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镇街动态
【节气文化】芒种之忙
发布时间: 2022-06-10  08:42 来源: 凤鸣街道 浏览次数: 打印



芒种与小满一样,都最为直接地用作物的生长态势来命名节气,一种有芒作物水稻开始稼种,另一种有芒作物麦子进入收获,希望与果实循环不止。

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单从数量上来看,好像已经过了半个夏天,其实真正的夏天尚未开始。但确实从芒种开始,高温天气变得很常见,白居易说“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这个时候的天气如果正常,并没有达到那么热的程度,只是因为没有收成的劳动加重了天气对人心的灼伤。

现代的人们穿衬衫的日子往往没有几天,单衣褪去直接上短袖,还是时常会汗流浃背。可人们管不了暑气的临近,因为一个字:忙。正所谓“小麦覆陇黄,水稻正育秧,吃饭三撇碗,咸菜一大甏”。人们沉浸在朝五晚九的忙碌之中,用铁耙土箪把“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以稼种矣”书写成田间地头的文字。

可能也正是如此,五月初五这个全国人民无人不晓且仪式丰富的端午节(有少数年份端午节处在小满或夏至时节),在桐乡人的风俗之中却是微微一笑、淡然置之。那天流行的粽子,桐乡人早在清明节就吃掉了,另有雄黄酒、艾叶之类,只有在近年传统文化的交融复兴中才得以看见些许身影。倒是对出生不久的幼儿,有着穿黄老虎衣裳和戴“历本袋”的习俗,随着民间制作“历本袋”手艺人的减少和时尚元素的波及,仅有的这点仪式也已慢慢消失。

百花地面,除了菊花、桑苗这些特色经济作物之外,水稻这一南方标志性作物自然还是桐乡农作物的首牌。人们对于水稻的感情也比麦子要深得多,整套流程轻车熟路,留下了“种田勿来看上埭”、“早稻要抢,晚稻要养”、“浅水插秧,深水返青”等一串串农事金句;留下了“挑稻秆泥”、“土肥水种”、“密保管工”等一个个打着时代烙印的镜头。南宋韩淲《芒种》诗二首,逼真地诠释了秧田里的风景和心态:

田家一雨插秧时,

成把担禾水拍泥。

分段排行到畦岸,

背蓬浑不管归迟。

栽匀明日问青黄,

惜水脩塍意更忙。

少候根中新叶出,

又看晴雨验朝阳。

随着现代农业种苗的推广、技术的改良和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劳动力不断得到解放,种田依然辛苦,效率却飞速提升,不能指望种田发财,却能在最大程度减少劳作艰辛的基础上享受嘉禾之穰的稻香。

学生们也很忙,忙着整理高考前后的心态,忙着准备期末大考,忙着写毕业留言簿上的离别赠言。年少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在压力无以复加的升学考试后匆匆告别,一本相册、一次聚餐,看似如此轻谈无谓。多年以后才会想起那个阳光刺眼的午后是最后一次进出校门。有人说:“在绿树白花的窗前,曾那样轻易地挥手告别,而沧桑的若干年以后,我们的魂魄却夜夜归来”。谁不想,归来仍是少年。

螳螂生,鵙始鸣,反舌无声。芒种三候都是动物,二三候更是有些神秘。

螳螂是益虫,手中的两把大刀是勇士的象征,螳臂挡车固然是自不量力,却含着一种无所畏惧的精神。六月上旬,小螳螂开始破壳而出,并迅速生长为捕虫能手,江南所见的螳螂大多为绿色,以大体形的中华大刀螂为居多,极少见褐色的。以前的孩子们喜欢把它捉来放在瓶子里,用一根细草挑逗,因为老人们都说螳螂是好的,等关到没有斗志时便会放生,人也是一样,总关在一个瓶子里斗志总会被消磨。

鵙(jú),即伯劳鸟,成语劳燕分飞中的男一号,也是一位捕虫能手。此时正当繁殖季,恋爱中的人很健谈,鸟亦如此。当然其叫声并不好听,古人称其为恶声之鸟,但在恋人的眼里,只有动听的言语,没有音质的差别。

反舌,即反舌鸟,对节季非常敏感。在反舌鸟看来,落英成泥,绿叶满枝,雨水渐多,阴气微生,芒种已不再是唧唧喳喳的时节。古人云:“青春始分,则关关而爰语;朱夏将半,乃寂寂而无声。有以见天地之候,有以知禽鸟之情”。鸟儿尚能随时之智、从宜之义,人更当自省。

芒种不但忙,而且黄,梅子黄,河水也黄。

在持续了数个月的野火饭活动差不多结束的时候,江南的梅雨季如期而至。气象学上的梅雨和历书的规则是有差异的。气象上的算法更为复杂,要通过温湿度、经纬度、雨量、光照等综合因素的测算,才会宣布入梅和出梅的时间,各年份不相同(如:2020年桐乡的入梅出梅时间分别为5月29日和7月18日,时间特长,50天梅雨期内出现了11轮强降雨,单站雨量峰值达到885毫米),相反有几年则是“梅子黄时日日晴”,甚至出现空梅现象,梅雨就成了个标记。历书上的算法要直接的多,即芒种后的第一个丙日为入梅,小暑后的第一个未日为出梅(如:2020年芒种为6月5日,此后的第一个丙日为6月8日丙子日,小暑为7月6日,此后的第一个未日为7月9日丁未日,入梅出梅时间分别为6月8日和7月9日)。

其实怎么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量的雨水在最关键的时刻滋润了土地,让水分在土壤的深处得到充分的积蓄。鱼米水乡,究其根源,不过水土二字,而河水漫患、防潮防霉、农事物语,就是因水土而生的节奏。天气照应丰收伏笔也好,气候反常成灾成涝也罢,我们都应当感谢芒种里的这几场雨,并敬畏自然的提醒。

不违农时,则谷物不可胜食也。芒种,在忙碌中各归其位,在生长中自由发挥,种下的种子终有收获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