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农民种地“种”出高级职称
|
||||||||
|
||||||||
| ||||||||
张继东在大棚里查看瓜果长势。 张卫兴在稻田里。受访者供图 在传统印象中,“农民”一词更多指一种“身份”,而非“职业”。这一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复一日跟土地打交道的群体,似乎与职称评定之间有着天然的隔阂。 而这让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议的事情,早已不是新鲜事。2017年7月,浙江省便提出打破户籍、地域、身份、人事关系等制约,将新型职业农民纳入农业系列职称的评审范围。目前,我市评定农民职称的已有近50人,其中正高级2名、副高级7名。 大棚里的“副教授” “当时有点不大相信。”刚听说农民也能评职称那会儿,张继东的反应和多数人一样,将信将疑。无论真假,作为农民的张继东是打心眼里高兴,至少说明农民越来越受重视,越来越被肯定。 但专业门槛怎么迈?这双干了30多年农活的手,再捡起笔杆子写论文?纵使手头实践成果真真切切拿得出手,自己种植的果蔬多次获评嘉兴精品果蔬展销会金奖,经营的农场获评省级放心菜园示范基地、省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等,但要从“手头”到“纸头”,讲理论讲研究,只有中专学历的张继东心里着实没有多少胜算。 “农民职称评审看重的是成果,论文的要求没那么‘硬碰硬’,条件放宽了。”“你行的,报名试试看。”听了市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的一番话,张继东的心里这才有了些底。其实,早在2007年,张继东就开始进行规模化大棚种植,并在短短6年后,建成桐乡市首个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大胆地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工厂化育苗等先进技术;试验种植贝贝南瓜等蔬菜新品种;引进精量播种机、叶菜收割机等先进机械;探索稻菜水旱轮作、秸秆肥料化基质化利用等新模式……敢于钻研的张继东,带领农场一帮人走上了高效生态现代农业发展的大道。而他的农场,也成了传授经验的实训基地,为众多的蔬菜种植大户带去了经验和技术。 2020年,张继东顺利拿到高级农艺师职称,职称分量等同于大学课堂上的副教授。只是这位“大棚里的副教授”与他培育的一颗颗蔬果种子一样,依旧稳稳扎根在土地上。“这是国家发的证书,说明了国家对我们农民工作的肯定。”除了同行业的人,鲜有人知晓张继东“副教授”的身份,但这个小绿本,在张继东的心中有着特别的分量,一种被肯定的自豪感,更是一种对职业的归属感。 从农业“小白”到“田秀才” 同样拥有高级农艺师职称的还有“大米书记”张卫兴,与“专业对口”的张继东不同的是,他是从农业“小白”开始,一头扎进了种粮工作。 退伍后,张卫兴成了石门镇春丽桥村的一名普通村干部。“作为一名基层管理人员,如果农业什么都不懂,从何管起?”“不学习不行,一定要自己会,才能让别人信服。”从农民中间学,加深理论学习并一步步实践,张卫兴“土专家”的称号是在田间大课堂里摸索出来的。 “既然做了,就要做好。”这是张卫兴的信念。2007年,春丽桥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桐乡市石门镇兴农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由张卫兴担任理事长。借着解决土地抛荒的契机,张卫兴“抱团发展”的构思有了实践机会,他通过合作社承包村民土地,使“小田”变成“大田”,并大兴机械化农具。 如何辐射带动更广的区域?不如把合作社联合起来。2015年,时任春丽桥村党总支书记的张卫兴成立了桐乡市石门湾粮食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实现“大米抱团”提档升级,就得打通全产业链,融合服务加工,实现品牌化经营,才能切切实实为村民带来可观红利。每迈上一个新台阶,张卫兴就给自己设定好了下一个命题。2019年,张卫兴联合9个村成立了桐乡市石门湾粮油农机发展有限公司,实现万亩水稻生产抱团发展。新建粮油加工数字工厂,先后建起烘干、悬浮燃烧、智能碾米、稻壳打包、自动包装等全套智能设施……更大的平台,也让张卫兴干事创业的激情更足了。 听说农民也能评职称,张卫兴非常激动。这些年来,虽说摸爬滚打出了“土专家”的名头,但总归是大家口中喊喊,并非“权威认证”。张卫兴坦言,在推出创新举措、改革管理模式的过程中,顶着“土专家”名头,大家的认可度是有限的。“现在有了专业认定,信心足了,也更有冲劲了。”今年,成功拿到高级农艺师职称后的张卫兴备受鼓舞,接下来,他还计划将农业生产与研学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 近年来,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一二三产业加速融合,对农业农村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民职称评定政策的推出,可以说是时代所需。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鼓励各地开展职业农民职称评定试点。” “近年来,主动报名农民职称评定的人越来越多了。”“对于我们青年进乡村、专家技术回乡村有着一定的吸引作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农民职称的评定工作,为活跃在广大农村作出重大贡献的“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等专业技术人才打通了职业农民的成长之路,也有利于他们发挥“领头雁”作用,带动更多农业技术人员提升能力素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