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动态 > 镇街动态
【节气文化】小寒负暄

发布时间: 2023-01-06  13:57 来源: 凤鸣街道 浏览次数: 打印

江南一带,人们为了跟上生活的快节奏或迫于跟上别人的快节奏,满足感便不再是衣食俱足、车船出入。所以有人说:这个世界最奢侈的事情是坐在墙角晒太阳。

细细想来好像真是那么回事,当然这个晒太阳须是没有心理负担的放松,有别于“请观懒惰者,面待饥寒色”的自暴自弃,有别于“年来七十罢耕桑,斜梳白发对残阳”的人生惆怅。在一年中最冷的小寒时节晒太阳尤显珍贵,所以直到今天,还经常有人会把古人的负暄读书转换为落地窗前的咖啡与书籍,作为微信亮晒浮生半日闲的最佳镜头。

负暄一词,源于《列子·杨朱篇》:昔者宋国有田夫,……自曝于日,不知天下之有广厦隩室……。顾谓其妻曰:“负日之暄,人莫知者。以献吾君,将有重赏。”后来的解释引申为向君王表忠心。这一解释似乎是有些牵强的,那个将晒太阳看作世界上最幸福事的农夫,心底单纯明澈,只想到用阳光的珍贵来换取衣食所需,哪里会有士大夫们曲意逢迎的心态呢。从字面看,负为承受之意,暄为日光的温暖,比起承受压力、承受房贷、承受学业,在小寒这样最需要阳光的时间节点上,承受温暖显得更加与世无争和弥足珍贵。

桐乡人对于负暄有着更多的理解方式。

檐下可以负暄,老棉鞋、铜火炉、头绳围巾、相公筒、南瓜籽、一只猫、一只狗。不需要语言,便是一幅静美的冬日负暄图。

灯下也以负暄。郁达夫先生笔下有过一个动人传神的江南之冬,然而在三十年代的阴晦环境里,总包含着那么一种旧世界的凄清,市井小民只有在季节的冷暖有常里才能体会到一点人间的温度。八十多年后的杭嘉湖地区人家,经济多已不止温饱,冬天越寒冷,便越容易感觉到温暖,有时间和物力牵扯出更多自在的生活惬意。在冰霜凝结、枝头明月的冬夜,窗外朔风渐紧,漫天雪花。屋里的灯光虽不能取暖,却把整个屋子照得万分柔和,把屋里的人照得脸儿红扑扑。一张八仙桌边围个六七个人,花生、瓜子、桔子随意地放在桌上,几杯晶莹的红茶,两把热水壶,小孩子两个膝盖靠在一起玩着小物件,不理会“今年收入几许?哪家的女儿已到了出嫁的年纪”之类的话题,门角落里椅子的布垫上盘着一只呼噜噜的猫……。

“良心在夜气清明之候,真情在箪依豆羹之间”,冬天的温暖随着严寒不断升温,这也正是许多人怕冷但又抱怨四季不分明的原因,因为在我们的心底,冬天就应该在寒冷之中感知温暖,亦如饥肠辘辘时吃火锅,那种天寒地冻里的温暖便成了心中的一团火。

“十二月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则大矣。” 其实小寒的威力并不逊色于大寒。据气象先生宋英杰先生统计,小寒时冬天的面积已经超过了900万平方公里,只留一小块飘忽不定的气温。在北方,极端天气出现概率最高的节气也是小寒,所以才会有“大寒到小寒家做客,不小心被冻死了”这样的笑话。只是像排队一样,我们总以为矮个子排在前面。随着知识的普及,小寒寒于大寒几乎成了人们一致的认可。这也是因为中国的文化源于黄河流域,北方的冬天来的早,停留的时间长,所谓“胡天八月即飞雪”、“二月垂杨未挂丝”,相比斯文又小众的江南,北方的彪形大汉肯定在气势上略胜一筹。

但对于江南地区的桐乡人来讲,以大小分寒其实挺科学的,小寒比大寒确实是略逊一筹,小寒时有偶尔回暖的天气,大寒几乎没有,而且经过一段长时间的低温,人们的棉袄秋裤早已和皮肤“粘”在一起,土地也从表面到深处彻底冷了下来,即便气温一样,大寒也显得更加深沉。

