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冬季各类“取暖神器”登场
小心低温烫伤
发布时间: 2023-12-20  08:25 来源: 编辑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



寒潮来袭,气温持续下降,这些天,很多人都觉得手里的“取暖神器”真香。不过,取暖物品好用归好用,但使用时要多加注意,不然反被这些物品“伤害”。

近日,桐乡市第四人民医院急诊科就接诊了一名因为冲泡热水袋,导致双手被滚水烫伤的患者。“当时患者在往热水袋灌注热水,一不小心没有拿稳,热水浇到了自己手上,双手马上红肿,随后还出现了一个个大水泡。”桐乡四院急诊科主治医师孙加伦介绍,之后患者来医院就诊,经过检查和诊断,被确诊为浅二度烫伤。

除了直接的高温烫伤,还要警惕冬天的“温柔陷阱”——低温烫伤。低温烫伤是指身体长时间接触高于45℃的低热物体所引起的慢性烫伤,感觉迟钝或睡得沉的一些人,比如婴幼儿、老人、瘫痪病人或醉酒者,就会犹如温水煮青蛙一般,造成局部皮肤烫伤。

孙加伦介绍,几乎每年冬天都会接诊因低温烫伤前来就诊的患者,不少都是在用热水袋、暖宝宝时受伤的。

当取暖物品的温度比较适中时,很多人会放松警惕,直接将腿部、胳膊、手臂等紧贴于取暖物上。如果长时间保持该动作,紧贴于取暖物的这块皮肤会变红,甚至还会出现红肿、脱皮、疼痛、起水泡等情况。

孙加伦说,尤其是老年人,他们的皮肤比较脆弱,加上反应比较迟钝,长时间接触取暖物品,比如热水袋、电热毯等,很容易伤到皮肤。

就在前几天,该院急诊科接诊了一名低温烫伤的小患者。该患儿在玩耍时,不小心碰到了家里的灯泡,没多久孩子手部皮肤就红肿了起来,个别地方还出现了小水泡。

“对于低温烫伤,很多人不太重视,事实上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孙加伦指出,低温烫伤带来的伤害可能比高温烫伤更大。低温烫伤的创面疼痛感不十分明显,面积也不大,烫伤皮肤表面看上去不太严重,但创面深,严重者甚至会造成深部组织坏死,如果处理不当,严重会发生溃烂,甚至长时间无法愈合等情况。

发生“低温烫伤”后该如何处理?医生提醒,如果出现发红、起泡等情况,要第一时间采取降温措施,可以用10-15℃的冷水冲洗或将烫伤部位浸泡到冷水中直到不疼痛为止。之后要保持干燥,保护创面,并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专业治疗和处理,千万不要随意涂抹牙膏、酱油等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