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乡镇公开目录 > 开发区(高桥街道)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4005095/2024-124150 发布机构: 开发区(高桥街道)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2024-02-26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文件编号:
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4-02-26  10:39 来源:开发区(高桥街道) 浏览次数: 打印

一、2023年工作总结

202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开发区(高桥街道)聚焦三个“一号工程”,全面绘就“六图六表”,推动实现“五个提升”,开拓创新、担当作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勇毅前行,推动各项工作提质增效、跨越赶超。全年完成规上工业总产值773.76亿元,同比下降4.2%,完成目标任务的81.9%;固定资产投资116.48亿元,同比增长4.4%,完成目标任务的98.1%;建安投资42.73亿元,同比增长2.8%,完成目标任务的92.9%,其中:工业建安和服务业建安分别25.41亿元、17.16亿元,分别同比增长8.8%、下降5.6%,分别完成目标任务的93.7%、90.9%;实到外资2.39亿美元,同比增长17.5%,完成目标任务的103.9%;高新技术产业投资55.97亿元,同比增长12.8%,完成目标任务的94.9%;数字经济制造业投资22.14亿元,同比增长29.4%,完成目标任务的88.6%;出口总额225.33亿元,同比增长1.76%;规上研发经费支出40.69亿元,同比增长2.75%,完成目标任务的100.2%。

2023年,桐乡经济开发区位列“2023中国省级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百强”第18位,荣获浙江省首批“红色根脉”强基示范乡镇(街道)、浙江省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优秀示范单位等称号。

(一)稳字当头、转型引领,经济发展步履更加稳健。围绕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深入开展招大引强,全年完成签约项目57个,总投资302.74亿元;新签约总投资1亿美元及10亿元以上项目8个。开工45个市级重点项目,完成重点项目投资额71.93亿元,完成率119.19%。全年工业园区有机更新累计完成签约19家企业,共计427.08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01.69%;实际腾空企业21家,共计554.38亩,完成全年任务的132%;腾退低效用地788.5亩,完成全年任务105.1%;高耗低效整治完成53家,完成106.5%。坚持企业、产业和弦共振,企业培育省级专精特新完成34家;23年第一批壮腰企业入选14家,全年进入上市后备库16家。

(二)创新赋能、优势聚集,科技蝶变活力更加澎湃。全年入选省级以上人才项目5个;申报各类国家级、省级、市级人才项目数量均占全市半数以上;新增青年博士28人。新增国家级高新企业34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61家;分别认定桐乡级、嘉兴级研发中心28、19家,均列全市位列第一。新增规上数字经济企业6家,新增购置工业机器人137台,数字化改造诊断完成250家。数创中心、视觉物联创新中心、科创中心三大平台全年总产值34.62亿元,同比下降9.54%,总税收5130.69万元,同比下降2.31%。数字经济双创中心C区块已建设完成;视觉物联创新中心二期主体施工完成;湾谷医疗健康创业中心顺利运营中。

(三)提升品位、塑造形象,区域产城融合更加充分。全年完成集体土地拔钉清障156户,任务内指定地块清零8块,确保时代锂电、振石华岳等大项目首期顺利落地;完成“天窗地”拔钉清障2块。持续开展“三改一拆”专项整治行动,全年完成省库年度任务6.46万平方米。全年启动实施城市品质提升项目43个,已完工项目30个,当年度投资约11.72亿元。大力开展道路、桥梁品质提升工程和“白改黑”工程;完成5个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工作,完成3个停车场改扩建工作。冲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扎实开展“周六文明创建日”活动,依托“e桐创”系统和联勤工作机制,督查整改问题1.5万余个;完成18个文明示范项目建设、“扫楼”“扫街”“开转封”等工作。

(四)以民为本、共建共享,群众幸福指数更加提升。围绕高桥农业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全年推动土地集中连片流转636.1亩,顺利引进农业项目5个。全力推动教育提升工程,改造提升3个中小学和2个幼儿园的校园环境,启新学校史桥校区改扩建工程开始招标。大力建设文体设施,高桥街道伯鸿城市书房投入使用,完成4个省级体育民生实事工程。获评桐乡好人5名,嘉兴好人、道德模范各1人。持续深化“三治融合”创新工作,拓展“三治积分”实践,实施“三治精品项目”工程。规范运作区街数字治理联动中心,建强“民声一键办”现场处置队伍,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严格落实各方主体安全生产责任,开展平安专项整治行动,扎实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平安建设不断深入,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社会面“大平安”格局。

