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儿科“老顽童”的赤诚之心
发布时间: 2024-03-22  08:19 来源: 编辑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



谢炳发正在为患儿作检查。

谢炳发工作中常年用到的“三件套”

在屠甸镇卫生院,53岁的儿科主治医师谢炳发,是同事口中的“发哥”,也是孩子们心中的“奥发爷爷”“炳发阿伯”“谢爷爷”。

从1990年成为一名儿科医生以来,谢炳发已工作30余年。如今的他虽然已到“知命之年”,却依然像个“老顽童”,保留着一颗如孩童般的赤诚之心,以自己的乐观和真诚,尊重、关爱着每一名患儿。

“奥发爷爷”和“老朋友”

“奥发爷爷,我来找你看毛病了!”在屠甸镇卫生院二楼门诊室,一名四五岁的小患儿“老头老脑”地跟谢炳发打起了招呼。“哦,老朋友来了!”谢炳发看到进门的患儿后,也立马回应道,洪亮的声音夹杂着笑声响起,整个诊室瞬间热闹了。

“老朋友,今天是哪里不舒服了?”谢炳发胖胖的脸上戴着口罩,却依然掩不住满脸的笑意。

谢炳发总是像对待朋友一般对待每名患儿,也因此,他和不少“小毛头”成为了忘年交。每次谢炳发走在屠甸的街上,总能碰到几个“小兄弟”“老朋友”,远远地就和他打招呼了。

还有的小朋友会直呼他大名,谢炳发也不生气,笑呵呵地回应着,甚至还会跟他们开上几句玩笑。

去年入冬以来,呼吸道疾病高发,小患儿一波接着一波,儿科门诊、急诊、输液室都是小家伙们蔫蔫的身影,医护人员穿梭其中,忙得脚不沾地。谢炳发也不例外,门诊8小时,要接诊近百名患者。

做好儿科医生,奥发爷爷有两个秘诀。“做医生,要胆大,更要心细,来不得一丝马虎。”别看谢炳发平时总是一副笑呵呵的样子,在给患者诊疗时却异常严肃、认真,这是他对医生这份神圣职业的珍惜与尊重。

谢炳发的乐观,也是孩子治病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味“良药”。在儿科,除了患儿的病情,还要面对家长的焦虑,所以,儿科医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技术,还要有善于疏解的技能。

“‘发哥’技术好,服务也好。”屠甸镇卫生院护士陈菊芬如是说。


儿科医生,干着全科医生的活

       虽然是一名儿科医生,谢炳发接诊的患者却不局限于孩子,干的也是全科医生的活。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农村地区,患慢性支气管炎的老年患者比较常见,被称为“老慢支”。谢炳发所在的晏城乡,也有不少“老慢支”患者,每当病情发作,一口痰卡在喉头,整个人都在“生死线”上挣扎。

当时70多岁的朱金良(化名)就是这样一名“老慢支”患者,每年都会发作几次。每当他上气不接下气地来到诊室,谢炳发的一颗心也随着朱金良“呼哧、呼哧”的喘息声提到了嗓子眼。

“如果这口痰清不掉,时间一长就可能造成窒息,患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当时的乡镇医院还没有雾化设备,为此谢炳发自制了一个简易版的“雾化器”。

烧开一壶水,将滚水倒入杯子中,让朱金良的口鼻对着蔓延出来的热气呼吸,让暖湿的空气达到平喘、化痰的作用,谢炳发则在边上轻轻拍打患者的背部。

一番操作之后,朱金良喉部的痰终于松了,成功咳吐出来后,呼吸也顺畅了。紧接着,谢炳发又为患者开展消炎、吸氧等治疗,进一步控制病情。

还有一次,谢炳发正值夜班,一名村民吃过晚饭后突发呕吐,前来就诊。“当时家属和患者都说是吃坏了东西,但我注意到他脸色苍白,呼吸也比较急促,觉得问题没那么简单。”随后,谢炳发为患者量了血压,检查了心律。

“可能是心梗,赶紧送上级医院,需要手术。”谢炳发立刻联系了上级医院和患者家属,将患者第一时间进行转诊治疗。上级医院的检查,证实了谢炳发的判断,幸亏送治及时,经过手术,患者最终脱离了生命危险。

一心一意将患者放在第一位

       到屠甸镇卫生院工作之前,谢炳发还有20多年的“村医”经历。1990年,谢炳发从嘉兴卫生学校临床医学专业毕业,作为当时的一名“医学高材生”,被分配到了晏城乡医院(后改名为南日卫生院晏城分院),成了一名基层儿科医生。

谢炳发本身就是晏城人,回到家乡工作,他更是一心一意将患者放在第一位。有一次,村民李宝珍(化名)带着自己的小孙子来看病,小朋友2岁不到,发着高烧,还有反复便血等情况。经过检查,谢炳发发现孩子病情比较严重,不仅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检查,还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谢炳发为孩子进行降温处理后,建议李宝珍马上带孩子去上级医院检查治疗。但李宝珍没带钱,更没有合适的交通工具。情况紧急,谢炳发拿出了自己的1000元钱借她,还帮她叫来了一辆“三卡”,直接送他们去了车站。

经过检查,孩子被确诊为小肠憩室,幸亏及时送医,经过手术治疗后,健健康康地回家了。“奥发真的是个好人,是个好医生。”这份恩情,李宝珍一家一直铭记于心。

如今,谢炳发依然忙碌在基层一线,能为大朋友、小朋友解除病痛,就是他最开心、满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