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今日动态 > 本地动态
桐乡土话,有味道

发布时间: 2023-06-01  15:23 来源: 桐乡市 浏览次数: 打印

“生于乡而不知乡之俗,昧矣;知乡之俗而不闻乡之言,聋矣。”

这是清代道光年间《乡言解颐》一书的作者李光庭(天津人),在该书的序言中说的。意思是:欲知“乡之俗”,须闻“乡之言”。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乡言俗语既是民间习俗的载体,同时又是该地民间习俗的构成部分,不能不闻,否则犹如聋子。

乡言记录下来的 · 乡俗

比如物与事的诸多名称,背后便蕴含着相应的民间习俗,以桐乡话为例:

人情份子、见面钿、手把子、糖烧蛋、状元糕、甜麦塌饼、清明圆子、好日酒、蹄子酒、满月酒、上梁酒、打年糕、端蛋汤、染红蛋、烧野火饭、点地藏香、请阿太、斋星官……

这样的词语,个个可作“桐乡民俗”的关键词,索引出种种有意思的情节和缘由来。

还有更多的蚕桑事语、农耕习语、时令谚语、水乡俗语、日常用语……涉及乡俗的方方面面。这纷繁的乡言土语之中,不知有多少民俗事象和民间情趣等着您来探寻和分享。

时代发展,乡俗随之渐变,老辈们常说的那些话语就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不少已成“过去时”。例如:网船、水车、油车、石臼、七石缸、栲栳、笆斗、篓箕、行灶、油盏、箬帽、蓑衣、草鞋……

弹棉花、生铁补镬子、削刀磨剪刀、鸡毛换糙纸、修缸补甏钉破碗……

打畔洞、摸盲、老鹰捉小鸡、官兵捉强盗、钉铜板、打弹子、放鹞子、翻纸夹、捉七、挑花线板、削水片、豁虎跳、踢毽子、猜默子、滚铁环、抽贱骨头、乒铃乓郎去、石头剪刀布、筹香烟壳子、打火药纸枪……

如今,偶尔听到或说起这些词语,小年轻大多一脸茫然,年长者则眼睛发亮继而却是一声叹息。

乡言日益珍稀,“入乡者”如欲问俗、随俗,则不妨由乡言入门;“留乡者”如欲把根留住,则乡言便是现成的辞典和教材;“离乡者”情系故土,寄托乡愁,则不忘乡音、不弃乡俗,便是最佳选择。

乡言本身就是一道 · 景观

风雅桐乡,有运河水岸、平原沃野、稻田桑园菊海、小桥流水人家,还有千年古镇、文物古迹……除此诱人景观,更有别具风韵的乡言土语。

特色最明显的,莫过于乡言“发音”之异。他乡异客、南腔北调自不必说,就是湖州嘉兴相邻,桐乡、海宁、秀洲、德清、南浔、余杭紧挨,也是乡音各异、闻之立判。即使桐乡境内,塘南塘北、乌镇崇福,东片西片、濮院洲泉,竟也口音彼此、互不混淆……如此“文化景观”简直不可思议!

倘若能够让他乡商旅、观光之客听懂几句桐乡方言,领会一些桐乡土话的含义,则吾乡之俗、吾乡之人文底蕴,岂不可以赢来更多知音?

客自远方来,在双方好奇的寻问与“对译”中,大家才了解彼此间的“同”和“异”,才深深感到各自的乡音是多么亲切、那么饱含魅力,才知道不少情形、不少意思非用乡言土语不足以贴切表达。

那么,我们何不做一做展示乡音、交流乡言的文章?

——能不能建一个“方言馆”?图文并茂,音像呈现,实例展示,趣味互动……系统而完整地梳理和展示本乡方言。

——能不能将方言土语适当地植入景区导游词中?在土特产品的取名、包装设计、广告宣传上体现乡言乡俗因素?在地名变更、地名新置之时多留住一点历史印记?

——能不能在本地的电视、广播、新媒体中给方言留一点空间?

