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制造,打造全球“梦工厂”
|
||||||||
|
||||||||
| ||||||||
振石印尼2201&2202项目。 受访单位供图 印尼产镍铁运输到港。 当落日为梭罗河镀上一层金,印尼大k岛上,由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华越年产6万吨镍、7800吨钴金属量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正在高速运转。这是全球单体最大的红土镍矿湿法冶炼项目。 而在距离印尼几千公里外的中国嘉兴港(乍浦港区码头),一艘来自印尼的货轮,满载着振石控股集团雅石印尼投资有限公司生产的镍铁顺利停泊。这些镍铁将以最快速度被输送至东方特钢有限公司的生产线上。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年伊始,浙江提出要加快打造高能级开放之省,实施“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 打造更具韧性、活力、竞争力的“地瓜经济”。 一直以开放型经济为导向的桐乡,近年来深度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外经和外贸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值得关注的是,外经对于拉动全市外贸进出口、促进产业转型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从数据中也能窥探一二,2021年全市实现外经带动外贸出口32亿元,占出口总额的9.4%;2022年,全市累计实现外经带动外贸出口60多亿元,占出口总额的13.7%。 从产品“出口创汇”到资本“输出海外”,再到产业“强链补链”,外经带动外贸成为桐乡“地瓜经济”的一大亮点。 走出去 促转型 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天花板也随即显现——要素制约、原材料不足、资源环境受限等。 跳出桐乡拥抱世界,就如同地瓜的藤蔓向四处延伸,只为汲取更多的阳光、雨露和养分,成为了不少桐企的共同选择。 未来的资源保障在哪里?未来的发展空间在哪里?2003年,被这两个问题困扰的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雪华带着一个借来的翻译飞往非洲考察,自此拉开了企业的全球化布局。 为实现对上游稀缺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2010年,振石控股集团大手一挥,开始在印尼布局镍资源投资,通过收购镍矿、建设镍铁冶炼厂、投资镍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等,加速打造世界工厂的步伐。 从以前的“境外办事处”“境外贸易公司”升级为如今的“境外工厂”,桐乡企业“走出去”闯世界,也带动了装备、零部件出口及国内先进技术、标准、服务“走出去”。 “这几年企业年均出口额都突破百亿元,这其中不乏境外项目的带动。”浙江华友钴业股份有限公司战略投资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华友在刚果(金)、印尼、非洲等地投资项目所需的生产设备基本上都源于国内出口,“以冶炼生产线最核心的高压反应釜为例,其使用时温度高达200℃,因此反应釜必须具备防爆要求以适应高温高压环境,我们会选择国内定制后再专程运输到国外。”该负责人说。 “境外项目每投的1元钱,就有70%来源于中国出口的物资。”振石控股集团战略投资总监尹航形象地给记者打了个比方。如今,一举刷新嘉兴境外投资项目新纪录的振石控股集团印尼硕石镍铁项目正在加速推进,企业出口也迎来了快速增长。“项目在当地以采购土建资源为主,所需的挖掘机、桩机、板房等设备物资均由国内出口。”尹航说,仅硕石一个项目就能带动企业几十亿元的出口额。 全球化 优布局 近年来,全球价值链重构、国际经贸规则调整以及新冠肺炎疫情等影响,让外经外贸发展外部环境更加复杂。在面对重重挑战时,得益于提前的全球化布局,桐企显得更加沉着冷静。 千里之外的柬埔寨,亘美集团海外第二个工厂已进入紧锣密鼓的装修阶段,计划今年上半年即可投入生产。“2019年,我们在缅甸设立了企业首个海外生产基地,这几年虽然受多重因素影响,但海外设厂依然为企业出口带来了年均10%增长的拉动作用。”亘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伴随着越南厂址的选定,企业全球化版图不断扩大。 加大对外投资,于企业个体而言,便于在全球范围统筹利用生产要素,将有效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升级,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于投资地而言,则推动了其信息化、绿色化、现代化的工业体系建设。 尤其是近年来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桐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赴沿线国家投资,融入当地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当地的人均收入与居民消费力,进而实现与沿线国家共享高质量发展成果。 近几年,在刚果(金)投资开发钴铜矿产资源,在印尼深度参与建设纬达贝工业园区,完成津巴布韦Arcadia锂矿项目收购,华友钴业在带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适用技术输出的同时,还与多所高校签署谅解备忘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积极参与为社区修建学校、为孤儿中心送物资等具有影响力的公益项目。 今年年底,振石印尼硕石项目第一条生产线即将迎来建成投产,振石印尼华宝工业园区也将正式启用。从“0”到“1”,这个包括码头、道路、机场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工业园区,将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实现资源开发提供广阔平台,同时为当地提供数万就业岗位,提高当地民众劳动力技能水平,进一步助力其完善工业体系。 还有浙江恒石纤维基业有限公司有效带动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和人才培养。巨石埃及项目进一步挖掘本土资源和规模优势,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发展。 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市690家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累计进出口254.7亿元,累计出口201.5亿元。 走回来 强链条 高水平参与全球供应链,对于一座以外向型经济为特色的城市而言,将增强其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 正如地瓜理论所阐述的,纵使藤蔓伸向四面八方,但地瓜的根茎,始终根植在这块土地上,带动着当地经济的蓬勃发展。 “走出去”是为了更好“走回来”。秉承“投资在外,资源用外、回报在内、发展在内”的理念,振石控股集团用海外资源回哺国内企业发展。随着一艘艘满载镍铁的货船到港,“红土矿—镍铁—不锈钢”的上游产业链进一步被打通,稀缺的原材料变成了高性价比的可再生资源回运至国内,大幅提升了企业市场竞争力。 令人欣喜的是,回归的不仅仅是稀缺的资源,还有项目和资本,以及产业链的发展壮大。“以雅石项目为例,镍铁资源的回运让企业在18个月内就实现了投资回本。”尹航欣喜地表示,待明年一季度硕石项目12条生产线全面建成投产之后,镍铁资源产品将源源不断被输送至国内,集团不锈钢板块80%以上的产能即可完全释放,产业链的辐射效应也将持续增强。 伴随着刚果(金)、印尼、津巴布韦等海外项目的多点开花,华友牢牢将镍、钴、锂等核心原材料资源掌握在自己手里,同时进军衢州、广西、成都等地设厂,和大众、福特、特斯拉、宝马等世界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达成了合资合作和战略合作协议,一步步将“总部在桐乡、资源保障在境外、制造基地在中国、市场在全球”的蓝图变为现实。 发展开放型经济,关乎桐乡的现在与未来。市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坚定推进开放提升,把开放作为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的法宝。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桐企“勇敢走出去,成功走回来”,桐乡正加速融入双向开放、双向融通、双向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形成“1+1>2”的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