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公开目录 > 市教育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113304830025585188/2024-123187 发布机构: 市教育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2024-01-25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文件编号:
桐乡市教育局2023年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24-01-25  17:29 来源:市教育局 浏览次数: 打印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教育部门的关心指导下,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战略目标,掌握战略主动,围绕年初提出的“一二三四”总体思路,发扬优势、做大亮点,改革创新、补长短板,全面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学在桐乡”金名片焕发出新的光彩。教育局连续荣获市级机关部门季度“流动红旗奖”,获评2023年度嘉兴市教育业绩考核优秀单位、桐乡市2023年度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先进集体、平安桐乡建设先进集体、党建引领先进集体、党风廉政建设先进集体等多项集体荣誉。

(一)坚持质量立教不动摇,育人成效不断提升

牢牢把握教育质量这一主线,坚持“五育并举”、科学评价,聚焦课堂变革和培养模式创新,持续做好“双减”增效文章;抓牢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优生培养等关键变量,推动学生成长指导工作进入阵地化、规范化、专业化的新发展时期,全市学生学业水平、艺体竞赛、科技创新等成绩稳居嘉兴前列。体艺教育硕果累累。以学校体艺特色项目为纽带,串联课堂“内学”,激发兴趣“真练”,专项技能“竞赛”,持续提升学生素养能力。少体校输送的优秀运动员史莹莹成为杭州亚运会三冠王,茅小学生表演的舞蹈亮相杭州亚运开幕式,二中学生表演的越剧节目作为嘉兴唯一代表在省中小学艺术节上进行现场展演。科学教育成效凸显。建立科学教育体系,把科创镌刻在校园基因里,振东中学“科创兄妹”连续两年拿下全国一等奖;在全国青少年通信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5组、二等奖2组、三等奖2组。《中国教育报》以《乐章,在这里奏响》为题,专篇报道我市将科学教育贯穿于中小学育人全链条、全方位、全过程的经验做法。劳动教育创新破局。加强劳动教育和校外教育,首次设立“劳动周”,启用凤鸣蚕桑与农耕文化研学基地,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学校获评“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喜获丰收。推动拔尖创新人才早发现早培养,桐高入选嘉兴唯一一个北大“博雅人才共育基地”,2名学生分别获得全国生物和物理竞赛浙江赛区一等奖,其中物理一等奖为嘉兴大市唯一;一中1名学生以全省裸分最高分被清华大学招飞录取。

(二)坚持改革攻坚不松劲,发展动能不断增强

紧扣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重大改革上明方向、强推进、求突破,扎实推进全市招生制度改革和教育数字化改革,进一步增强桐乡教育发展的后劲。一是启动实施招生制度改革。坚持提前谋划、平稳推进,对市区义务教育招生方案和学区调整方案前后召开10多次论证会、听证会、意见征求会,全方位细致做好风险评估,建立学位预警机制,实行“房户一致优先、分批按序录取”的办法,纾缓市区学校“大班额”“大校额”等问题。通过多种措施增加学位需求和供给,全力化解最高“入学潮”问题。依法依规妥善做好新居民子女入学安置工作,进一步提高新居民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二是扎实推进数字教育赋能。积极拓展数字教育转型、应用与创新“新赛道”,构建起“网校、艺术网校、学生综合评价系统、入学一件事”四大平台,被列为省教育领域数字化改革实验区。加快推进学生综合评价智评赋能,通过智学校园、智导家庭、智融社会“三智”融合的构建,评价平台实现小学全覆盖。《桐乡以数字技术推动教育评价改革》获《浙江教育报》报道推广。互联网学校以课程为核心,累计上线“名师在线”课程1800余课时,初中理科基础课程与高阶课程、新概念英语等专项课程资源深受学生喜爱。艺术互联网学校省级试点深入推进,线上艺术课程覆盖市域内所有农村小规模学校,同时通过山海协作与浙江开化、四川松潘等地区共57个班级常态化开展线上教学,共计开展线上“双师一班”艺术课程1500多节,1.52万名农村学生受益。牵头组建的艺术互联网学校共同体入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实践共同体项目,从“一地创新”到“全省复用”,连续多次在全国、省级会议上作经验介绍,形成的建设标准、操作流程、教学模式、制度机制等在全省推广,并辐射全国。