——能不能编写一些方言读物、俗语绘本,同时不忘记把乡言内容列入乡土教材?或者以纯正乡音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其实,“能”与“不能”并无截然鸿沟。方言与普通话应该共存双赢,互为表里。

乡言别样美

乡言土语朴实无华,却不乏美的追求。

比如,在字词句的格局上,“奇”“偶”互见总相宜。“三字惯用语”“俗版四字格”给人印象深刻,“五言句”“七言句”各显风采,而复句形式的俗语、谚语则尽量追求对称之美,有的还是较为严整的对偶(对仗)。

又如,在字句对称的基础上,还讲求声韵的协调,务求顺畅、好上口,有时还体现在叠字的运用上。例如:一餐吃伤、十餐吃汤,只推勿扳、船头撞坍,饭吃三碗、闲事勿管,眼睛一霎、老母鸡变鸭,若要俏、冻得格格叫……

尝尝看、细细交、悠悠交、雪雪白、绝绝薄、紫嘟嘟、静落落、冷势势、咸滋滋、毛估估、瞎弄弄、汗毛凛凛、无脱空空、服服帖帖、拍拍满满、搭手搭脚、木知木觉、寿头寿脑……

还有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桐乡方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借代、双关、顶针、回环、押韵、反复等。例如:

比喻(借喻)的运用——

火到猪头烂、狮子大开口、破凉伞好骨子、揿牢牛头吃草、饭店门口摆粥摊、迟来和尚吃厚粥、拔出萝卜带出泥、砻糠搓绳起头难、关门落闩,敲钉转脚……

这是民间话语最喜欢的手法,用生动的描述来比喻一种现象、一个道理,趣在其中,理由趣明。

夸张的运用——

一表三千里、耳朵里生茧、下巴啊笑脱、笑断肚肠根、影子头啊呒没、打哈欠,割舌头、汗毛比大腿、老虎吃蝴蝶、头发丝缚老虎、曲蟮游太湖、螺蛳壳里做道场……

夸张之妙,妙在有意夸大其辞、言过其实,以鲜明的反差生动传神地描摹状态,幽默风趣地表达意思或道理。

对比的运用——

一白遮百丑,千烧勿如一焖,只有买错、呒不卖错,好记性勿如烂笔头,阎王好见、小鬼难挡,宠子一时、误子一世,学好三年、学坏三日,宁要讨饭娘、勿要做官爷……

通过对比,把正反、好坏、得失、美丑等相反的两极强化凸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借代的运用——

三只手、弯舌头、大块头、大肚皮、圆肩架、老面皮、轻骨头、药罐头、肚里做功夫、拍拍屁股走、咬个痛节头、一只耳朵出、连头搭尾巴、眼睛啊睁勿开、一只耳朵进……

不直接说出某人某物某事,而是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即为“借代”修辞手法。比如,用“三只手”来代称小偷;用“药罐头”来代称久病之人;用“拍拍屁股走”来代称不负责任之人的举动;以“头”指代开始,以“尾巴”指代结束,以“眼睛睁勿开” 指代看不上眼,等等。借代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生动、俏皮、引起注意。

双关的运用——

猪头肉三分精、蒋堡里格淘箩——好得只口、十月里格桑叶——呒人采(睬)、六月里着棉鞋——热脚难过(脚)、老太婆辑鞋底——千针万针(真)、肉骨头敲鼓——荤咚咚(昏)、屠甸寺格蜡烛——托胆放芯(心)、黄牛角、水牛角、角归角(各)……

双关又称“同字别解”和“同音别解”。

“同字别解”是利用一个字的多个含义来做文章,比如“猪头肉三分精”,其中“精”在字面上是指“精肉”,实际含义却是“精通”之意。又如“蒋堡里格淘箩——好得只口”,蒋堡里是乌镇乡下的一个地名,旧时盛产竹制淘箩,以箩口质量好而出名,此句中的“口”在字面上是指“淘箩的口”,实际是指“人的嘴巴”,含有“某人只是口(嘴)上说得好听”之意。

“同音别解”(又称谐音双关)是利用读音相同的两个字来做文章,字面上说的是某字的读音,实际意思却是读音相同的另一个字,如,“十月里格桑叶——呒人采(睬)”,“六月里着棉鞋——热脚难过(日脚)。双关的修辞效果是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针和回环的运用——

响水勿开、开水勿响,叫狗勿咬、咬狗勿叫,便宜呒好货、好货勿便宜……

总之,乡言拥有质朴、率真、风趣、智慧之美,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

如今,留住乡音,不忘乡言,已成奢望,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我们可以做点什么?

