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交流沟通也有讲究
|
||||||||
|
||||||||
| ||||||||
记者 朱方红 谢建平为学生作心理讲座。 受访者供图 沈燕瑾近照。 “我有一个多月时间没跟女儿主动聊学习了,其实我心里很想聊,但是又怕给她增加负担,所以我会有意无意地避开这个话题……”市民张女士的女儿马上要中考了,她心里有点煎熬,但又不能表现出来。 这段时间,记者咨询了市区部分医院的心理门诊,心理医生表示,确实有一些家长因孩子面临中、高考导致自己焦虑或者亲子沟通不畅而来求助的案例。 为何家长如此焦虑?焦虑的点在哪里?作为家长该如何破解,寻找良好的沟通方式呢?记者就此咨询了桐乡市妇幼保健院主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谢建平以及桐乡市求是实验中学心理老师沈燕瑾。 “家长的诉求其实非常简单,或者说很直接,孩子面临考试变得很敏感,甚至一言不合就闹情绪,家长不知道怎么应对;也有家长觉得孩子要考试了,要多点关注和关心,可孩子不领情,觉得父母唠叨。”谢建平表示。 基于家长不同的“心焦”问题,谢建平分析了3种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平时亲子关系紧张,交流较少,家长突然过度的关心和呵护,会让孩子反感,甚至抵触,内心生发“怼家长”的情绪; 第二种:考试前一段时间,孩子自己非常焦虑、敏感,休息也休息不好,复习又复习不进去,心里又担心“考砸”问题,心情非常烦恼。此时,家长不合时宜的关注和关心,让孩子变得高度警觉,甚至情绪“一点就炸”。 第三种:孩子性格内向,他们渴望父母的关心和关爱,但家长判断不准或者不知道怎么关心,没关心到孩子的需求上,甚至把唠叨当关心,也会与家长有些冲突。 情况不同,家长的解决之法也有差异。谢建平建议,在开考前一周左右,家长与孩子开个小型的家庭会议,充分倾听孩子的真实想法以及需求,列好孩子需求“小清单”,比如,是否需要家长“嘘寒问暖”?重点关注哪些方面?有哪些行为是“禁忌”? “像花式的助力方式,有些孩子喜欢家长高调鼓励,比如穿旗袍、送礼物等,有些孩子喜欢低调,家长不要弄任何仪式就是对他们最大的鼓励。”谢建平表示,家长要结合孩子的实际需求,倾听孩子的意见建议,尊重孩子的想法,把事做到孩子的心坎上。 “前两天,我接到一个家长的求助电话,孩子交卷前发现自己有道题做错了,但已经来不及修改,这让走出考场的孩子心理负担很重,甚至不能安心迎接第二天的考试。”谢建平表示,孩子第一天考试结束之后,家长总的原则是,孩子不主动说考试情况,家长就不问;孩子主动说,家长就扮演好倾听的角色,不给意见也不轻易下定论;面对孩子的烦恼与情绪,家长想办法化解,若家长解决不了,就寻求老师或者心理医生等的专业帮助,让孩子坦然面对,从容应对下一场的考试。 “孩子要考试了,家长焦虑这是人之常情,因为考试结果取决于孩子,而非家长。”沈燕瑾表示,家长首先要调整好对孩子的期望值,对孩子提出过高的期望、或是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这都会造成孩子考前压力过大,难以轻装上阵,发挥不出最好的水平,更不要把焦虑的情绪表现出来,家长的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让孩子也处于过度焦虑状态。 临近考试,家长能做的就是做好孩子的后勤保障,一是照顾好孩子的饮食、生活起居,二是“关上”批评的嘴巴,不要干预孩子的复习节奏,或者对孩子提过多学业要求,徒增亲子矛盾甚至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 “这段时间,家长比较焦虑的话,建议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比如找好友聊聊天、锻炼身体,做做自己爱好的事或者平时没时间做的事等,把注意力从孩子考试这件事上抽离出来,坦然面对当下的焦虑。无论孩子考试结果如何,最后都应跟孩子说一句‘孩子,你辛苦了’。”沈燕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