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乡镇公开目录 > 开发区(高桥街道)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4005095/2022-130551 发布机构: 开发区(高桥街道)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2022-02-25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文件编号:
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2021年工作总结和2022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2-02-25  16:59 来源:开发区(高桥街道) 浏览次数: 打印

一、2021年工作总结

2021年,开发区(高桥街道)紧跟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围绕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发展和安全,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不平凡的一年交出了不平凡的答卷。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43.3亿元,同比增长13.6%;实缴税金42.8亿元,同比增长15.5%;固定资产投资111.4亿元,同比增长26.4%。

2021年,开发区光荣上榜2021年度省级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优等生”名单,并且连续五年位居全省省级开发区综合考评前三名;获评2021年度浙江省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优秀示范单位,成为嘉兴唯一。荣获2021年度桐乡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奖、年度招商引资先进集体、年度项目推进(营商环境建设)先进集体、年度“腾笼换鸟”工作先进集体、年度平安桐乡建设先进集体、年度疫情防控先进集体、庆祝建党百年先进集体、能力提升年先进集体等多项荣誉。

1.产业发展迸发新活力。围绕主导产业,构建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材料、智慧安防三大产业链,全年共成功签约项目39个,总投资370亿元,其中百亿项目1个,超亿美元和10亿元项目11个。37个市级重大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实现投资73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59.5%。高新技术产业投资66.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87.9%。新增各类人才创业项目36个,其中博士领衔11个。成立数字经济双创中心产业社区,打造数字经济社会治理共同体。

2.平台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园中园建设,“一区四园五中心”产业布局不断完善,城市有机更新正式启动,高铁产业新城完成规划编制,数字经济双创中心C区块加快建设,视觉物联创新中心完成主体结顶。持续推进“万亩千亿”前沿材料产业生态园征迁;实施城市品质提升项目62个,投入资金12.4亿元。大力开展“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完成低小散企业整治211家,腾退低效用地711亩,推动小微企业入园141家。加快数字园区建设,建立智慧环境监测体系,园区内企业服务、能耗监测、安全生产、智慧环保等得到一体化保障和管理。

3.民生福祉获得新提升。围绕高桥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提振农业,启动中科康成种苗等农业项目建设,引进优质项目8个,完成土地流转2392亩。开展美丽乡村建设,稳步推进沙渚塘综合治理,打造美丽乡村精品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同创大楼土建工程竣工验收。推进学前教育扩容提升,加快高桥中心幼儿园本部、新区分园、经开中心幼儿园改扩建,实施初中寄宿惠民全覆盖实事工程,教学质量明显提升,2021年中考再创佳绩。开展“最美”系列表彰活动,举办第二届全民运动会,组织各类文艺演出120余场。

4.社会治理展现新成效。持续深化三治应用,建立四大积分载体,强化三治积分制管理。开展党建共建·三治融合“社企邻里”活动,以路片长机制为载体,提升社区基层治理体系建设。全面启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开展示范项目建设,狠抓各类专项整治,全面激发创建活力。开展安全生产综合整治,推进迎接建党百年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加大交通设施改造投入,奋力打好交通安全大会战;提升新农村聚集点消防设施配置,平安建设不断深入。

5.党的建设焕发新气象。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实施“百年百项百事”系列活动,展现红船精神,唱响区街主旋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扎实推进意识形态工作向纵深发展。开展“高质量党建冲刺年”活动,实施两新组织双覆盖百日攻坚专项行动,推动“七讲七比、争先攀高”党建高地创建。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强企·兴村”计划,推动村企同频共振逐渐走深走实。成立产业链党建联盟,深化“网格联企、暖心助企”。推进清廉开发区(高桥街道)建设,政治生态持续向好。

二、2022年工作思路

2022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更是开发区(高桥街道)成立三十周年。2022年的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各项决策部署,大力弘扬红船精神,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深入实施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首位战略,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先进制造集聚区、创新驱动示范区、产城融合新城区,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排头兵贡献主平台力量。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规上工业产值增长12%以上,地方财政总收入增长10%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主要约束性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重点实施“五大工程”:

1.实施产业质效提升工程。坚持把做强做优产业作为稳增长的根本之策,全面提升经济增长的规模、速度和效益。全力发展主导产业。依托巨石集团、华友钴业等龙头企业,着力构建以重大项目为引领的产业链、以科技人才为支撑的创新链、以资金信息物流为配套的服务链;依托合众新能源、双环传动等重点企业,全力发展以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为重点的汽车产业生态圈;依托宇视科技全球智能制造基地、视觉物联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强关联企业招引,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确保全年引进产业项目不少于35个,总投资22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占比95%以上。加大企业培育力度,深入实施“雄鹰”“雏鹰”行动,加快打造一批行业“小巨人”;扎实推进“小升规”“规上亿”工作。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和制造业“双轮驱动”,以服务业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双提升”为目标,打造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区。加快前沿材料产业生态园、高铁产业新城建设,推动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等行业发展,实现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依托绿地智慧城等平台载体,全面建设集咨询、交通、休闲、购物、旅居为一体的新型消费地。力争全年服务业营业收入达到450亿元。高质量发展新型农业。围绕高桥农业科技产业园,重点加强产学研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涉农人才招引,集聚整合创新要素,优化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相结合,丰富农业业态。充分发挥长三角健康农业研究院科创优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全年引进农业项目不少于5个。

