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330483ZFC00000/2023-106706 | 发布机构: | 市政府办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文日期: | 2023-04-07 |
组配分类: | 桐政办发 | 文件编号: | 桐政办发〔2023〕15号 |
桐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桐乡市“210”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
||||||||
|
||||||||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桐乡市“210”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桐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3年4月7日 桐乡市“210”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 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7年) 为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嘉兴市“315”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工作部署,结合桐乡实际,着力构建“210”(数字经济、新材料两大科创高地,智能传感<工业互联网>、智能汽车<智能驾驶>、智能计算、复合材料、功能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高端医疗器械>、新能源、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10大战略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打造G60科创走廊全域创新之城,特制定本工作推进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深化为战略核心,以强化战略科技力量为引领,以全面提升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力为关键,全力实施“210”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奋力打造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县域创新示范样板。 (二)发展目标。到2027年,G60科创走廊全域创新之城建设取得更大突破,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取得更大进展,体系化创新能力和整体效能大幅提升。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3.75%,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达到3.5%,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2%,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2件,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达到230人年以上。 ——高能级科创平台全域覆盖。积极参与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高标准打造凤凰湖“科创湖区”,助力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创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国家超算中心、全球研发中心各1家,省新型研发机构3家,乌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三大科技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浙江传媒学院桐乡校区、桐乡技师学院等对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作用稳步提升。 ——标志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和基础共性技术攻关,重点标志性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水平明显提升,在“三智一网”等领域取得标志性科技成果5项左右,每年立项省级及以上重大研发计划项目5项以上。 ——开放式创新生态加快形成。加快打造浙北人才高地,集聚全球顶尖人才3名左右,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100名左右。技术交易总额累计超200亿元,各类科技创新基金规模超100亿元。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重点科创平台提能造峰行动。 1.提升重大产业创新平台发展质效。推进乌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桥农业科技园区两大省级平台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管理工作机制,聚焦“三智一网”、现代农业等领域,引进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创业载体,努力争先晋位。支持凤凰湖科技城聚焦新材料、数字创意、现代科技服务业和未来产业,以国际研发社区为启动区,打造功能齐全的“科创湖区”;乌镇国际创新区重点培育壮大数字经济产业,打造人才、技术、产业等要素高度集聚的创新创业高地;高铁产业新城围绕智能制造、电子信息、工业传感等,打造国际产业促进基地和国际智能制造基地。(责任单位:科技局、农业农村局、桐城委<桐城集团>、科创人才集团,开发区<高桥街道>、乌镇镇。列第一位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建设桐乡市产教融合学院。着眼进一步扩大高技术、高技能人才有效供给,成立桐乡市产教融合学院,面向全国应用类高校承接大专“2+1”、本科“3+1”最后1年的单位实习和技能实训教学,打造全流程、标准化的“人才输送链”,深耕产业人才培养,推进学历教育融合办。高水平解决新时代人才培养与就业问题。(责任单位:人力社保局、教育局) 3.打造技术创新中心体系。支持在有条件的产业领域创建省技术创新中心。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省产业创新中心、省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到2027年,建成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10个以上,每年新认定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和省(重点)企业研究院10家以上、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1家,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企业研发平台200家。(责任单位:科技局、发改局、经信局) 4.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和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扎实推进“深根计划”,推动乌镇实验室完善“四中心一平台”建设,积极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室)和省重点实验室。支持“乌镇之光”超算中心创建国家超算中心,力争成为浙江省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与清华大学、中科院、武汉理工大学等合作,高质量打造一批行业细分领域单点突破、具备国际领先水平的新型研发机构,提升产业基础创新能力。支持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华智研究院等争创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到2027年,累计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桐乡市级新型研发机构20家。