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公开目录 > 市发改局 > 共同富裕 > 政策文件
索引号: 002559617/2022-135288 发布机构: 市发改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2022-07-28
组配分类: 共同富裕 文件编号:
2022年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排头兵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 2022-07-28  17:07 来源: 市发改局 浏览次数: 打印

2022年,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典范城市排头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九大、十九届历次全会和中央、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忠实践行“八八战略”,奋力打造“重要窗口”中最精彩板块的桐乡篇章,系统推进《桐乡争当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排头兵行动方案(2021-2025年)》,坚持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深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找跑道、定目标、建体系、抓改革,努力在缩小城乡、区域、收入差距上取得新成效,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上实现新提升,加快打造具有桐乡辨识度、可复制、可推广的标志性成果,全力争当七个先行示范的领跑者。

一、主要目标

目标指标全面争先。确保各项指标完成年度目标,在综合评价中进入全省前列,实现进位。对于完成情况比较好的指标,坚持勇攀高位,扩大优势;对于完成情况不理想的指标,按照“一指标一对策”,拿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努力补齐短板。

重点工作全面争先。围绕重点工作“1+7+N”体系,全力落实全域农创行动、城乡一体“10分钟品质文体生活圈”、四治融合示范提升工程等60项工作举措,以重点工作为切入点,加强对经验做法的总结提炼,形成一批“最佳实践”案例。

重大改革全面争先。围绕重大改革“1+5+n”体系,统筹推进爱心医院因病致贫防范机制、“强村富民”计划、未来智能法庭、“共富大棚”持股增收等44项改革,以重大改革为突破点,加大攻坚力度,推出一批畅通体制机制的硬招实招。

率先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聚焦示范区的四大战略定位,全力打造县域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浙江有礼·风雅桐行15个标志性成果,让人民群众在迈向共同富裕过程中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二、重点任务

(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行示范

指标目标:人均生产总值11.9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18.8万元/人,单位GDP能耗完成上级下达目标,单位GDP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目标,单位GDP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保持在19.5平方米/万元以内,规上工业亩均税收29万元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1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26万元,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3.3%,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6.8%,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12.5件,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万元。

工作举措: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迸发活力、营商环境持续提升。一是重塑产业竞争新优势。深入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加快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500亿规模“三智一网”地标产业,扎实推进“产业大脑+未来工厂”建设,新增智能工厂2个,数字制造业投资、增加值分别增长15%20%构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深入推进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攻坚行动,确保腾退低效用地400亩以上;实施“强头壮腰固基”行动,力争新增5-10亿元企业12家、10亿元以上企业8家(责任单位:经信局,下同)。制定总部经济发展政策,引育并举发展总部经济(发改局)。深入实施文脉传承、工业更新、风貌提升等“十大行动”,充分发挥首批“浙江省文旅产业融合试验区”优势,全面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指挥部)二是激活科创发展新动能。高质量建设乌镇国际创新区、凤凰湖科技城、高铁产业新城等科创载体,高标准推进“泛孵化器”建设,新增省级以上孵化器1家;实施龙头引领“登峰”计划,组建“高研值”联盟,探索搭建大型创新资源共享平台,完善转化合作机制,畅通转化链条,谋划布局建设若干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局)。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引育海外人才、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青年人才、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推进开发区数字经济人才改革试验区、乌镇互联网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组织部、人力社保局)。三是开拓要素保障新路径。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持续开展“五未”土地整治,完善工业用地监管评价体系(经信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持续开展高耗能行业整治提升,推进分布式能源合理高效发展,落实新能源汽车基础设施配套保障,打造能源智慧管理平台,探索建立用能权跨区域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发改局)。加强金融扶持,定制“桐乡版”减负强企金融政策,探索金融产品创新,优化金融服务(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四是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三个通办”,提升市场主体全生命周期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提高公共服务质效(政务数据办)。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通过知识产权“保险+维权”创新试点,有效建立全市知识产权保险政策支撑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市场监管局)五是培育消费新热点。开展线上线下促消费系列活动,加快传统商贸经营模式创新和功能提档,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6%以上,争创数字生活新服务先行市(商务局、发改局)。

(二)推动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先行示范

指标目标:劳动报酬占GDP比重50.7%,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0.534,家庭可支配收入(按三口之家计算)10-50万元群体比例、20-60万元群体比例各提高3个百分点,城镇调查失业率低于5%。

