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蔚起 驱动城市创新发展
|
||||||||
|
||||||||
| ||||||||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超过21万,其中在职高层次人才242人、省级以上高端人才64人;墨卓生物创始人裴颢入选麻省理工“35 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亚太区名单,自主培育1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哀警卫,由巨石集团领衔的发明专利入围中国专利金奖3项工作为嘉兴实现“零突破”;省特级教师5人、新增高技能人才11880人等6项指标在嘉兴位居第一,全市人才工作持续走在前列…… 翻开过去一年桐乡人才工作的成绩单,看到的是一连串令人欣喜的数字。梧桐茂兮,人才蔚起。过去一年,无论是高端人才还是基础人才,都实现了可观的“逆势”增长,凸显出桐乡这座城市人才生态的吸引力和魅力值。 以“市场之手”激发人才活力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为广泛集聚人才,去年以来,桐乡勇破藩篱,协调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以改革红利释放人才红利。 去年11月,桐乡市科创人才集团正式揭牌成立,这也标志着桐乡在运用市场化手段开发和配置人才资源上迈出重要一步。 立足长三角、拓展海内外,目前,桐乡市科创人才集团正按照“一年打基础、三年见成效、五年树品牌”的发展思路分阶段推进,充分发挥桐乡“互联网+”的优势,主动承接乌镇峰会红利释放,扎实推进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创新支撑、人才服务整合、科技园区开发四大业务板块,充分盘活资金、技术、人才、空间等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加快构建“人才—科创—产业”新业态,形成撬动科技创新的最强合力。 与此同时,我市还在桐乡经济开发区、崇福镇、乌镇镇分别建设数字经济、新材料、互联网人才改革试验区,谋划出台“改革10条”,给主体授权松绑,激发人才创新源动力,让人才在桐乡更有干事激情。 以“多措并举”增强引才“磁场” 一年间,桐乡带着对人才的渴望,在平台建设上持续争先。去年,乌镇实验室成功创建省级博士后工作站,新引进PI团队4个,助力3个国家级高端人才项目、15个产业化项目落地桐乡。全市新增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1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6家、嘉兴市级博士创新站7家。11家新型研发机构牵手成立前沿材料“研值联盟”,助力打造全球性新材料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个个具有全球感召力的干事创业平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人才扎根桐乡。墨卓生物CEO裴颢,3D骨骼打印领域“学霸夫妻”张靖、孙陆等一批人才在这里干事创业,成为桐乡人才的“代言人”。 赛事引才是桐乡另一大法宝。去年,桐乡高质量举办“乌镇杯”全球创业创新大赛、乌镇路演、清华校友三创大赛等系列活动28场。通过招商与招才并举、引资与引智并重,一批带项目、带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和市场前景好、支撑带动强的产业项目落户桐乡。 此外,桐乡还特别重视增强企业的主体意识,鼓励企业围绕自身发展积极发挥育才主体作用,加快人才自主培养步伐,不仅在全市企业中开展引才评优激励,为合众新能源、墨卓生物等考核优秀企业发放300万元引才激励,还鼓励企业建立独立法人研究院、持续加大创新投入。 “凤栖梧桐·才聚桐乡”、“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暖心活动、重点产业链招才……2022年,一系列针对重点人才的招聘活动,也在桐乡如火如荼开展。去年,桐乡精准出击、火力全开,共计开展132场系列招聘会,累计推出就业岗位超12万个,打通全市招才引智渠道。 以“实事好事”解除人才“后顾之忧” 引来的人才如何留得住?面对如何“拴心留人”的问题,桐乡下足功夫念好“养人经”,用心用情打好“服务牌”。 这一年,桐乡爱才留才蔚然成风。桐乡从优化人才环境、提供便利化服务等方面着手,将一件件涉及人才衣、食、住、行的“实事好事”不断落实。 启用世界互联网人才大厦二期,聚力打造线上线下融合、一站式、多元化的人才生态综合体;持续迭代升级“人才码”,推出“全市领码人才免费停车、坐公交”福利,累计扫码场景130余个,彰显了我市对人才的诚意;探索建设“学子码”,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供需大数据平台,构建就业供需“双向一键匹配”机制,实现就业服务前移、就业保障前移、就业发展闭环管理,并成功入选省级试点;高标准打造李宁体育园、凤凰湖人才公园,建成城市“人才客厅”,进一步诠释了“有一种幸福叫创业创新在桐乡”;举办五月“人才月”系列活动15场,开展书记人才面对面、高层次青年人才联谊会等活动,持续营造“近悦远来”的良好生态…… 从政策引才,到环境引才,桐乡敞开怀抱,全力促进人才“宜聚”“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