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日攻坚 夯实基础——桐乡港航开展水上智能救援装备训练
|
||||||||
|
||||||||
| ||||||||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提高水上应急快速反应和抢险救灾能力,确保应急队员在应急救援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应急救援装备,做到快速救援、科学救援。8月29日下午桐乡市港航管理服务中心在东宗线新板桥航段开展2022年度水上智能救援机器人训练,不少过往船户和现场群众驻足观看。 点击播放视频 据桐乡港航相关负责人介绍:“水上救援是一项突发性强、技术要求高、救援难度大、危险性高的救援项目。以往,当有人发生落水事故时,救援人员会立即驾驶海巡艇赶赴落水人员附近,将救生圈抛投给落水人员。如果风浪很大,救生圈容易抛投不准,延误救助时间,海巡艇的兴波以及转弯时螺旋桨的转动都可能会对落水人员造成二次伤害;如果枯水期小港池小河道出现危情,海巡艇更是难以驶入。” 而“水上救生机器人”有易操控、功能多、低风险等优点,设备小巧便携,单手可控,可以代替救援人员快速到达落水者身边进行救援,降低极端天气、恶劣环境对水上应急救援工作的影响,有效弥补传统救助中的诸多弊端。 为有效提升水上交通、船舶污染突发事件和水上搜救工作能力,积极落实桐乡市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桐乡交通港航结合辖区水域特点,适时购买一些水上实用性应急救援装备,“应配尽配”物资储备,能有效应对水上突发事件。这次试验的水上救援机器人是去年底新购进的3件新装备(水上救援机器人、多功能救生杆和安全救生网)之一。这些数字化救援设备大大地增强了人员落水和船舶应急事故的救援力量,进一步提升桐乡辖区内河综合应急救援能力。 水上救援机器人能高效快速的配合海巡艇进行水上救援工作,提升突发事件保障度,能有效弥补海巡艇应急救援达不到的区域及传统救生圈投递位置不可控的弊端,可大大缩短施救时间。 近年来,桐乡港航结合职能转变,牢牢把握应急救援能力提升这个主基调,持续加大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和应急演练。牢固贯彻“宁可备而不用,不能用而不备”大应急思想,结合辖区水上事故特点,做好事故动态分析及规律判断,全面盘点现存应急物资,应备尽备,在原有配备移动式发电机和水泵、急救箱、救生圈、救生衣、堵漏毯、吸油毡、围油栏等设备物资基础上,这两年专门列支资金增加救生圈、堵漏毯、水上救援机器人、救助网、救援伸缩杆等应急物资配备。 据统计,近年来全市内河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2021年全市辖区水上共接处警371起,同比减少8.85%,水上事故呈现下降趋势。2022上半年全市辖区共接处警135起,其中碰撞事故50起,同比减少36%,无一般及以上水上交通事故,水上交通安全形势总体平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