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10年间,他捏制了上万个“泥娃娃”
“泥”中乐趣 “塑”造未来
发布时间: 2023-12-14  08:44 来源: 编辑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



时杰近照。

时杰的泥塑作品。

带有童年记忆的“泥娃娃”。受访者供图

说起泥塑,或许有人不知道。但是说起小时候玩泥巴,是不是勾起了你的许多童年回忆。在桐乡,有这样一位90后青年,将“玩泥巴”做成了一份事业。他叫时杰,热爱陶艺,专注于制作陶艺品,作品中最醒目的就是一群“泥娃娃”。

有故事的“泥娃娃”

时杰创作的“泥娃娃”,没有艳丽的色彩,却充满童真童趣,每个人物几乎都是满脸灿烂的笑容。

当谈论起创作灵感时,时杰说来源于童年的记忆,随即他说起小时候抓青蛙、钓龙虾、打弹珠的时光,一个个“泥娃娃”更是充满了故事感。

比方说《我的乐队梦》这件作品,5个孩子手中各自拿着不同的乐器,前面还站着一个正在指挥的孩子,从他们灵动的神态、动作中,仿佛能够听到一首欢乐的曲子。

还有一组以“桐乡杭白菊传统加工技艺”为蓝本创作的作品,不仅有田间采菊花的快乐小孩,还有灶头间蒸菊花的和蔼母亲、方桌前品尝菊花茶的乐呵老头……从他们的脸上,就能感受到传统农家的幸福生活。

时杰告诉记者,人物的灵动性主要体现在人物间的互动,其中表情至关重要。眼神对视、手的姿态、嘴的表现都不同,眉毛可以是皱眉、挑动,嘴巴可以是咧嘴大笑、噘嘴不开心。这些,都需要在创作时及时记录下来。

“我一般不画草图,很多都是脑海里曾经出现过的一个场景,所以人物表情往往也是转瞬即逝的。”因此,在制作“泥娃娃”的时候,大致定好型之后,要先制作头部。一组作品全部完成后,再过5到7天,晾干后就能放进窑里烧制了。

“雕塑时间”的泥塑事业

只要看过时杰的作品,你一定能从这些憨态可掬、“治愈系”满满的“泥娃娃”身上感受到温暖。

“大家看到我的作品的时候,或许能够找到童年的状态,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可以说,“泥娃娃”的创作是时杰亲身经历给出的最真实反映。

2009年,时杰通过艺考考入景德镇陶瓷大学。不顾父母的劝告,他毅然选择了陶瓷雕塑这一冷门专业。进入大学后,除了系统的学习,时杰也专注于自己的小创作。

直到有一天,母亲指着电视中的河北农村泥塑艺术家马诺特对时杰说:“人家能把泥巴玩到这种境界,你一天天的都在做些什么?”一番话让时杰斗志满满。大三开始,他已经陆续接到客户的订单。

“当时,我也有过被成功冲昏头脑的阶段。想着一件作品模子套模子,大批量产出的同时还能赚钱,但这么做就导致这件作品失去了原先的灵动性。”经过这一次的教训,时杰懂得金钱虽能衡量一个作品的价值,但制作作品的初衷绝不可以是换取金钱。

直到现在,时杰始终坚持自己的小创作,但正是这样的精心打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欣赏者。10年间,他制作了上万个“泥娃娃”,用雕塑定格了童年时光。除了自我创作外,时杰还开办陶艺培训班,将孩子们汇聚在一起,让他们感受陶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