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桑叶到桑业 凤鸣街道的经“桑”致富路
|
||||||||
|
||||||||
| ||||||||
桑者之间,十亩闲闲;陌上嫩芽,东方神叶。桑树,在凤鸣人眼里是村庄的根。 凤鸣街道桑苗繁育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150多年前,代代相传积累的丰富经验,逐渐形成了悠久的农耕文化,再加上辖区内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凤鸣一直是农桑兴旺之地,素有“丝绸之府”之美称。 “千万工程”实施 20 周年,农业产业发展是不得不提的板块。在时代发展的浪潮中,凤鸣的桑苗产业从兴盛走向衰落,又再度复兴突破,转型升级之路艰难但坚定。 兴盛,中国桑苗之乡 拉长时间的轴距,回忆20年前的凤鸣,彼时是如何盛况? 2002年凤鸣街道被浙江省农业厅命名为“浙江省桑苗新品种繁育基地”;2006年7月,凤鸣街道成立了桑苗专业合作社,建立了桑苗专业交易市场,并注册了“同福”牌商标。桑苗产业不断做大,销售到全国20个省的29个县市,并出口到越南等国,桑苗生产已成为凤鸣街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2008年6月,凤鸣街道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织委员会授予“中国桑苗之乡”称号。 凤鸣街道也以建设“中国桑苗之乡”为契机,不断引进与更新桑苗品种,提高“同福”牌桑苗知名度,形成了良好的商品生产基础、规范的专业合作社和专业市场及成熟的销售网络。 据《凤鸣街道志》记载,2012年,凤鸣街道种植小桑苗520公顷,1.95亿株,蚕茧和桑苗总收入达到1.47亿元,占农业总收入的39.3%;桑苗收入7410万元,占农业总收入的19.8%。 但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土地要素资源日益稀缺,桑园面积持续减少,再加上生产效益的降低和劳动力年龄结构的老化,桑苗产业日渐走向没落。 几十年来,凤鸣街道的桑农们既尝到过丰收的喜悦,也承受了广种薄收的无奈。但对他们而言,与“桑”为伴,已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历代勤劳的凤鸣人,始终保持着对桑苗的执着和坚守。 如何转型升级,让桑农们重拾信心,再次走向致富的道路,成了最大的难题。 破局,“伤”机变商机 随着“千万工程”的推进,凤鸣街道深知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一路探索破局之路,转机出现在2019年。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赴凤鸣街道调研农业产业发展,并针对蚕桑产业的转型给予了专业性指导。 并在2021年,正式开启了与农科院的合作之路,街道通过搭建平台,引入农业主体,建设小桑苗品种园、果桑基地等,筹建桑葚、桑叶茶、桑芽茶等为特色的蚕桑系列农产品加工中心,进一步提升产业发展空间。 “第一年做桑叶茶的时候,年产量只有50吨不到,短短两年时间,去年产量就达到了200吨,销售额将近500万。”桑叶茶加工基地的负责人李宪强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他和合伙人新投资的加工基地也将在今年四季度投产,届时更高程度的自动化设备会将产业链再度延伸,桑抹茶、桑花茶等新产品正在拓展新的市场,势必带来更高的产量和更大的收益。 丰富的桑树基因库,现代专业的桑茶生产链,科技人才的全心投入,带领凤鸣开辟出了一条独特的桑茶之路。 获得收益的远不止李宪强的加工基地,还有许许多多的桑农们。有村民在基地里做起了专职工人,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此外,大量桑叶、桑芽、桑花、桑果的收购,让那些上了年纪无法外出务工的桑农们在家门口就能赚钱。尤其春季,卖桑叶的桑农们会排起长长的队伍。村民们只要想就业,一年到头不愁没有工作。一杯桑茶真正煮开了绿色致富路。 未来,农文旅融合 近年来,随着文旅行业的快速发展,文创产品的光速“出圈”,凤鸣的蚕桑产业捕捉到了新的机遇。街道顺应时代潮流,有效将蚕桑产业与文旅研学产业进行特色融合,蚕桑产业步入了新的车道。 2022年以来,凤鸣街道以建设长山河省级现代农业园区蚕桑全产业链示范区为契机,与桐乡市教育局深度合作,致力打造蚕桑农耕研学基地。该基地曾是省级原蚕种制种场之一,有着嘉兴地区最优质的桑树品种资源圃。建成研学基地后,在试运行阶段,就吸引了近5000名学生前来感受蚕桑农耕文化的研学魅力。 凭借扎实的蚕桑产业基础和深厚的蚕桑文化底蕴,今年2月,基地正式完成揭牌后,仅半年时间,就吸引了1.3万名学生前来研学,带来了实打实的效益,曾经的繁荣景象正在悄然重现。 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靠的是产业振兴。从建设桑茶加工基地,到建设蚕桑研学基地,凤鸣街道搭建了一条富农的现代化产业链,一片小桑叶就这样“活”了起来,农户们的口袋也慢慢“鼓”了起来。 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孕育着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以及村民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憧憬。面向新征程,“千万工程”仍在不断深化。凤鸣街道正在以“千万工程”为牵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进一步探索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新路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