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创建“主力军”为何多是老年人?
调优志愿者队伍结构,桐乡正在积极探索
|
||||||||
|
||||||||
| ||||||||
最近,我市在主城区开展“扫楼”“扫街”百日攻坚行动,各个村(社区)纷纷引导、鼓励村(居)民组建自治队伍。在农林新村小区,看到这个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小区焕然一新,姚玲凤和一些老伙计主动站出来:“我们这些老同志从小在这里长大,熟悉各家各户,大家信服我们,所以小区的大事小事我们经常参与。” 姚玲凤今年70岁,她的搭档年龄也差不多。偌大个小区,年轻人呢?说起这个问题,姚玲凤激动地一拍掌:“你问到点子上了!别说是在上学、工作的年轻人了,刚退休的老年人都在忙着带小孩。青黄不接正是我们面临的大难题嘞!” 喜忧参半的老年志愿者“天团” 全国文明城市创建行动如火如荼,我市掀起了一阵“公益热”,志愿者的参与热情空前高涨。在志愿者大潮中,涌现出了许多老年志愿者“天团”:梧桐街道永宁社区的“老街坊”志愿服务队核心骨干是一群六七十岁的老党员,杨家门社区的“红杨老兵”义工服务队由退伍不褪色的老年退役军人组成……记者了解到,不只是志愿服务队,各个村(社区)的微网格长、楼道长、“桐管员”、自治物业等群体中,老年人也占到了较高的比例。 为什么志愿队伍会产生老龄化现象?因为“好人变老”和“老人变好”。 我市不少党员、居民骨干本就热心公益,老同志对村(社区)有极强的归属感,这份热情会随年龄增长越酿越香。随着社会公益事业升温,许多退休在家、空闲时间较多的老年人抱着“做做看”的心态参与志愿服务,结果越做越“上瘾”。 老人们的这份热情值得我们点赞,但他们并不适合参与一些高强度、重体力的志愿服务。在给老人分配志愿工作之余,村(社区)工作人员还要担心他们的身体状况,生怕老人家受伤、生病。 志愿者老龄化现象令人喜忧参半,想要打造可持续的志愿队伍,需要不同年龄层次的参与者。那么,年轻人都去哪儿了? 相比老人,年轻人承担着工作学习、赡养家人等责任,可支配的空闲时间少。此外,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从农村迁往城镇的家庭逐年增加,这部分年轻人对新社区还没产生高度归属感,种种原因导致年轻群体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不高。 优化志愿者队伍结构,怎么做? 志愿者多多益善,近年来,我市运用多种方法,积极拓宽参与志愿服务的渠道,鼓励各个社会群体参与志愿服务。 2020年“一编三定”服务正式启动,全市在职党员、干部走进村社,深入网格。每个星期六,身穿红马甲的在职党员、干部走进小区、走上街头,劝导交通、分发传单、清理杂物……桐乡党员、干部带头引领文明风尚,为志愿服务注入年轻力量。 新居民是城市的建设者,也是志愿服务队伍中的重要群体。在开发区(高桥街道)的同庆社区,身穿蓝马甲的“同壹家”新居民志愿服务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队员们用乡音劝导老乡养成文明习惯,效果往往事半功倍。同庆社区还建立了“爱心储蓄银行”,新居民能将志愿服务时间“储值”,换取同等时间的孩子托管、水电维修等服务。新居民“管理”新居民,让新居民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了。 梧桐街道城东村有一支“宝妈”志愿服务队,顾名思义队员都是新居民妈妈,她们利用空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志愿服务,换取积分用于子女入学。与此同时,这群妈妈还会带动孩子一起参与志愿服务。既让新居民在第二故乡有所奉献,也让他们的奉献有所收获。 在青少年心中种下一颗公益的种子,受益的是整个家庭。梧桐街道凤鸣社区在拍摄反对高空抛物的公益视频时,得到了亲子志愿者的大力支持。为了在孩子面前“表现”,志愿者屈晓丽顶着烈日拍摄被苹果“砸”中的镜头,反复“倒地”。我市依靠形式丰富的公益活动,吸引青少年加入公益队伍,“小手拉大手”带动整个家庭参与志愿服务。 一些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村(社区),如果不能吸引新鲜血液,那么为老年志愿者提供专业的社工培训,也不失为一个提高志愿者素质的好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