小寒在元旦后约一周,作为一年之中的倒数第二个节气,在第一候即进入“三九四九、冻碎石臼”的严寒季节。“从北面山袭来的严酷的余寒,尚不能冻灭我们年轻的火焰”,因为元旦春节两个火红节日的接踵而至,让人们的心底在最寒冷的季节蓬生出最年轻的心态。

现在过的元旦节,历史其实并不长。辛亥革命以后,实行公历纪年法,便将原本农历正月初一的元旦搬到了公立的1月1日,原来的正月初一,被改称为春节,原来的春节(立春日)则变成了一个普通的节气。因此二十四节气是阴阳的统一,既有公历的简洁,又有农历的内涵。

按照余世存先生的说法,中国古人对元的概念有着极为宏大而精准的把握。公元前104年,《太初历》问世,计算出一年的时间为365.25016天,1个朔望月(农历月)等于29.53086天。在年月的计量单位之后,还有好几个概念,如:1章,等于19年;1统,等于81章即1539年;1元,等于3统即4617年。而北宋哲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里则将年以上的时间分为世(30年)、运(360年)、会(10800年)、元(129600年)。成为一个让现代科技都叹为观止的概念。

雁北乡,鹊始巢,雉始鸲。对于动者,刚刚落脚,便又要动身,对于常客,关注的是小家庭的经营。

刚刚在温暖的南方落下脚,又要启程返回北方了,因为路程过于遥远,大雁们在小寒时刚刚感觉到一点点阳气,便开始启程返回北方,与人们一样,一年四季的大半时间都在奔波的路上。小时候听见西伯利亚这四个字,就知道冷空气要来了,而那片莽莽苍苍的森林和无垠的冰天雪地,一直是冬天里最美的梦境。雁是古诗词中出现最多的意象之一,“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与那一轮明月,美澈千古。古时候,大雁也象征着高规格的礼仪,雁通宴,“摽梅诗有赠,羔雁礼将行。”不管是孤独踟蹰还是依人作幕,大雁都是一只雅俗兼具的神鸟。

课文里的那只喜鹊,在小寒时节以身体力行来规劝寒号鸟筑巢,就像人们在冬天修缮农田水利设施一般防患于未然。桐乡人称喜鹊为屋鹊,是除了燕子以外喜欢与人们做邻居的另一种鸟儿。乡村落叶树的树梢、高压线的三角铁之间,随处可见鹊巢。这是一个充满艺术和技术的住宅,外观低调,却能在无数次狂风暴雨中安然无恙。有人曾在大雨过后拆过一个鹊巢,里面竟是精干百燥,通透的树枝能搭成避雨的建筑,这就是造物者的神奇吧。古人还把喜鹊冠于“喜上楣梢”“欢天喜地”等吉祥的寓义,也成了迎春书画中的常客。

雉即野鸡,鸲引申为鸣叫的意思。冬天人们忙着相亲定亲取亲,野鸡们忙着唱歌求偶,各有各的表达方式。野鸡的求偶之鸣也被称为最早的迎春之声,比迎春花还要花,所我们是先听到春天的声音,然后再看到春天的色彩。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意象比三候更加真切。清晨霜露未晞时枯黄的野草,蒙了一层半透明的冰霜,墙角边的一簇,田塍上的一条,桑地里的一片,池塘边的一圈。孔子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这些饱经自然风霜的小草在息息复生生的四季轮回里,不知比人工草坪的气质要强上多少倍。在江南,霜草苍苍比蒹葭苍苍更能直达人们的心底。

在晒太阳的同时,桐乡人也不忘对农事的筹备,疏沟渠、垦冬地,劳动出汗与年终农事一并完成。看似可有可无的劳动,却对下一年的稼穑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冬季修田塍,好比造长城” “冬耕深一寸,抵着一层粪。”这是勤劳的桐乡人对未雨绸缪最直接的理解。

小寒虽然冷,却是花信的起始,古人所说的二十四番花信从小寒那天开始,一直到谷雨,最先开的是梅花,其次是山茶,再是水仙。因此,比起浪漫的花事、励志的农事和喜庆的年事,小寒的那点寒意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