(三)坚持优化机制不断档,治理体系不断完善

以共富教育场景为抓手,从“考核评价、集团办学、合作办学 ”三个维度完善工作机制,持续增强发展活力。一是考核评价机制正向发力。围绕教育质量、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三大重点领域,修订完善学校发展性评价实施方案,进一步健全科学规范、导向明确、操作性强的全口径评估体系,推动学校走向比质量、比队伍、比管理的发展体系;将夯实学校发展规划作为发展性评价的起始点,制订新一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促进学校现代管理制度建设。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加强对省现代化学校创建的指导,新增省现代化学校7所,嘉兴市新优质学校3所,全市省现代化学校比例达到17%。启动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和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创建工作,以问题为导向,抓创建以促优;组成6个督查组对107所幼儿园(园区)的主要创建指标进行实地核查,按照“一园一策”的要求,梳理任务清单,拟定整改方案,狠抓整改落实。二是集团办学机制纵深推进。面对优质资源需求倍增、城乡初中强校提质、新建学校高位发展等新任务,组建六中、求是、现代三大初中教育集团,覆盖城乡全部24所初中学校,通过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师资队伍共建和拔尖人才共育三大工程,开展学段衔接和学段协同育人的前沿实践,实现优质初中资源扩面升级。开展集团办学专题调研,优化集团办学考核评价机制,推进共富教育理念下集团办学的综合治理和升级。进一步做好市域内教育共同体建设,新增共建型教共体学校5对10所,区域内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共体(含集团办学)占比达到100%。三是合作办学机制创新创优。深化与普陀教育、上外尚阳的交流与合作,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丰子恺学校与上海方完成第二轮合作签约,尚阳学校、丰子恺学校成为长三角合作办学的优质范例。加快职业教育合作办学机制的研究,开展职教集团建设的前期谋划,研究制定并提交市委市政府讨论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推动技师学院与同济大学、华为公司等高校、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四)坚持提档升级不停步,工作基础不断夯实

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协同性和主动性,大力实施党建引领、资源供给、队伍建设、校园安全四大提升行动,不断夯实教育发展之基。一是党建引领固本铸魂。成立市委教育工委,强化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教育实践两手抓、两促进,高质量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扎实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选好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健全学校议事决策制度,理顺协调运行机制。探索基层党建新路径,制定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抓基层组织建设责任“两张清单”。开展对党建共建体的业务指导、巡听旁听,推进党建示范点培育创建。强化思想政治建设,构建“1+X”大宣讲体系,组建“桐享师说”理论宣讲团,“深化‘杏坛先锋 ’品牌建设、赋能红色引擎”获桐乡市2023年度机关党建优秀创新成果。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专项整治行动,深入推进清廉学校建设,100%完成嘉兴市高品质清廉学校三年创建目标,获评“省清廉建设成绩突出单位”“省清廉学校示范校”“省廉洁教育示范基地”“省廉洁教育优秀案例”各1个。二是资源供给显著跃升。进一步完善市域学校布局规划,动态调整教育资源配置,无缝衔接“建校”和“办学”两个环节,确保建一所优一所。伯鸿学校、子恺学校初中部、茅小现代校区、茅幼庆丰园区等8所学校(幼儿园)建成投用,新增学位4590个,新增教育用房面积14.9万平方米,其中丰子恺学校初中部成为唯一入选嘉兴市十大民生实事精品点位的教育项目。创新扁平化建设项目推进机制,推进君匋实验学校新建、振西小学续建、崇福镇中心幼儿园上市分园迁建等8个项目建设,其中君匋实验学校成为全市首个“四证”同发的政府投资项目。三是师德师能齐抓共进。坚持“抓师德、强师风”,通过全员宣教、专项治理、典型选树等活动,厚植教师爱与责任“大情怀”。完善教师入职查询机制,落实师德违规查处“零容忍”。分层次、分场次开展广泛覆盖各类型教育人才的招聘,全年招引教师287人,其中硕士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和双一流学校本科毕业生85人。夯实教师专业发展体系,深化名师与青年教师工作室、学科中心组等团队建设,积极开展教师教学能力大比武,持续推进班主任专业化成长,激发教师成长活力。优化完善年轻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健全年轻干部“全链条”培养机制。获评全国五一劳动奖章1人,新培育浙派名师名校长和省正高级教师12人、嘉兴市级以上名优教师 143人,入选率均居省、嘉兴市前列。四是教育治理稳进有为。修订平安校园创建实施方案,建立“问题、责任、整改”三张清单动态闭环管理机制,组织机关、学校安管人员对全市182个校区开展四轮安全隐患网格化大排查大整治;召开全市校园安全规范化管理现场会和校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处置能力培训会,提升校园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处置能力。开展民办幼儿园专项整治,加快推进看护点转型升级,年内关停低端民办幼儿园(看护点)共7所,新增省一、二级幼儿园14所,全市优质园幼儿覆盖率达85.07%。深化“双减”集成改革,深入实施校外培训清朗行动,将隐形变异学科培训治理纳入网格化管理机制。深化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行动,提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水平,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跨部门协同”实践被认定为全省先进典型,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中心被评为省首批县级心理辅导中心,相关行动经验亮相浙江省首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数字化改革高峰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