○王

“生于乡而不知乡之俗,昧矣;知乡之俗而不闻乡之言,聋矣。”

这是清代道光年间《乡言解颐》一书的作者李光庭(天津人),在该书的序言中说的。意思是:欲知“乡之俗”,须闻“乡之言”。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乡言俗语既是民间习俗的载体,同时又是该地民间习俗的构成部分,不能不闻,否则犹如聋子。

乡言记录下来的 · 乡俗

比如物与事的诸多名称,背后便蕴含着相应的民间习俗,以桐乡话为例:

人情份子、见面钿、手把子、糖烧蛋、状元糕、甜麦塌饼、清明圆子、好日酒、蹄子酒、满月酒、上梁酒、打年糕、端蛋汤、染红蛋、烧野火饭、点地藏香、请阿太、斋星官……

这样的词语,个个可作“桐乡民俗”的关键词,索引出种种有意思的情节和缘由来。

还有更多的蚕桑事语、农耕习语、时令谚语、水乡俗语、日常用语……涉及乡俗的方方面面。这纷繁的乡言土语之中,不知有多少民俗事象和民间情趣等着您来探寻和分享。

时代发展,乡俗随之渐变,老辈们常说的那些话语就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不少已成“过去时”。例如:网船、水车、油车、石臼、七石缸、栲栳、笆斗、篓箕、行灶、油盏、箬帽、蓑衣、草鞋……

弹棉花、生铁补镬子、削刀磨剪刀、鸡毛换糙纸、修缸补甏钉破碗……

打畔洞、摸盲、老鹰捉小鸡、官兵捉强盗、钉铜板、打弹子、放鹞子、翻纸夹、捉七、挑花线板、削水片、豁虎跳、踢毽子、猜默子、滚铁环、抽贱骨头、乒铃乓郎去、石头剪刀布、筹香烟壳子、打火药纸枪……

如今,偶尔听到或说起这些词语,小年轻大多一脸茫然,年长者则眼睛发亮继而却是一声叹息。

乡言日益珍稀,“入乡者”如欲问俗、随俗,则不妨由乡言入门;“留乡者”如欲把根留住,则乡言便是现成的辞典和教材;“离乡者”情系故土,寄托乡愁,则不忘乡音、不弃乡俗,便是最佳选择。

乡言本身就是一道 · 景观

风雅桐乡,有运河水岸、平原沃野、稻田桑园菊海、小桥流水人家,还有千年古镇、文物古迹……除此诱人景观,更有别具风韵的乡言土语。

特色最明显的,莫过于乡言“发音”之异。他乡异客、南腔北调自不必说,就是湖州嘉兴相邻,桐乡、海宁、秀洲、德清、南浔、余杭紧挨,也是乡音各异、闻之立判。即使桐乡境内,塘南塘北、乌镇崇福,东片西片、濮院洲泉,竟也口音彼此、互不混淆……如此“文化景观”简直不可思议!

倘若能够让他乡商旅、观光之客听懂几句桐乡方言,领会一些桐乡土话的含义,则吾乡之俗、吾乡之人文底蕴,岂不可以赢来更多知音?

客自远方来,在双方好奇的寻问与“对译”中,大家才了解彼此间的“同”和“异”,才深深感到各自的乡音是多么亲切、那么饱含魅力,才知道不少情形、不少意思非用乡言土语不足以贴切表达。

那么,我们何不做一做展示乡音、交流乡言的文章?

——能不能建一个“方言馆”?图文并茂,音像呈现,实例展示,趣味互动……系统而完整地梳理和展示本乡方言。

——能不能将方言土语适当地植入景区导游词中?在土特产品的取名、包装设计、广告宣传上体现乡言乡俗因素?在地名变更、地名新置之时多留住一点历史印记?

——能不能在本地的电视、广播、新媒体中给方言留一点空间?