工作举措:“扩中”“提低”改革为牵引,多措并举促进城乡居民增收,在发展中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探索建立更加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一是扎实开展“扩中”“提低”行动。实施重点群体激励计划,提升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技能水平,持续优化中小企业主和个体工商户创业致富环境,推动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高素质农民等进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兜住困难群体生活底线(人力社保局、经信局、市场监管局、教育局、发改局、农业农村局、总工会、退役军人事务局)二是构建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加大企业稳岗扩岗支持力度,新增城镇就业人员3万,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人力社保局)。三探索构建大社保体系。建立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以高校毕业生和稳定就业人员为重点,积极稳妥推进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提标扩面,优化城乡居保制度;稳步提高工伤保险定期待遇,失业保险金标准提高到最低工资标准的90%(人力社保局)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健全惠民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深化长期护理险试点参保人员达77以上,强化重特大疾病保障,筑牢因病致贫返贫防范长效机制(医疗保障局、卫生健康局深化“党建+社会救助”数字化新模式建设,整合省大救助信息平台、幸福嘉等数字平台,打造智慧救助大脑,加快社会救助“一件事”惠民联办,统筹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民政局。推进公积金助企发展和扩面惠民,实行差异化缴存政策,拓宽制度受益面,实现净增缴存职工8800人以上(公积金中心)加快健全以公租房、保障性租赁住房为主体的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1万套(间)以上(建设局)四是健全工资收入合理增长机制。健全事业单位薪酬制度,探索推进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以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机制(人力社保局)探索设立新型慈善体系大力发展公益慈善事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运用慈善信托方式参与慈善,发挥好乡贤优势,广泛开展“慈善一日捐”“十爱连心”等活动;落实对慈善募捐企业和个人的税收优惠政策,健全慈善捐赠、救助、监管、发布的闭环管理,着力构建多元化、智慧化、精准化的新时代“桐行善”(民政局、慈善总会、税务局)探索构建共富监测体系。探索构建“全面覆盖+精准画像”基础数据库,打破数据壁垒,推动部门数据互联互通和个体数据有条件共享(统计局、政务数据办、国调队)加快完善统计方法制度劳动工资、低收入农户全面小康统计监测制度,做好就业人员和低收入农户监测(统计局、人力社保局、农业农村局)

)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先行示范

指标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倍差低于1.55,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9%,城乡公交一体化率100%,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达100万元以上占比80%。

工作举措:统筹实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联动推进农业“双强”、未来乡村、农民共富三大行动,以数字变革、绿色低碳变革开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路径。一是大力推进强村富民集成改革。深化推进省级新时代乡村集成改革试点,稳妥开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试点,探索宅基地价格评估和补偿机制,鼓励农民住房公寓式安置,推进农民建房一件事网上审批(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实施省级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标准地”数字化改革等应用,取得农创归谷、万亩稻虾、共富大棚等一批标志性成果,全年培育农创客280人(农业农村局)。探索建立党建联盟引领共同富裕实体化运作机制,推进产业组合抱团、农业政策保险扩面提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人均收入达4.8万元,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超2.5万元,确保所有村集体年经常性收入达180万元且经营性收入达到75万元(组织部、农业农村局)二是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化农业经济开发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等高能级平台建设,强化科技赋能,争创全省首批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县;提升农业综合生产力,力争年销售额亿元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8家、农业合作社法人化经营比例达80%以上;加快省级数字乡村试点县建设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2个,“田保姆”“湖羊产业大脑”等应用争创全省最佳(农业农村局、科技局)。持续开展健康土壤五年行动计划,实施肥药定额、稻虾种养、绿肥推广、稻田退水零直排四个“万亩工程”,积极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农业农村局)三是打造桐乡-开化山海协作升级版。推进清水鱼“古法养鱼”、湖羊“飞地认养”等乡村振兴示范点特色种养殖项目培育发展,加快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产业项目及配套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提升产业链强链补链,打造标志性平台(发改局)。四是统筹推进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建设。全面推进新一轮中心城市品质提升,深入实施未来社区扩面提质行动,加快杨家门、庆丰等3个未来社区建设,打造可感可及的共同富裕社区场景(建设局)。深化“千万工程”,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1个、省级特色精品村4个,推进桃园村等8个省级历史文化村落和墅丰村等7个省级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农业农村局)。开展城乡规划建设和风貌管控,完善城乡风貌管控传导机制,创建省级风貌样板区2个(建设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推动公共服务优质共享先行示范

