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483002558446F/2023-110316 | 发布机构: | 农业农村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文日期: | 2023-08-02 |
组配分类: | 发展规划 | 文件编号: |
桐乡市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万元千斤”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年)
|
||||||||||||||||||||||||||||||||||||||||||||||||||||||||||||||||||
|
||||||||||||||||||||||||||||||||||||||||||||||||||||||||||||||||||
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省农业农村厅《浙江省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嘉兴市农业农村局《嘉兴市持续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万元千斤”工程(2022-2025年)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为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粮食和水产品优质供给,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乡村振兴,结合我市工作实际,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树立大食物观等重要论述,围绕农渔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目标,进一步扩大稻渔种养规模,优化种养结构布局,协调农业生产生态,推动科技创新引领,促进三产深度融合,稳步推进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奋力践行“两个先行”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稳粮兴渔。牢牢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坚持耕地粮食生产功能,保持水稻生产主体地位,科学利用稻田水土资源,提高水稻和水产综合生产能力,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多收。 坚持规模有序。突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集聚发展,因地制宜、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分类推进,选择适宜区域,合理确定发展规模,更加注重发展质量。 坚持科技引领。突出科学技术在全产业链的应用,提高科技支撑贡献率,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构建科技链,延伸产业链,实现产学研推用深度融合。 坚持绿色生态。突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种养结合、生态循环、绿色低碳特点,减少农药和化肥使用,提高稻米和水产品品质,提升稻田生态环境质量。 坚持富民强村。突出党建引领,发挥稻渔综合种养比较效益优势,健全联农带农共建机制,创新利益联结模式,打造全产业链,提高农民收益,增加村集体收入。 (三)总体目标 以打造新时代鱼米之乡为目标,集成创新一批绿色高效典型模式、建设提升一批稻渔综合种养基地、培育壮大一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推介打造一批稻渔综合种养知名品牌,走出一条具有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平原水乡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之路,为全省乃至全国稻渔综合种养提供桐乡模式。 到2025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5万亩以上,实现亩均产出水产品100斤、稻谷1000斤,亩均增收2500元以上;稻渔产业发展基础更加稳固,种养模式更加高效,品牌效益更加凸显,桐乡特色更加明显,成为促进稳粮增收、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产业。 二、主要任务 (一)规划引领,全域布局稻渔产业 1.强化规划布局。根据水稻种植和水产养殖等产业实际,结合冬季小麦、油菜、绿肥等种植情况,科学编制桐乡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优先发展区域,并与国土空间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等相衔接。各镇(街道)要按照市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发展规划,深化示范点规划布局,谋划辐射面区域分布。 2.稳定种养面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防止耕地“非粮化”。科学利用耕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撂荒地、低产田、低洼田、冬闲田以及复垦地、“非粮化”优化地等潜力地块。科学评价不同类型耕地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养殖规模和密度。坚持养田和用田相结合,安排种养农时,留足晒田时间,实现“顺季顺茬”生产。到2025年,每年新增稻渔面积1万亩以上。 (二)示范带动,构建稻渔推广体系 3.加强示范引领。依托稻田资源优势,鼓励农作制度创新,推动集中连片特色发展,引进和培育稳产高效、生态循环、标准规范、特色鲜明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主体,打造一批工程标准化、产区规模化、产品品牌化、管理智能化、经营全链化的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提升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到2025年,持续推进示范主体创建,累计创建省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8个以上(规模300亩以上)。 4.熟化适宜模式。按照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通则,重点发展稻虾、稻鳖、稻鱼等产业,加快形成一整套操作流程图、技术明白纸,鼓励发展地方特色品种种养。开展稻渔综合种养统计监测、产量测定和综合效益调查,加强产业发展分析研究,推广更加符合本地的稻渔综合种养主导品种和主推模式。