(五)固本强基、凝心聚力,党建旗帜引领更加鲜明。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统筹推进主题教育、“四敢争先”等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学习、调研和宣讲活动。健全“干中学、学中干”能力提升机制,办好“经开学堂”;建立年轻干部培育库,共组织开展13场“经开新生代”成长营活动。开展两新组织“双覆盖”攻坚行动,全年新建两新党组织11家。持续优化党建引领“强企·兴村”共富十法,已建成“共富工坊”14个,其中骑力大米共富工坊、“中科康成”共富大棚成功入选首批嘉兴市级示范工坊;越丰村、骑力村获评“红色根脉”强基示范村。压紧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全面从严执纪监督问责,紧盯关键领域、关键环节,强化对“关键少数”的警示教育,发挥内部审计监督作用,清廉开发区(高桥街道)建设不断深入。

二、2024年工作思路

2024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攻坚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尤为重要。2024年的工作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期间重要讲话和系列指示精神,全面落实上级党委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引领,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勇立数字经济潮头,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先进制造集聚区、创新驱动示范区、产城融合新城区,为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典范城市排头兵贡献主平台力量。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一)驰而不息狠抓党建,率当新时代全能铁军

深学细悟筑牢思想根基。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进理论武装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切实把学习成效体现到提高能力、推动工作、解决实际问题上来。牢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弘扬思想主旋律、打好舆论主动仗。固本强基夯实基层堡垒。以“六大领域”党建工作指引为抓手,进一步夯实基层党建基础。抓好重点示范任务推进,进一步放大越丰村“三治融合”发源地品牌效应;围绕现代社区创评指标,以数字经济双创中心为核心,打造标杆型工业社区,推动各基层组织以点带面形成金字品牌。正风反腐净化政治生态。严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四责协同”机制,坚持以严的基调正风肃纪,聚焦监督执纪问责,深化“六个一”工作机制,持续加强巡察整改和成果运用。加强对内部审计年度审计计划、问题整改和队伍建设等重要事项的管理,提升内审质效。用好“廉心卡”制度,进一步营造清亲政商环境,描绘区街全域清廉亲清圈。严管厚爱建强干部队伍。树立重品行、重担当、重实绩的用人导向,持续抓好“经开新生代”年轻干部成长工作,促进年轻干部成长成才。接续推进党管人才机制创新,努力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二)持续深化“六图六表”,全面实施“三大行动”

1.实施基础建设提升行动,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1)强化空间保障。持续做好“万亩千亿”(一期)收尾工作,加快拆迁区域和安置区域的工程进度;及早谋划农户安置点,组织好“万亩千亿”(二期)分批启动工作,围绕市级重点项目供地需求及时启动。扎实推进“三改一拆”,切实巩固“无违建街道”成果。攻坚土地全域整治,加快“拔钉清障”,为重大项目、民生工程建设进一步腾出建设空间。(2)完善功能设施。以城市品质提升为抓手,不断推进道路品质提升工程以及桥梁改造工程,完成产业路、迎合路等13条道路设计批复,计划2024年开工;继续实施农村道路品质提升工程,完善城乡路网建设,优化出行条件。持续推进小节点改造、口袋公园、绿道、停车场建设,计划2024年度完成口袋公园5800平方米、绿道2200米、公共停车场1个。大力推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和安置小区建设,打造更加宜居、更加舒适的人居环境。(3)推进载体建设。不断完善以数字经济双创中心为龙头,桐乡科创中心、视觉物联创新中心、湾谷医疗健康创业中心等平台为延伸的科创平台体系。加紧完善合众汽车扩产项目、智创产业园设计方案,力争2024年开工建设。2024年度力争完成数创中心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申报工作;数字双创中心C区块、视觉物联创新中心二期投入使用,助推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加快人才公寓建设,计划2024年度新建东风人才公寓共3.2万余平方米。持续放大“十大新型研发机构”平台优势,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创新。

2.实施有机更新攻坚行动,注入高质量发展新活力。(1)以城市有机更新塑形。继续推动新一轮国土空间规划完善落实,科学编制城市更新规划,积极争取空间要素,努力挖掘存量,提升城市品质。计划2024年度完成企业回收11家、居民户10户,腾退土地105亩,复兴区块重点抓好港乐饼业、恩鸿电子、凤鸣科技馆等企业的腾退,百桃区块重点抓好圣欧名品的腾退,全力加速城市有机更新。(2)以工业有机更新挖潜。纵深推进资源、要素、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加快处置低效用地,优化产能布局。计划2024年度完成总量512亩,涉及企业14家,其中人民路两侧有机更新区块内计划回收274亩,重点推进威克赛、华冠等7家企业;推动人民路东侧、祥云路北侧区块工业上楼,承接区内传统时尚企业,打造精品片区;高桥区块计划回收195.9亩,涉及高桥皮革、牧羊人2家企业;区块外计划连片回收42.72亩,涉及开元皮革、凤鸣化纤等5家企业。继续开展高耗能行业用能整治提升,计划2024年度腾出用能6161.3吨标煤,腾出COD指标67.319吨,腾出VOCs指标3.038吨。(3)以高铁新城建设扩容。推进高铁产业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加快产业用房、市政基础设施和安置小区配套等建设,预计2024年度完成投资4亿元。完善高铁产业新城征地拆迁工作方案编制,重点完成高铁站房区域征地拆迁方案的编制及实施,加速推进“两高”夹心地带征迁安置地块工作。围绕工业视觉、智能物联、传感器等数字经济主导产业方向,以视觉物联创新中心为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工作,计划2024年度累计签约项目不少于10个,总投资不少于15亿元。

