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公开目录 > 市农业农村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11330483002558446F/2023-103453 发布机构: 农业农村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2023-02-15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文件编号:
桐乡市农业农村局2022年度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3-02-15  14:28 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打印




2022年,全市农业农村系统贯彻落实各级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筹推进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为建设数字文明共富美好新桐乡夯实“三农”底盘。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4.03亿元,同比增长2.2%;农业增加值29.04亿元,同比增长2.1%。全市农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13.5亿元,年经常性收入村均369万元,经营性收入村均190万元,其中年经营性收入超百万元以上村达77%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509元,同比增长6.4%,城乡居民收入比1.51:1,位居全省第五,连续九年保持嘉兴五县最低。连续三个季度荣获全市“争先创优”大竞赛流动红旗。

——以跨越赶超之势攀高争先,农业农村稳中有进,成绩来之不易

桐乡粮仓向“标准化”推进。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完成粮食功能区“非粮化”整治优化4.78万亩、面积居嘉兴第一,完成16万亩粮食功能区划定,连续两年获评全省产粮大县。入选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试点县,获评省级稻渔综合种养重点示范县,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桐乡经验”获全国推介。

现代农业向“全域化”迈进。省级现代农业园区数量居全省首位,率先实现镇域全覆盖、全省唯一,运河园区入选全省首批十佳园区。推进农业“双强”行动,创建省级数字农业工厂8家、未来农场2家,获评省级农业“机器换人”高质量发展先行市。作为协同单位参与建设的“乡村大脑”“动物防疫条例”获全省数字化改革“最强大脑”和“最优规则”;“兴羊富民”入选全省农业农村最佳应用。

和美乡村向“精品化”演进。连续四年获评全国县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县。全面推进7个省级未来乡村试点建设,墅丰村入选全省首批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及“一老一小”服务场景,获评全省数字乡村“金翼奖”十佳县。建成浙北首条“漾舟湘溪 水映洲泉”水上美丽乡村精品线,获嘉兴评比第一名。

农村农民向“共富化”挺进。入选省级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发布全省首个低收入农户持股增收地方标准,“现代种业带动农民共富”获评全国乡村振兴优秀案例30佳,“全域农创带动全民共富做法”获全省推广。党建引领四治融合系统被列为全省城乡基层治理体系标志成果,新增省级善治(示范)村62个。

平安基石向“长效化”奋进。圆满完成护航党的二十大、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和文明城市创建等维稳安保任务,夺得“平安桐乡”擂台赛“猛虎奖”。抓好农业领域除险保安工作,全年办理农业行政执法案件40起,“一案例两案卷”获评全省农业行政执法优秀案卷案例。京杭大运河干流桐乡段水域全年禁渔取得扎实成效。

——以务实创新之举同向而行,三农赛道竞相角逐,跑出领先身位

(一)聚焦增产保供,农业生产稳中向好

1.粮食安全有效保障。严格落实粮食安全保障责任制,出台2022年粮油产业稳定发展意见,新增粮功区内水稻种植补助,适度提高油菜补贴标准,稳定粮油生产。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06万亩、总产量2.65亿斤,同比分别增1.4%和0.2%;其中,大小麦播种面积7.25万亩,同比增长10.5%。大力推广稻渔综合种养等新型种养模式,累计推广2.2万亩。

2.“菜篮子”充盈富足。建立蔬菜“产供销”联盟,打造“食堂餐桌+配送公司+基地农户”的直采网络,保障重要农产品供给量足质优。全市蔬菜播种面积33.71万亩,水果种植面积3.19万亩,水产品总产量2.3万吨。稳定生猪核心产能,年末生猪存栏5.59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6156头,超额完成任务。湖羊存栏16.82万头,家禽存栏194.72万羽。全年杭白菊种植面积3.34万亩,蚕种饲养10.24万张,桑苗种植面积0.92万亩。

3.绿色农业加速提升。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新增绿色食品6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61.77%,位列嘉兴第一。累计建成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2个。加强农田建设管护,全年建成高标准农田2.7万亩,农田退水“零直排”工程9个,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7.53%,废旧农膜回收处理率达94.12%。创建国家级生态农场1家,省级低碳生态农场4家、美丽牧场1家,嘉兴市级美丽农场3家,建成嘉兴市级美丽田园1个。

(二)突出高质高效,乡村产业蓄能增势

1.产业平台突围领跑。全域布局以农业经济开发区为核心、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联动的“一区四园”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做优做强农业经济开发区,新引进亿元项目3个,新增涉农投资8.7亿元。推进罗家角、新地里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长山河园区入围创建名单,累计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4个。持续推进特色农产品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新认定嘉兴名牌农产品3个,大麻稻鳖特色农业强镇通过嘉兴市级验收。省农博会专设杭白菊品牌展示馆,网上农博桐乡馆销售位列县级馆全省第五。

2.农业双强提速竞跑。实施农业双强“1315”行动,推进安信、康成等11个省级重大农业项目建设,湖羊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农业产业融合发展项目,获中央3100万资金支持,为全省同类项目最多。深化“2+6+N”的农事服务体系建设,创建省级农业“机器换人”一县三基地,石门湾农事服务中心入选全省首批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全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71%,主要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91%。实施全域农创行动,率先发布农创客培育管理规范,培育农创客283人,崇福农创园获评全省首批农创客示范基地。

3.数字农业蝶变跃升。开展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建设,加快完善数据资源,打造特色场景应用。迭代升级“田保姆”为农服务,“浙农富裕—灵活就业”、“畜牧产业大脑—羊布病全环节防控应用”入选重大改革(重大应用)场景第一批“先行先试”。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设立以“一块健康肉”“一株科技苗”“一只共富羊”为场景的数字农业展示,获省厅王通林厅长点赞肯定。数字农业“桐乡实践”获央视新闻、东方时空、光明网等主流媒体报道。

