,为企业注入发展新动力。 数字经济产业社区成立于去年4月,以数字经济双创中心为核心区,覆盖视觉物联创新中心、科创中心、湾谷科创中心、绿地智慧城等重要载体的数字经济产业板块,以未来社区的理念,设置了党组织、自治组织“两位一体”的组织架构,串联起健康、教育、服务、创业、邻里、交通、治理、建筑、低碳9大场景,致力于打造集产业服务、科技创新、生活、休闲等为一体的数字经济社会治理共同体。 数字经济产业社区成立近一年来,在企业服务、产业集聚、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不仅为入驻企业提供“管家式”的服务,更致力于区域内数字经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企业服务的高地 除了为入驻企业配备专职服务人员外,也要根据企业的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去年,和尘自仪(嘉兴)科技有限公司遇到资金难题,数字经济产业社区积极为企业提供金融对接服务,并帮助企业获得了农业银行200万授信额度。为了长期为社区内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目前,数字经济产业社区已经建立金融服务站,邀请农业银行桐乡市支行、杭州银行桐乡支行、建设银行桐乡支行等金融机构的业务人员定期走进社区开展服务。 不仅是金融服务,走进数字经济双创中心党群人才服务中心,“产业社区服务清单”“党组织服务企业网格化线路图”等宣传栏映入眼帘。目前,数字经济产业社区已建立一整套首问负责、即时办理、承诺办理、全程代理等服务方式和园区企业落户、生产经营、员工生活、申请迁出等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制度,每个有需求、有困难的企业和员工都能够“按图索骥”。 此外,自产业社区成立以来,开展各类企业走访活动2000余次,收集各类需求问题340余个,需求解决率97%,获得了入驻企业的信赖和好评。 产业集聚的引擎 数字经济产业社区的高质量服务,换来的是数字经济的蝶变跃升、集聚发展。自去年以来,浙江恒云智联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浙江孚威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浙江美仪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嘉兴技领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纷纷在社区落户,并开启新的发展历程。 浙江美仪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美仪自动化”)是一家从事过程自动化仪表研发、制造、销售及服务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总部位于杭州,聚集了一大批自动化、测控、通信、电子、电气、机械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公司产品主要有温度、压力、流量、物位、分析等过程自动化仪表,广泛应用于各种工业领域,曾先后荣获浙江省科技型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称号。2020年12月,美仪自动化入驻数字经济产业社区,并着手谋划公司迁建至开发区(高桥街道)其他地方事宜。 美仪自动化相关负责人范光兴说,入驻前后,从补贴政策到厂址选地、从员工招聘到人才引育,数字经济产业社区的服务人员多次上门了解困难,主动靠前服务,让他有了家一样的温暖。最终,企业决定迁建,并顺利实现“拿地即开工”。美仪自动化项目新址总投资2亿元,预计全面投入使用后年产值将达到2.5亿元。 在产业社区的驱动下,2021年,区街实现数字经济核心制造业产值146.82亿元、增加值23.5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7%和31.9%。同时,区街实施数字化改造项目214项,完成目标任务的107%。 人才引育的家园 近日,一场关于企业用工管理公益讲座在数字经济产业社区成功举行。类似于这样的讲座,在数字经济产业社区内贯穿全年,内容包括数字创学堂、数字人才荟、数字风雅颂、数字创投客等4个板块,并以此打造数字人才的幸福家园。例如,在数字创学堂中,包含了财务审计、法律法规、科技创新等内容的培训,为入驻企业人才队伍培养提供服务。 嘉兴昂帆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高昂表示,自企业入驻以来,数字经济产业社区围绕员工招聘、员工住宿、人才补贴申请等方面给予了积极的关怀,让企业获益良多。 和传统的社区治理相比,数字经济产业社区服务范围从企业扩大到企业员工,服务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经营需要,更是普及到了员工生活的方方面面。针对数字经济类企业员工高学历、高流动性、年轻化等特点,数字经济产业社区还开展了党团志愿服务、趣味运动会、企业家沙龙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并借助伯鸿城市书房、国际人才社区、创客咖啡、健身房等阵地,丰富企业员工的业余生活,提升了社区对人才的吸引力。 同时,为着力提升社区内企业人才储备,加强人才资源交流,数字经济产业社区多次与浙江理工大学、嘉兴学院、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技师学院等院校开展对接,组织数字产业类专题招聘,满足企业的专业人才需求。 如今,数字经济产业社区不仅是幸福生活的高地,也逐渐成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首选地。截至目前,社区累计引进各类人才1700多人。 未来,数字经济产业社区将紧紧围绕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字经济产业社区的作用,坚持党建和产业“两轮驱动”,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打造数字经济的新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