(责任单位:科技局,各镇<街道>) (二)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突破行动。 5.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构建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省“尖兵”“领雁”项目、桐乡市重大科技计划项目于一体的技术攻关体系,开展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项目列入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倒逼、引领、替代、转化“四张清单”,争取省重大科技项目立项30个以上,取得重大标志性成果5项以上。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产出的重大成果,符合条件的推荐申请认定省、嘉兴市首台套产品。(责任单位:科技局、经信局) 6.创新科技攻关机制。持续推进科研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市场导向的科研项目立项机制,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军令状等攻关机制。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协同攻关,支持科技领军企业和科技小巨人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2家以上,对创新联合体实施的能形成标志性成果的重点科技项目,给予财政经费支持。深度对接国家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组织实施产业基础再造项目,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备份能力,提升标志性产业链韧性和抗风险水平。(责任单位:科技局、经信局、财政局) (三)实施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行动。 7.培育科技领军企业。推动科技型企业增量提质,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加快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体系。到2027年,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突破1700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0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突破8家、省级科技领军企业突破5家。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加快培育高市值制造业企业,力争新增制造业上市企业8家。大力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隐形冠军和“专精特新”企业,力争新增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以上。(责任单位:科技局、经信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各镇<街道>) 8.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强桐乡金凤凰科技大市场建设,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推动实现科技服务一网汇聚。推进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场景创新促进中心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和乌镇全球路演中心数字化应用场景建设。加强技术经纪人队伍建设,健全以“贡献论英雄”积分评价体系,组建桐乡市技术经纪人协会,充分发挥技术经纪人在成果转移转化中的关键作用。发挥科创人才集团作用,设立市科创基金,支持重大科技攻关成果转化产业化。构建专业化定制型的科技服务体系,为科技成果提供转移、转化、孵化服务,实现科技成果的工程化、产品化、产业化。深入实施制造业首台(套)提升工程,每年新增省级以上首台(套)产品1项以上。(责任单位:科技局、经信局、科创人才集团,各镇<街道>) 9.着力提升产业竞争力。深入实施数字经济创新提质“一号发展工程”,推动“三智一网”等领域产业提升。实施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打造“3113N”先进制造业集群。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力争每年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快于面上投资增速,到2027年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突破30%。聚焦工业“五基”,到2027年,实施5个以上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深化标志性产业链“链长+链主”招商机制。(责任单位:经信局、发改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商务局、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 (四)实施战略人才力量集聚提质行动。 10.引育高端创新人才。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推进落实省级以上重点人才工程,大力引育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更大力度支持重大科创平台、重点科技企业等创新发展,发挥域外(海外)“飞地”作用,不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提升人才承载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到2027年,引育省级以上高端人才50名以上,引进全球顶尖人才3名左右,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团队5个以上。实施海外工程师引进计划,面向创新型国家和制造业强国引进40名海外工程师。完善院士之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创新站、海智基地“一家两站一基地”智力集聚平台体系,力争建成2个高端外国人才创新集聚区,乌镇院士之家累计引进院士合作项目不少于40个。(责任单位:组织部<人才办>、科技局、人力社保局、科协,各镇<街道>) 11.壮大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青年人才培育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长期稳定支持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科技人员,实施市级公益性科技计划项目青年人才专项,探索建立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白名单”制度,进一步做好科研助理岗位开发和落实工作。加强青创农场、大学生联盟等青创平台建设,推动一批青年人才集聚桐乡、落户桐乡。(责任单位:组织部<人才办>、科技局、人力社保局、团市委) 12.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培养工程,推进特色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建设,面向雄鹰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势企业,打造一批卓越工程师标杆企业。依托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武汉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等载体,产学研用协同推进高素质复合型工科人才培养。到2027年,在桐硕博规模达到3000人以上。加强新时代技能型人才培育力度。到2027年,力争全市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6万人左右,高技能人才数量达到10万人。