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4837338351799/2023-104489 | 发布机构: | 经信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文日期: | 2023-03-06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文件编号: |
桐乡市经济和信息化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
||||||||
|
||||||||
2022年面对异常复杂严峻的内外部环境和陡然增加的超预期因素冲击,市经信局全力以赴促生产、强服务、抓发展,有效实施5大行动,为全市工业经济平稳运行提供坚强保障。全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2397.6亿元,同比增长6.1%。实现规上工业亩均税收40.29万元/亩(税收实际贡献口径),增速58.41%,全省第3,数值和增速均列嘉兴第1。实现规上亩均增加值248.57万元/亩,列全省第10、嘉兴第1;增速20.23%,列全省第6、嘉兴第3。获评桐乡市委市政府年终考核优秀单位、全省经信系统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县(市、区)先进单位。 一、2022年工作开展情况 1.聚焦数字引领战略,持续擦亮“互联网+”高地金名片。一是狠抓数字化改革,示范试点亮点纷呈。以“数字经济提升攻坚行动”和“工业互联网赋能攻坚行动”为抓手,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时尚产业智慧物流应用入选省级数字经济系统地方特色应用及《全省“一地创新、全省共享”“一本账S0”》;桐昆集团未来工厂获省级未来工厂认定,“未来工厂”数量(已有3家)全省领先;合纤大脑成功上线省数字经济系统门户,全省示范。我市成功入选全省首批企业数据管理国家标准贯标工作试点县和全省中小企业数字化改造试点培育县。二是培育产业生态,发展动能显著提升。“三智一网”产业生态持续做强做大,数字产业载体多元化,视觉物联创新中心、智擎智能驾驶产业园、“直通乌镇”世界互联网产业园等重点产业园项目先后完成主体建设,进入运营投产和项目入驻阶段。政策金融保障支持力度加大,成立总规模200亿元的政府产业基金支持数字经济发展。2022年桐乡完成数字制造业投资44.8亿元,同比增长47.9%;数字经济制造业增加值49.5亿元,增速13.5%。新增数字经济规上企业20家。三是实施数字赋能,转型升级持续加速。桐昆、新凤鸣入选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桐昆集团化纤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应用入选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创新领航应用案例;桐昆入选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5家企业入选省第二批制造业“云上企业”公示名单,入选数居嘉兴第1、全省第3;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创建4家;省级产业数字化服务商新认定3家。 2.聚焦经济稳进提质,有效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是助企稳增优服务。统筹抓好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完善全市新冠药物储备,促进社会面市场药品保供保畅。开展“千名干部联千企”走访服务活动,做到“一人一企、助企帮扶”。印制宣传册3000份,走访帮扶企业1310家,派驻开展服务801人次,收集诉求数925件,办结诉求数925件,问题解决率100%。扎实开展产业链互助,建成并上线“桐乡市产业链互助平台”,2022年发布企业供需信息1500余条。落实各项惠企减负政策,为全市企业减免各类税费50.1亿元。二是项目推进促投资。发挥“信服三早”等服务品牌作用,推进“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2022年服务项目超200个,解决问题120余项。成立特重大项目专班,实行工业项目周一推进日制度和四色机制。双百亿时代锂电项目顺利奠基,卡涞、泰瑞等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顺利开工建设,16个省级“十百千”重大制造业项目开工率100%。累计完成工业投资167.32亿元,嘉兴第2,同比增长3.9%。“两化”改造诊断顺利推进,2022年完成企业数字化、绿色化现场诊断130余家,组织实施“两化”改造项目220余项,新增工业机器人421台。三是招商引智强创新。创新招商引资体系,新增内资备案投资总额538亿元,新增工业用地备案投资额387.74亿元;新备案亿元以上工业内资项目88个,并列嘉兴第1。高层次人才引进合格申报总量位列嘉兴第1;11家企业入选嘉兴市人才投入指数百强,其中巨石集团居榜首;新增国家级工美大师1名。新增国家级技术中心1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技术中心2家、省级绿色低碳工厂2家、工信部工业产品绿色设计示范企业3家;巨石集团成功入围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挂帅项目,嘉兴唯一。 3.聚焦产业结构调整,聚力打造先进制造业新优势。一是工业全域治理扎实推进。有效实施工业园区有机更新,全年完成工业园区有机更新2713.6亩,其中连片腾退改造面积1219.92亩。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推进“腾笼换鸟”,完成高耗低效企业整治490家,完成率列嘉兴第1;腾退盘活低效用地4655亩,腾退面积列嘉兴第2;完成“腾笼换鸟”专项经费执行率121.5%,列嘉兴第1。工业出租厂房整治提升力度加大,初步形成“出租管理—项目准入—承租办证入驻—事中事后监管—整治提升”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模式。2022年整治提升企业372家,其中实现有序退出51家,涉及租赁面积7.1万余平方米。二是优质企业群体不断壮大。大力实施“壮腰工程”,出台专项及配套政策,组建“壮腰工程”专项服务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保障。截止2022年12月,“壮腰贷”已对45家企业出保金额8.67亿元,“壮腰基金”完成对7家培育企业总额2.32亿元的投决。首批100家培育企业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323.6亿元、工业增加值75.