——能不能编写一些方言读物、俗语绘本,同时不忘记把乡言内容列入乡土教材?或者以纯正乡音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其实,“能”与“不能”并无截然鸿沟。方言与普通话应该共存双赢,互为表里。

乡言别样美

乡言土语朴实无华,却不乏美的追求。

比如,在字词句的格局上,“奇”“偶”互见总相宜。“三字惯用语”“俗版四字格”给人印象深刻,“五言句”“七言句”各显风采,而复句形式的俗语、谚语则尽量追求对称之美,有的还是较为严整的对偶(对仗)。

又如,在字句对称的基础上,还讲求声韵的协调,务求顺畅、好上口,有时还体现在叠字的运用上。例如:一餐吃伤、十餐吃汤,只推勿扳、船头撞坍,饭吃三碗、闲事勿管,眼睛一霎、老母鸡变鸭,若要俏、冻得格格叫……

尝尝看、细细交、悠悠交、雪雪白、绝绝薄、紫嘟嘟、静落落、冷势势、咸滋滋、毛估估、瞎弄弄、汗毛凛凛、无脱空空、服服帖帖、拍拍满满、搭手搭脚、木知木觉、寿头寿脑……

还有就是修辞手法的运用。桐乡方言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夸张、对偶、对比、借代、双关、顶针、回环、押韵、反复等。例如:

比喻(借喻)的运用——

火到猪头烂、狮子大开口、破凉伞好骨子、揿牢牛头吃草、饭店门口摆粥摊、迟来和尚吃厚粥、拔出萝卜带出泥、砻糠搓绳起头难、关门落闩,敲钉转脚……

这是民间话语最喜欢的手法,用生动的描述来比喻一种现象、一个道理,趣在其中,理由趣明。

夸张的运用——

一表三千里、耳朵里生茧、下巴啊笑脱、笑断肚肠根、影子头啊呒没、打哈欠,割舌头、汗毛比大腿、老虎吃蝴蝶、头发丝缚老虎、曲蟮游太湖、螺蛳壳里做道场……

夸张之妙,妙在有意夸大其辞、言过其实,以鲜明的反差生动传神地描摹状态,幽默风趣地表达意思或道理。

对比的运用——

一白遮百丑,千烧勿如一焖,只有买错、呒不卖错,好记性勿如烂笔头,阎王好见、小鬼难挡,宠子一时、误子一世,学好三年、学坏三日,宁要讨饭娘、勿要做官爷……

通过对比,把正反、好坏、得失、美丑等相反的两极强化凸现出来,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借代的运用——

三只手、弯舌头、大块头、大肚皮、圆肩架、老面皮、轻骨头、药罐头、肚里做功夫、拍拍屁股走、咬个痛节头、一只耳朵出、连头搭尾巴、眼睛啊睁勿开、一只耳朵进……

不直接说出某人某物某事,而是借用与之密切相关的事物来代替,即为“借代”修辞手法。比如,用“三只手”来代称小偷;用“药罐头”来代称久病之人;用“拍拍屁股走”来代称不负责任之人的举动;以“头”指代开始,以“尾巴”指代结束,以“眼睛睁勿开” 指代看不上眼,等等。借代的修辞效果,主要是生动、俏皮、引起注意。

双关的运用——

猪头肉三分精、蒋堡里格淘箩——好得只口、十月里格桑叶——呒人采(睬)、六月里着棉鞋——热脚难过(脚)、老太婆辑鞋底——千针万针(真)、肉骨头敲鼓——荤咚咚(昏)、屠甸寺格蜡烛——托胆放芯(心)、黄牛角、水牛角、角归角(各)……

双关又称“同字别解”和“同音别解”。

“同字别解”是利用一个字的多个含义来做文章,比如“猪头肉三分精”,其中“精”在字面上是指“精肉”,实际含义却是“精通”之意。又如“蒋堡里格淘箩——好得只口”,蒋堡里是乌镇乡下的一个地名,旧时盛产竹制淘箩,以箩口质量好而出名,此句中的“口”在字面上是指“淘箩的口”,实际是指“人的嘴巴”,含有“某人只是口(嘴)上说得好听”之意。

“同音别解”(又称谐音双关)是利用读音相同的两个字来做文章,字面上说的是某字的读音,实际意思却是读音相同的另一个字,如,“十月里格桑叶——呒人采(睬)”,“六月里着棉鞋——热脚难过(日脚)。双关的修辞效果是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顶针和回环的运用——

响水勿开、开水勿响,叫狗勿咬、咬狗勿叫,便宜呒好货、好货勿便宜……

总之,乡言拥有质朴、率真、风趣、智慧之美,是祖宗留给我们的传家宝。

如今,留住乡音,不忘乡言,已成奢望,我们应该做点什么?我们可以做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