(责任单位:人力社保局、组织部<人才办>、经信局,各镇<街道>) 13.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聚焦人才管理、评价、激励、流动等环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在开发区、崇福、乌镇探索开展人才改革试验区试点,到2027年集聚全市75%的省级以上高端人才。推广创新类人才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市级人才项目自主评审。深化产权激励机制,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推进科技人才“双聘”发展,形成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聘共管、共担成本、共享成果的新型人才发展机制。优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服务,推动实现外国人在我市工作便利化、规范化。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个人+团队”“农业+工业”的全方位技术服务体系。(责任单位:组织部<人才办>、科技局、财政局、人力社保局、农业农村局,各镇<街道>) (五)实施全域创新能级跨越提升行动。 14.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地区的智库合作。推进科技企业与上海、杭州等周边城市开展跨区域协同创新,建设一批科创“飞地”和域外孵化器。积极推进科创金融改革集聚区建设,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集聚信贷、保险、担保基金等金融资源,构建覆盖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的科创金融服务体系。推进长三角科技创新券跨省域通用通兑,促进大型科研仪器等资源开放共享,探索开展知识产权跨省域联合保护。(责任单位:科技局、发改局、市场监管局,各镇<街道>) 15.积极参与嘉兴G60科创走廊建设。参与构建G60科创走廊协同创新体系,优化与沪杭协同机制,推进G60科创走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强化技术市场要素资源协同联动,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和产业竞争力。推进乌镇大道科创走廊建设,以凤凰湖“科创湖区”为重点,打造一批承接G60科创走廊创新要素的高能级科创平台。(责任单位:科技局、发改局) 16.促进科技孵化机构高质量发展。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双创示范基地、小微企业园等各类双创孵化载体建设,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科技孵化体系,到2027年建成各级科技孵化机构40家。建立部门协同科技招商机制,重点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项目、高科技企业,发展一批科技服务中介机构、科创基金,更好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助力科技孵化企业健康发展。(责任单位:科技局、发改局、经信局、商务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各镇<街道>) (六)实施开放创新生态深化打造行动 17.深化国际科技精准合作。加快布局建设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加大高端外资研发机构引进支持力度。支持有条件的镇(街道)、新型研发机构、龙头企业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联合实验室、海外创新孵化中心。引导我市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吸引外国投资者在我市设立外资研发中心。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鼓励企业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与成果交流。(责任单位:科技局、商务局,各镇<街道>) 18.健全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保护体系。大力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试点县和知识产权保护规范化市场,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一件事”集成服务,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快速预审、快速授权、快速维权、快速转化机制。推进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建设专利导航服务基地,培育产业知识产权联盟1个。全面实施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健全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审判体系,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法庭。实施重点产业专利导航项目,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和多元化、数字化的供应链知识产权安全保障体系。强化长三角协同保护,联合建立案源信息共享机制、案件查处协同机制,畅通案件移送渠道,开展区域联合执法行动。(责任单位:市场监管局、法院、检察院、经信局、公安局) 19.培育创新文化。大力弘扬包容竞争、宽容失败、崇尚科学、敢为人先的创新文化,深入打造“产学研用金、才政介美云”创新生态,建立健全创新尽职免责机制。加强科学技术普及,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先进经验、典型案例向公众宣传普及。强化科技伦理治理和科研诚信建设,塑造科技向善的文化理念和保障机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责任单位:科技局、科协,各镇<街道>) 20.积极发挥科创金融重要作用。打造科创金融精准服务“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打造“凤凰创谷”科技成果转化集聚地、科创金融集聚地,重点发力高标准打造桐乡市科创人才集团、搭建科创金融综合体、实施产业链普惠金融专项行动三个创新突破点,构建完善科创金融组织体系、科创金融产品创新体系、科创金融服务体系、科创金融保障体系四大支撑体系。(责任单位: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桐城委<桐城集团>、科创人才集团)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统筹协调。在市全面创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下,建立健全多部门协同、镇(街道)联动的管理机制。坚持教育、科技、人才协同推进,强化项目、基地、人才、资金等创新资源一体化配置,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二)强化政策保障。迭代升级科技创新政策,加大科技多元化投入,充分发挥政策、资金的导向和杠杆作用,积极探索财政资金和社会资金协同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创新路径。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全市财政科技投入年均增长15%以上,着力提升科技投入效能。对研发经费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高于5%的企业,优先安排用电、用水、用地、能耗排放指标。 (三)强化考核评价。各镇(街道)要围绕年度工作目标,落实具体工作方案,推动各项工作能早则早、能快则快、能多则多,营造比学赶超、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健全高效协同、闭环管理的工作机制,加强全过程跟踪指导。深化督查激励机制,年度重点工作和目标纳入党政目标责任制考核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