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9.1%、25.1%,高于规上工业平均水平13.0和21.6个百分点。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35家。双箭股份晋升为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单项冠军类企业数量全省领先。三是产业集群建设加速发展。根据浙江省构建“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体系和嘉兴市打造“135N”先进制造业集群总体布局,打造我市全球性新材料产业集群,形成全链条式发展格局。2022年,桐乡新材料产业拥有规上企业184家,实现产值1083.9亿元,嘉兴第1,领跑全省。新材料产业集群入选浙江省八大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玻纤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入选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嘉兴唯一;现代纺织与服装产业集群总产值超千亿,成功入选浙江“415X”特色产业集群核心区;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集群已超250亿,力争入选产业集群协同区。 二、2023年工作思路 2023年,市经信局将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加强研判分析与谋划,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抓住经济建设主线,实施“155”工作体系,加快打造新发展阶段工业强市升级版。“155”工作体系,即打造“1”支高素质经信干部队伍,全力以赴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实施“5”大行动:数字经济提能级攻坚行动、助企增长稳大盘攻坚行动、项目推进扩投资攻坚行动、工业全域治理攻坚行动、专精特新强腰部攻坚行动;实现“5”大目标:力争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规上数字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制造业投资增速达到20%,规上亩均税收增长8%以上,新材料新能源产业打造成双千亿级产业集群。围绕上述总体思路,重点谋划以下工作: 1.打造“1”支高素质经信干部队伍。立足新发展阶段,围绕“两年”三工程,每月开展各类活动,努力建成一支政治好、业务精、能力强的经信铁军,以队伍活力激发经济活力、创新动力、循环能力。一是实施以“经信讲堂”为载体的学习年。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提升活动,丰富干部成长载体,提升干部工作能力。二是以“双建”为核心的党建提升年。规范党组织生活,支部开展学习竞赛及主题党日活动,提升党员战斗力。三是实施青年干部成长工程。开展优秀年轻干部展示、外出考察调研等活动,展示优秀年轻干部风采,加速成长。四是实施干部关爱提升工程。进一步提升干部活动、工作等设施条件,激发队伍活力和激情。五是实施“廉润初心”工程。开展廉政点参观、观看教育片、举办讲座等活动,打造亲清政商关系,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开展数字经济提能级攻坚行动。一是实施生态增能工程。编制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实施方案,同时聚焦“三智一网”和新能源产业,加快出台产业发展规划和专项政策,明确产业定位,打造数字经济标志性产业。年度安排2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支持数字经济发展,引导200亿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精准投向数字经济领域。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考核办法,从项目招引、项目投资、项目产出及企业培育等重要环节着手,明确目标,提高全市数字经济发展质量和规模。2023年力争实现规上数字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数字制造业投资额同比增长10%,数字经济新增备案投资额占比达到60%以上。二是实施固本强基工程。协调组织好“直通乌镇”全球互联网大赛、乌镇路演、乌镇咖会等一系列数字经济产业对接活动,办好用好世界互联网大会,争取更多数字经济项目落地。加强与百度、华为、中科曙光等企业的对接,重点加强在智能驾驶、工业互联网、AI生态及产业、智能汽车产业链、高端服务器制造和国产芯片应用、超级计算等方面的产业合作,推动项目落地。重点服务引导宁畅信息、中泽精密、福瑞泰克、浦华新能源等重点企业释放增量产能,加大统计入库的指导力度,提升重点企业对全市数字经济的贡献度。力争2023年数字制造业产值突破300亿元。三是实施数字赋能工程。实现全域5G网络基本全覆盖,工业园区5G网络高质量覆盖;推进国家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建设;加快制造企业关键业务上云。新培育制造业“云上企业”25家。建立数字化改造诊断专家库、服务商库,由诊断小组分行业分批次入企诊断排摸,指明企业数字化改造路径。开展数字化诊断企业不少于100家。贯彻浙江省“1+N”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建设要求,加速国家级、行业级、企业级平台落地深耕,打造省级以上企业级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不少于2家。持续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产业生态,上线组件不少于80个以上,赋能企业100家以上,培育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2家。 3.开展助企增长稳大盘攻坚行动。一是加强服务指导提升发展信心。出台新一轮经济政策,建立健全常态化走访、对接、解决等三大工作机制,持续开展企业帮扶走访服务活动,为企业生产经营、市场开拓等提供指导和服务。推动减税降费政策直达快享,全年为企减负50亿元以上。二是加强科学监测提升研判能力。研究月、季度经济运行,做好分析研判和调度,重点抓好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等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全力稳住工业经济大盘。