(三)深化“千万工程”,乡村建设亮点纷呈

1.美丽乡村建设再升级。出台新一轮美丽乡村行动计划(2022-2025),开展美丽乡村精品线、未来乡村、历史文化村等项目建设,累计创建省级未来乡村7个、美丽乡村精品线6条、新时代美丽乡村共同富裕示范带1条,新增省级美丽乡村示范镇3个、特色精品村4个,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精品村17个,桃园村通过省级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验收。“杭白菊栽培系统”入选全省首批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资源,“马鸣民俗传承模式”入选全省历史文化(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十大模式。

2.人居环境整治再提升。出台市级未来乡村建设推进与评价办法“16条”,将农村人居环境作为未来乡村申报的一票否决项,累计否决5个村的项目申报。围绕污水、厕所、垃圾三项重点工作和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河塘沟渠三个重点区域,组织开展九轮农村环境全域美丽无死角常态化检查,发现和整改问题2677个。按照“六净六无六有”标准推进公厕建设改造与管理服务提升,建成省级星级公厕26座、示范性公厕3座、嘉兴市级乡村驿站1个。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智慧化收运,巩固提升42个分类处理村,成功创建省级高标准垃圾分类示范村6个,获评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

3.美丽经济转化再加码。打响“桐游乡村”全域农旅品牌,打造“二十四节气”农时、农事、农食三大场景,常态化开展“跟着节气游乡村”活动。紧抓重大节假日乡村旅游热潮,推介“桐乡市野火饭最强攻略”“中秋赏月地图”等主题特色出游攻略10余次。“品菊摘果·秋韵桐飨”线路入选2022年中国美丽乡村休闲旅游行精品景点线路,“吴越风情·槜美田园精品线”“历史长廊·梦境田园精品线”入选2022年“浙里田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举办槜李文化节、龙虾节等农旅活动,全年乡村休闲旅游接待量635万人次,营业收入超7亿元。

(四)推进乡村改革,共富图景更加壮美

1.强村富民再上台阶。完善强村富民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发展物业经济、农旅融合和产业抱团,实现全市所有村年经常性收入达到180万元以上、年经营性收入达到75万元以上。实施农业主体“壮腰工程”,新认定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2家,嘉兴市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新增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3家、嘉兴市级4家。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25292元,同比增长10.2%,累计建成共富大棚、共富羊棚等共富体16个,面积2350亩,带动增收2480万元。实现低收入农户医疗补充政策性保险全覆盖,率先纳入医保“一站式”数字化结算系统。

2.农村改革活力增强。持续开展强村富民集成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承包地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农民建房一件事审批监管系统,全年线上审批农民建房2642件。探索开展宅基地资格权和使用权有偿退出,新增盘活农村闲置农房1103宗,获半月谈等关注报道。实施农业“标准地”改革,推动农业标准地石门蔬菜共富产业园建设,规划面积1000亩,通过村集体统一流转、统一建设、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四统一”,带动村集体年均增收65万元和120户农户就近就业。持续推动整村整组流转,全市土地流转率达76.9%。

3.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圆满完成全国乡村治理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探索建立党建引领“四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数字治理、积分制管理等经验获全省交流推广。推进三资规范管理,推广“浙农经管”应用,村级小微权力运行更加规范,全面提升我市清廉村居更高的建设水平。海星村获评全省百家清廉建设突出单位,越丰村获评全省清廉村居示范村,全年创建29个清廉村居标杆村。率先建立村级小微工程“工匠库”,实施造价在10万元以下且按规定不需履行招投标程序的小微工程项目。省级善治(示范)村累计达144个,数量居嘉兴首位。

(五)立足固本强基,三农铁军彰显担当

1.行政执法提升效能。积极推进“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5项行政处罚事项赋权镇(街道),277个监管事项实行全覆盖。严厉打击涉农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绿剑”、渔政“亮剑”、水生野生动物“清风”、动物诊疗行业整治等专项执法行动。抓好农业投入品监管, 推进农资经营体系数字化管理,确保农业投入品可追溯。创新实施举报奖励、屠宰环节除猪以外产品无害化处理补助等制度,深度打击生猪私屠滥宰、羊只违法违规调运、屠宰等行为。强化行刑衔接,健全农业、公安执法、市场监管联动协作机制,联合公安破获1起涉刑生猪私屠滥宰案件,全年累计办理各类农业行政案件40起,罚没款共计16.8万元。

2.党建引领持续发力。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层层签订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成立分管领导带班的正风肃纪督查队伍,每月开展作风效能监督检查,发挥廉政提醒警示作用。常态化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积极谋划“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喜迎二十大 奋斗兴三农”等专题活动,营造浓厚党建氛围。强化年轻党员干部培养,选配2名85后中层干部担任党支部书记,新增85后委员1名,90后委员2名,党支部委员中85后占比71%,党员干部队伍趋于年轻化、知识化。持续擦亮“桐心卫农”等特色党建品牌,深入基层挖掘特色工作和亮点做法,全年累计在央媒(农民日报)发表9篇党建文章。

3.干部培养取得实效。强化三农队伍培养锻炼机制,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组建11支应急响应突击队,支援基层防疫一线,常态化值守高铁站。针对极端高温天气,成立专项工作组深入一线服务指导,牢牢把握丰收主动权。全年抽调干部锻炼省农业农村厅1人、嘉兴市委办1人、嘉兴市农业农村局1人、市委组织部3人、市委宣传部1人、纪委监委1人、垃圾分类办2人、生态创建办2人、防控办2人、共富专班2人、巡查组1人、四川松潘1人。做好中层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和机关事业人员招录工作,共提拔中层干部9人,招录事业人员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