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相隔5000公里的约定
|
||||||||
|
||||||||
| ||||||||
课堂上的沈一飞。 沈一飞。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是每一名援教老师的心声。两个月前,新一轮的援教工作开始,桐乡派出了屠月飞、孔建强、陈超群、沈一飞、顾亚娟、程祥萌、陈佳7名优秀教师奔赴新疆,支援幼教、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 近日,记者采访了其中两名老师,一起来聆听他们的援疆故事。 真情援教 亦师亦友 沈一飞是桐乡市第六中学的一名语文教师,今年8月底,他带着对教育的热爱和对边疆的向往,飞越万里关山,来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的沙雅县第五中学,真情支援边疆教育。 初到边疆,语言、生活习惯的差异成为了沈一飞首先要克服的难题。但沈一飞有信念去“迎战”,他努力学习当地语言,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顺利融入到沙雅五中这个大家庭里。沈一飞坦言,他与715班的孩子们像家人朋友一样相处,有着说不完的温情故事,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聊天,关心孩子们的衣食住行。 面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生,传统的教学方法可能难以奏效。如何应对教学方式的转换?作为从事教学工作19年的资深老教师,沈一飞很快就摸索出了更合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一堂好课、一篇论文、一个课题”的教科研模式。 这段时间,除了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沈一飞还通过听课调研、常规检查、早读巡视等方式,针对学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针对性调整与部署。同时,他还积极开展“青蓝对接”,与当地两名帮带教师进行结对,落实好“传帮带”,充分调动他们的教学教研能力。 当好带头人 做好传帮带 在四公里外的沙雅县第二中学里,有一名深受学生们喜爱的桐乡老师,她就是来自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的屠月飞。作为我市语文骨干教师,15年来,一直默默耕耘在教学一线。两个月前,屠月飞告别家人,作为桐乡支教团领队,义无反顾地踏上了援疆之路。 8月28日,沙雅县第二中学的10名援疆教师在屠月飞的带领下,开启了“援疆第一课”,教师们紧扣“大美中国”主题,结合自己的任教学科,带来了10节充满特色的教学活动课。屠月飞以苏轼的《游天山天池》导入课堂,壮阔的高山、清澈的流水……熟悉的家乡美景很快激起了孩子们的兴趣。“这是老师的家乡——桐乡乌镇。”幻灯片不断播放着秀丽的江南水乡美景,配以当代诗人徐平《乌镇逢雨》 中的诗句,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屠月飞介绍,江南水乡和新疆有着完全不同的美景,可以让学生体会中国的幅员辽阔、风景各异。 教师节期间,屠月飞发起了“手写三行诗,纸笔寄师恩”的主题活动,由桐乡市凤鸣高级中学和沙雅县第二中学共同开展。虽然相隔数千里,但教师们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嘉”“沙”两校学生的优秀作品制作成电子版与图片版,传递给对方,进行交流学习。“三行诗作品传递到了远方,真情也传达到远方,真正展现了‘异地异人不异心,隔山隔水不隔情’。”屠月飞说。 “我们来到新疆,是要让教育事业开花结果的。”援疆期间,屠月飞除了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外,还积极协助学校推进课改,她主动融入课堂听课,与学生交心相谈、与当地教师深入交流,积极开展“传帮带”工作。 屠月飞(左五)。 课堂上的屠月飞。 一个在杭嘉湖平原腹地,一个在祖国西陲,相隔5000多公里,因为爱心支教,大家心手相连。援疆教师的到来,为沙雅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2011年开始,桐乡已经先后派出了张曦东、陆卫强、袁宏阳等46名人民教师前往四川、西藏、新疆,开展边疆对口教育支援工作,把桐乡先进的教学理念,优秀的教学方式传授给当地的教师,留下了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继续践行着与西部的约定。 下一步,桐乡将进一步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开展更加丰富的课堂教学研讨,把送教、资源共享、线上线下协作等方式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有力途径,促进两地教育联动、协同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