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7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达到7%。加强产业链配套规下样本工业企业跟踪监测和服务,力争规下加权营收增长10%以上,培育非目录企业100家。三是加强产业链协同提升互助能力。迭代升级产业链互助平台,加强重点企业的监测分析,绘制图谱、共享信息,制定互助清单,实现产业链数据可视、可析、可用,同时聚焦新材料、新制造、新时尚和智能汽车、智能传感、智能计算等“三新三智”重点培育产业链,开展系列产业链互助对接会。力争全年举办对接活动不少于10场,参与企业不少于1000家。 4.开展项目推进扩投资攻坚行动。一是加速投资项目推进。全力推进时代锂电、振石华岳、合众汽车、恒隆化工等重特大项目;狠抓项目前期,抓紧项目开工,抓好项目调度,提高项目转化率、资金到位率、投资完成率。紧盯签约未评估、评估未供地、供地未入库项目,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企业、车间,及时查找整理解决制约项目落地的难点堵点,加快项目开工入库。二是铺开“两化”项目改造。组建“两化”改造专家联盟,建立“一联盟二队伍三专团”体系,健全“两化”改造诊断服务模式,针对不同规模企业“轻重结合”分类实施。2023年计划数字化改造诊断率达70%以上,完成重点用能企业绿色化改造诊断100家,实施推进“两化”改造项目180个,拉动先进制造业投资55亿元以上,建设“两化”改造样板企业10家。三是优化工业项目服务。多部门联动,加强项目跟踪服务和对接推进,及时整理、专题研究、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推动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投产。坚决否定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不符合产业导向项目,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服务华友一体化绿色制造项目、合众电动乘用车项目、振石华岳新材料项目等项目列入省级重大产业项目计划。服务企业争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计划、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计划等省级专项。 5.开展工业全域治理攻坚行动。一是全面推进新一轮工业园区有机更新。指导各主体因地制宜制定出台“一镇一方案”和“两图一表”,敲定“1+X”有机更新模式布局,修订优化“1+11”的主方案和操作细则,打好政策组合拳。2023年,规划并启动500亩以上工业园区有机更新连片区域11个以上,全市规划范围内完成园区低效企业腾退2000亩以上,启动企业(项目)技改1000亩以上。二是全面加快“腾笼换鸟”进程。以提升容积率的技术改造、工业用地腾退、企业兼并重组等方式全力完成省市“腾笼换鸟”重点任务工作,2023年计划腾退低效用地3450亩、整治提升高耗低效企业300家。加快小微企业园建设,全面推进小微企业园改造提升,2023年计划新(改、扩)建小微企业园11家,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三精准实施绩效评价体系。进一步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以省亩均办新一轮绩效评价为参考,出台科学合理的工业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办法;精准落实绩效评价结果应用,以新一轮绩效评价结果为基础,落实好差别化用电、用水、用能等政策措施,实现全市工业企业评价闭环管理,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四是全面优化工业厂房管理布局。发挥好工业全域治理平台效用,强化工业智治数字化应用,加快推进厂房云功能建设。鼓励各主体加强企业租赁和厂房管理监督配备力量,建立专班队伍,实现专人专管,实时更新数据内容,实现租赁双方企业信息和运营情况定期维护、厂房租赁动态管理。2023年计划整治提升租赁企业400家,力争实现租赁企业接入厂房云管理全覆盖。 6.开展专精特新强腰部攻坚行动。一是优化政策体系,支撑更有力度。调整优化2023年培育企业遴选机制,明晰行业分类,再遴选一批优质企业进入“壮腰工程”培育库,并对培育企业强化项目建设和投资要求,引导财政资金精准用于项目推进和企业培育。同时完善培育企业支持政策,在以金融扶持为主的基础上强化人才引进等服务型政策。二是提供精准培育,目标更加明确。围绕“专精特新”重点系列评审指标,健全我市专精特新企业梯队培育库规划,帮助企业尽快实现梯队培育进程。分行业开展产业链上下游对接,组织培育企业开展标杆企业游学、专题培训等活动,邀请专家与企业“面对面”,做好精准指导。力争2023年新培育5亿元-10亿元企业15家、10亿元以上企业8家、省级以上优质企业30家。三是瞄准招商引智,创新更有底气。统筹开展1+3+X产业体系招商活动,巩固深化与各地商会、产业协会的交流合作,建立和完善信息沟通渠道,探索打造合作载体。排摸重点培育企业人才需求,为其匹配高层次海外人才,以高质量人才引进推进高质量企业培育。力争2023年新增内资备案投资总额300亿元以上,新申报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50人以上,培训企业中高层管理人才2000人次以上。 7.打造新材料新能源双千亿级产业集群。一是推进千亿级新材料产业集群建设。形成以前沿材料产业生态园为核心,以高性能动力电池材料产业基地、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材料产业基地为补充的总体布局,初步实现集群化、特色化、错位化发展格局,并集聚华友、巨石、桐昆等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实施“一企一策”培育机制。积极争创省“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省“415”产业集群核心区。2023年目标实现工业总产值1200亿元,增长率15%以上。二是推进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2023年将完成桐乡市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制定桐乡市新能源产业链招商图谱,并出台桐乡市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在注重招引和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优质项目的同时,加快华友、合众新能源等项目建设,2023年产值力争突破450亿元。到2025年,形成锂电、新能源汽车、风电和光伏产业集群,力争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