指标目标:每千人口拥有婴幼儿照护设施托位数3.1个,普惠性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90%以上,儿童平均预期受教育年限15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5.5%,技能人才占从业人员比重30.7%,人均预期寿命82.3岁,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3.13人,每万老年人口拥有持证养老护理员数24人,城镇住房保障受益覆盖率22.5%,最低生活保障标准1.2万元,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率65%。

工作举措:聚焦人民群众所忧所急所盼和公共服务短板弱项,加大民生投入,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提升公共服务群众体验感和满意度。一是推进桐有善育行动。全面落实三孩生育政策,以家庭照护、社区统筹、社会兴办、单位自建、幼儿园办托班等模式打造立体化托育服务网络,加大普惠托育服务有效供给,不断满足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多样化、多层次的托育服务需求,新增托位600个,其中普惠型托位400个(卫生健康局)二是推进桐享康养行动全面实施“机构跟着老人走”,深化养老服务设施规划布局,推动公办养老机构改革,新增养老床位350张,完成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改造150户;引导机构参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完善“1+11+N”“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升级“智慧养老”信息平台(民政局)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推进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开展安宁疗护服务规范化活动,提升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质量(卫生健康局)三是健全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机制。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实施“县中崛起”行动新改扩建中小学校(幼儿园)等11个,新增优质学位6690个;深化普职融通改革,加强与高职院校合作建立以“学校后”教育为重点的终身教育体系,启动实施社会人员学历提升行动(教育局)大力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加强高技能人才引育,新增技能人才2万名(人力社保局)四是深化“健康桐乡”建设。加快对接沪杭优质医疗资源,引进沪杭知名医院专科团队,建设长三角专家诊疗中心,开展省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县建设;持续深化县域医共体改革,推进资源重组、体系重构和制度重建,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提升基层医疗服务供给水平,新改扩建卫生院4个,基层就诊率巩固在66%以上、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0%以上(卫生健康局)。加强体卫融合,构建运动康复体系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卫生健康局)五是基本实现群众企业办事“掌上办不用跑”。加快数字赋能“一件事”集成改革,推好用好“浙里办”,抓好浙里民生关键小事智能速办等省级重大应用落地;加快“就近办”改革,推进医保、社保、公安、民政等高频民生事项基层可办,构建基层政务服务全市域“15分钟办事圈”,推动政务服务2.0事项向镇、村延伸,民生事项“就近办”实现率达93%、政务事项“一网通办”率达95%(改革办、政务数据办)。

(五)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先行示范

指标目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5600平方米,居民综合阅读率91.3%,文明好习惯养成实现率83%,社会诚信度95%,人均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9.3%,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4平方米,国民体质合格率94.5%。

工作举措:坚持精神富有和物质富裕并举,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构建共同富裕精神家园。一是培养“浙江有礼·风雅桐行”新时尚。开展践行“敬有礼”“信有礼”“亲有礼”等十种礼节礼行活动以及“文明好习惯”“光瓶行动”等主题活动,深入宣传“礼让斑马线、聚餐用公筷”等文明理念,擦亮“风雅桐乡”金名片(宣传部)二是打造10分钟品质文体生活圈。建设乌镇世界互联网科技馆等一批文化设施新地标,推动优质文化资源下沉,新建伯鸿城市书房2家、乡村书屋20家;推进全民阅读,扩大信用阅读范围,对市镇村三级伯鸿系列阅读体系场馆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公共图书馆长三角一卡通;新增“运动家”智慧体育社区、百姓健身房、笼式足球场、村级健身广场等30个,新建绿道32.8公里,经常性参加体育锻炼人口占比达42%(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宣传部)三是深化法治乡村学院建设。围绕公民法治素养提升,推动建立法治学院市级总院区1个、镇(街道)分院11个、村级示范点176个,打造具有桐乡特色的法治乡村示范品牌(司法局)。

(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

指标目标:生活垃圾分类覆盖面100%,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低于31微克/立方米,省控以上断面地表水达到或好于类水体比例达到100%以上,县级以上城市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7%。