3.实施项目招推奋进行动,培育高质量发展新优势。(1)招优引强促转型。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接沪融杭连苏等建设契机,加快要素供给,加速动能转换,持续做优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前沿材料三大主导产业,有力激活区域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依托乌镇大道数字创新协同发展走廊,打造布局优化、载体丰富、业态高端、特色鲜明高能级平台,加快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布局产业链、延展招商链,确保2024年度引进产业项目不少于30个,总投资300亿元以上,主导产业占比95%以上。加快推动临港飞地建设,预计2023年年底签订框架协议,2024年开始定期选派招商人员开展驻点招商,积极承接先进制造业等产业转移项目。(2)全力以赴抓项目。重点做好2024年度市级重大项目的推进服务工作,继续完善项目绿、蓝、黄、红四色管理和分类推进制度,通过四色管理办法,确保按计划全面完成各项指标,开工率达到100%。聚焦桐昆恒盛、华友时代锂电、合众汽车扩产、金盘科技等重点项目、拿地项目建设,做好全程跟踪服务,力争做到项目“拿地即开工”和“竣工即投产”。(3)招才引智聚动能。狠抓创业人才项目落地,充分利用好企业、社会机构等引才主体,通过红船杯大赛、海外孵化移植、乌镇杯大赛、直通乌镇等渠道,持续开发高端人才及项目资源,确保省级以上人才项目申报和入选数量上持续保持全市首位。加大海归人才创业项目的招引培育,计划举办不少于4场“乌镇路演”开发区专场活动,力争在高端人才创业项目培育上有所突破,形成梯队式储备,确保每年的申报量和入选数仍位于市级首位。

(三)持续发力保障民生,久久为功提升治理

1.抓好民生“基本盘”,写好为民服务必答题。(1)把民生实事做实。聚焦“急难愁盼”,高标准谋划、推动2024年度民生实事项目建设,整合优势资源,补齐民生缺口。加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推进启新学校史桥校区改扩建工程;加大托育服务机构建设,打造企业托育亮点。加大村级“便民服务示范站”品牌打造力度,优化24小时自助服务点,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积极促进生活垃圾分类迭代升级3.0版,力争完成星级村命名全覆盖。(2)把社会保障做优。做深“智慧医疗”工程,积极推动“三救三献”工作,努力实现人人共享“急有所救”。落实就业创业帮扶政策,帮助解决劳资纠纷,巩固“无欠薪”治理成果和“高质量就业村(社)”创建成果。用心用情做好辖区老弱病残等群体民政救助工作,定期开展针对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关爱帮扶活动,营造关心关爱的良好社会氛围。持续开展拥军优属工作,开创双拥新格局。(3)把文化品牌做强。做优红色主题宣讲,建设一批青年学习驿站,挖掘一批经开好故事,培养一批青年宣讲员,擦亮“筑梦经开”和企业理论宣讲联盟等宣讲品牌。启动开发区(高桥街道)非遗分馆建设,新建3-5个伯鸿乡村书屋和运动家,提升一批村文化礼堂。充分利用绣球花展、“我们的节日·中秋”“一村一韵”等系列品牌活动,以及非遗宣传展示和“元宵喜乐汇”等主题活动,带动文艺作品创作,丰富群众精神生活。

2.把准定稳“风向标”,绘就基层治理同心圆。(1)推进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全面加强从上至下应急组织网格建设,明确各级应急管理工作负责人的主体责任,建立更加有效的责任体系。聚焦重点领域安全治理,加强危险化学品、建筑工地、自建房、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安全监管。开展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大检查,严格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形成完善、有效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强化“三合一”“三小”场所安全整治,开展“夜鹰”行动,全方位查处各类违法行为。(2)加强社会稳定综合治理。充分发挥三治融合发源地优势,整合基层治理资源,规范化运作三治联动中心,实现社会风险“联合处置”、多跨违法行为“联合执法”,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持续深入开展专项治理行动,联合职能科室,积极防范化解可预见风险,最大限度把风险隐患防范在源头、化解在基层。(3)推动社会矛盾源头化解。针对线性工程、征地拆迁等纠纷高发领域,严格落实首办责任制,切实提高初次举报办理质效。建立健全信访风险评估机制,加大疑难信访案件的化解力度。逐案落实包案责任领导、责任人和化解时限,化解一批区街面上历史遗留突出问题,减少信访存量。强化重点人事管控,全面梳理越级访、重复访、群体挑头人员,落实一人一策,坚决防止人员漏管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