2.实施科技创新驱动工程。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转型发展的强大引擎,加快数字化改革进程,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创新活力。加强科创平台建设。持续加大大院名校研究院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建设独立法人研究院,确保“十大新型研发机构”基本落地。突出数字经济双创中心和绿地智慧城的龙头作用,做强桐乡科创中心,加快数字经济双创中心C区块建设,视觉物联创新中心和湾谷科创中心力争年内开园启用。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产业社区作用,加快完善产业社区九大场景,努力形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服务专业、融资体系多元的创新创业环境,力争全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以上、省科技型企业35家以上。加速科技成果落地。搭建科技成果与技术交易公共服务平台,鼓励企业内部研发机构入驻,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进程。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交流等多元化合作,围绕产业需求引进关键技术成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高端人才招引。全面融入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不断完善人才培育引进机制,形成重才、聚才、用才的良好氛围,培育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力争全年引育国家级、省级高端人才不少于15人,嘉兴和桐乡级创业创新人才不少于40人,各类科技人才项目不少于40项。

3.实施城乡融合发展工程。坚持突出城镇纽带作用,加强规划引领,完善功能配套,加快建设桐乡南部品质新城。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以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完善城市总体设计和专项规划编制,按照“五纵五横”空间发展策略,促进南北联动、组团发展。综合考虑城市更新区块区位特点和更新改造需求,加快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大“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工作力度,力争全年盘活土地不低于700亩,实施园区有机更新270亩,新建(改建)小微企业园1个、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以上,规上工业亩均税收提高10%。依托平安养生养老社区、耀华国际学校、桐乡瑞金医院等,构建宜居社区,展现桐乡“南大门”崭新形象。完善基础配套建设。加快打通交通网络,分阶段推进文华南路、人民路等重要道路建设,开展农村道路改造提升,力争全年完成10条重要道路及5座桥梁建设,新增绿化面积不少于13万平方米。做好“万亩千亿”前沿材料产业生态园一期征迁收尾工作,全力保障区街产业项目用地,加快推动史桥、永安、迎丰、新丰等拆迁安置工作,优化征迁安置模式,力争全年完成交地4600亩以上,安置农户不少于260户。丰富美丽乡村内涵。以“农业+科技+文化+生态旅游”为切入点,充分发掘当地历史文化、自然风貌、特色产业等资源优势,打造农旅研结合的美丽乡村精品线。深入实施“强企·兴村”计划,发挥好“强企红管家”和“兴村导师”的作用,加快一批共建项目落地生根,推进村企携手共富。大力发展数字乡村,加快打造智慧农业平台,形成集远程监控、智能控制、数据采集于一体的高效农业服务体系。

4.实施民生共建共享工程。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短板,打造民生品牌,让广大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和谐,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全面发展为民事业。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统筹教育资源配置,用好“春泥”教育发展基金,推进“一园一品”特色发展,提升寄宿制管理水平。加强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管理,推动医养融合发展,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完善文体配套设施,启动区街文体中心建设,实现文化礼堂全面提升;围绕“最美系列”评选、“一村一韵”等,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全面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助力桐乡市全国文明城市首创首成。持续开展垃圾分类,加快打造智慧环卫。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构建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入开展系列平安创建,有效防控影响社会安定的突出问题。持续深化三治融合,做实做优“三治茶座”、三治积分管理等群众工作特色品牌,全领域发挥三治作用,推进整体智治。认真落实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完善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推行“阳光信访”。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切实加强民主法治。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拓宽民意表达和公众参与渠道,依法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积极支持人大、政协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依法履职、强化监督;重视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优势作用;加强党管武装,做好退役军人工作。

5.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牢牢把握全面从严治党总体要求,切实增强抓党建强党建意识,深化党建引领,在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上走在前、作表率。筑牢坚强战斗堡垒。打好意识形态主动仗,办好“桐乡大讲堂——经开学堂”,结合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牢固树立重抓基层的鲜明导向,实施党建引领“强企·兴村”提升计划,成立行政村与多家优质企业结对的党建联盟,进一步扩大“强企红管家”和“兴村导师”两支队伍的规模,发挥群团组织优势,使党的基层组织始终充满生机活力。打造过硬干部队伍。推进“唯实惟先 善作善成”队伍锻造计划,积极推动干部能上能下机制,进一步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热忱。实施“经开新生代”年轻干部养成计划,从严从实做好年轻干部选育、培养等工作,建立机关、村社人才库,遴选出一批能干事、敢干事的年轻后备干部,开展“晒实绩、比担当”年轻干部大比拼,激励年轻干部奋发有为,以过硬的能力推进现代化建设。涵养优良政治生态。始终保持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高压态势,全面落实“两个责任”。开展上廉政党课、参观教育基地、开“千百十”教育座谈会等一系列廉政教育,培养党员干部廉政思想。以纪律戒尺丈量和处置党员干部行为,坚持每季度至少开展一次专项督查,完善提升日常正风肃纪工作检查、通报、整改、问责机制,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抓早抓小、加以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