工作举措: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创建省级生态文明市,在生态富民惠民上开拓新路径。一是实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科学编制碳达峰碳中和方案,推进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六大领域绿色低碳变革;深化低碳试点建设,积极参与全省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市场化碳交易新机制(发改局)。严把“两高”项目环境准入关,针对化工、印染等9个行业,实施碳评准入制度;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程,二氧化碳年减排3万吨(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二是持续深化水气废整治实施“蓝天保卫”“碧水巩固”“工业清废”“净土保卫”4大攻坚行动,加快全域“污水零直排区”提质扩面和船舶码头水污染防治构建水生态环境监测监管一体化网络,推进重点工业园区水污染物“指纹库”建立,建设区域生态绿色一体化示范区水生态监测平台,争创“清新空气示范区”“无废城市”(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生态创建办)。三是开展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围绕污水、垃圾、厕所三项重点工作和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塘沟渠三个重点区域开展常态化检查,积极推进开发区数字经济特色产业风貌区、高桥-屠甸-梧桐“三治融合”县域风貌区规划建设(建设局、农业农村局)。四是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进一步优化项目核算方法,积极探索GEP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战应用发改局)。五是推进桐享分类行动。探索垃圾分类数字化应用场景,培育“两定”标准化分类投放小区200个,实现“桐拾袋”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行政村全覆盖、市区42个学校全覆盖,确保生活垃圾负增长(综合行政执法局<分类办>)。六是推进生态环境全域“整体智治”行动。打造生态环境全域“智理一张网”,全面推动环保数字化改革成果落地,争取“浙里证后监管”纳入“环保E企管”跑道,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监测一张网纳入“一地创新、全省共享”数字化改革试点(生态环境局桐乡分局)。

(七)推动社会治理先行示范

指标目标: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度97.5%,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低于0.012人/亿元,万人成讼率低于75件/万人,律师万人比1.7人/万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满意度稳步提升。

工作举措锚定平安护航二十大、乌镇峰会等大事要事,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桐乡、法治桐乡一是持续完善疫情防控“动态清零”精密智控机制。完善精密智控指挥决策等七大机制,突出平战结合,强化“源头查控+快响激活+硬核隔离+精密智控”模式,迭代升级“桐行通”场所码,实现“健康码、行程卡、核酸检测结果、疫苗接种、码上通”一键联查,推进“无疫单元”创建(卫生健康局)二是统筹实施法助共富、法护平安专项行动。开展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打造”、律师行业“大服务”、执法行为质量“大规范”、公共法律服务“大供给”、公民法治素养“大提升”等行动,全面提升法治建设水平,争创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县(司法局)加快推进“全域数字法院”改革,加快构建“1+4+N”工作体系,着力打造未来智能法庭(法院)三是深化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迭代“四治融合”,加快形成党建统领基层整体智治体系,全面推进基层治理“一件事”集成改革、“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镇(街道)法治化综合改革,综合行政事项整合率提高6个百分点;推动市矛调中心向市社会治理中心迭代升级持续加强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实现涉法涉诉信访积案基本清零(改革办、政法委、综合行政执法局、组织部、信访局、司法局、社会治理综合指挥服务中心)四是完善风险闭环管控的大平安机制。放大风险识别与闭环管控新优势,推进“十招组合破十难”,科学防范处置各领域重大风险隐患;持续深化平安建设突出问题打击整治,深入开展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跨境赌博等专项行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持续推进道路交通安全“遏重大”,依托“智安街道”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政法委、公安局、检察院)。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三个争先、一个率先”的目标要求,以标志性成果为牵引,找准突破性抓手,推动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桐乡经验”。七个专项行动市级牵头部门要聚焦“七个先行示范”7条跑道,系统谋划推进,细化目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明确年度工作进度安排,切实抓好落实。

(二)完善推进机制。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完善工作机制,形成系统集成、一抓到底的工作体系。强化“抓一把手、一把手抓”的意识;建立清单推进机制,编制“1+7+N”重点工作和“1+5+n”重大改革清单,实行过程管控和闭环管理。

(三)健全督查考核。优化评价办法,加强考评结果运用,切实发挥绩效考评的“指挥棒”作用。建立互看互学互比机制,月度通报指标进展、工作推进、成果案例入选等情况,形成争先创优的良性机制。

(四)营造浓厚氛围。及时总结共同富裕排头兵建设的特色做法、典型经验,积极争取省级试点、最佳案例和最佳应用。加强宣传引导,健全民情通达机制平台,用好数字化手段方法,让老百姓有自主建设、共同参与、共同享受的责任感和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