到2025年,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模式5种以上,其中稻渔轮作模式面积占比70%以上。 5.强化技术服务。以全市农技推广体系为主体,发挥科研院校和粮油、水产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优势,采取技术培训、科技下乡、入户指导等形式,推广实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培育稻渔综合种养人才。到2025年,全市引导新从事稻渔综合种养的种粮大户、养殖户、渔二代、农创客等人数达到50人,累计培训稻、渔农民500人次以上。 (三)扩面提质,发展现代稻渔产业 6.加快品种培育。加快水稻和水产新品种选育,研发与引进品质优、抗倒伏、抗病虫的稻渔种养优质专用稻品种,选育生长快、个体大、抗病强的水产良种。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聚集区种业体系建设,支持商业化育种和标准化扩繁生产,提升稻渔专用水稻和水产良种供应质量和能力。到2025年,累计培育水产良种场和繁育基地2个以上,稻渔良种选育和生产具备较强的区域影响力。 7.推进设施提升。整合土地全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高标准农田、生态沟渠等涉农项目,统筹推进田间工程,推动田块整理符合现代稻渔综合种养要求。强化农机农艺与渔技的有机衔接融合,推进种收、投饲、消毒等稻渔高效实用机械“机器换人”,加快全程机械化。发展智慧种养,推动“浙农渔”等现代信息技术在稻渔综合种养中的应用,实现产品全程可追溯。到2025年,全市稻渔综合种养设施化、机械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高。 8.推进科技创新。加强稻渔综合种养产业生态循环、品种引进、技术创新、地力提升、环境调控、质量评估等研究和创新示范,推出一批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和新产品。鼓励与相关科研院所、教学单位、推广机构和经营主体等开展协作,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到2025年,建立健全崇福镇稻渔模式“产学研推”示范基地1个。 9.推进生态养殖。以品种适宜、资源节约、技术先进、配套成熟的种养模式为重点,加强田间工程、品种选择、水稻栽培、水肥管理、养殖管理、病虫害防治、尾水利用等技术集成示范。稻渔综合种养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单位面积化肥、农药使用量减少30%和50%以上。 10.打造特色品牌。培育一批品质优良、特色鲜明、知名度高的稻渔区域公用品牌和乡土渔米产品品牌,积极开展品牌营销推介,加强产销对接和优质渔米评比推介活动,增加生态产品市场供给,提升稻渔产品价值。到2025年,力争培育稻渔综合种养的区域知名稻米、水产品品牌2个以上。 (四)三产融合,打造稻渔全产业链 11.发展加工营销。推动加工、仓储、物流等链条环节向稻渔综合种养产区布局,实现产购储加销衔接配套,鼓励探索开展小龙虾等稻渔产品活储、加工、物流基地建设。开展稻渔产品原料处理、分级包装、冷藏保鲜、仓储物流设施装备建设,推进即食品、预制品、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和虾蟹壳等副产物综合利用。 12.拓展农旅融合。挖掘拓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多功能性,促进特色美食、民俗文化、农事体验、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等业态融合,实现产业多元价值。结合传统稻渔文化和民俗资源,举办相关节庆活动,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到2025年,发展品牌节庆活动1个、渔旅融合发展基地1个。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要将发展稻渔综合种养产业作为稳粮兴渔、提质增效、富民增收的有力举措,确保耕地的粮食生产功能。进一步完善组织架构,成立农业农村局局长任组长的桐乡市稻渔综合种养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市稻渔综合种养工作。各镇(街道)要出台政策办法,精心组织实施,加强指导服务和监督管理,创造更优发展环境。 2.加大扶持力度。加大对稻渔综合种养的支持力度,统筹利用农业生产发展、农田建设、渔业发展、种业工程等资金支持稻渔综合种养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连片开发、良种配套和研发推广,并将发展稻渔产业纳入农业用水、用电、用地等优惠政策支持范围,努力保障相关生产、加工、交易和物流等设施用地,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稻渔产业,创新地方稻渔综合种养保险产品,提高新型种养的风险保障水平。鼓励稻渔综合种养连片发展,对稻渔综合种养开展建设类、奖补类和创建类项目建设,给予优先扶持。 3.做好宣传引导。坚持点面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宣传推介稻渔综合种养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新进展、新成效,推介发展典型,带动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各镇、村要围绕支持稻渔产业发展,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宣教,防止偷盗、破坏等事件发生。 4.强化生产监管。强化属地监管,严格控制沟坑占比,鼓励少沟或无沟化,沟坑比例按照要求执行,对超标田块须坚决整改。发展稻渔产业,大力推广轮作模式,适度配套共生区块,严禁粮田开挖鱼塘。加强稻田生态环境监测,强化投入品管理,加大产地稻米、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力度。 5.强化督查考核。加强空间布局和统筹安排,做好与小麦、油菜、绿肥等播种面积的衔接,确保齐抓并管、绿色过冬。加大监督检查和推进力度,将稻渔综合种养列入对各镇(街道)的年度考核内容。对组织领导不力、工作严重滞后的,进行通报批评、约谈问责。
附件:1.各镇(街道)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目标任务(2023—2025年) 2.桐乡市稻渔综合种养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各镇(街道)稻渔综合种养发展目标任务(2023-2025年) 单位:亩
附件2
桐乡市稻渔综合种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盛楚江(党委书记、局长) 副 组 长:陈 轶(农科所副所长) 组 员:孙伟杰(农科所水产部) 徐建强(农科所粮油部) 沈晓晖(农科所农机化部) 吴 勇(农科所土肥部) 刘炳浩(乡村产业科) 曹 杰(发展规划科) 金新梅(科技教育科) 周雪娥(农田建设管理科) 陆建兴(农业执法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