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巾帼“桐”行 致敬“她力量”
|
||||||||
|
||||||||
| ||||||||
和风初畅,春与人宜。在这个暖意融融的春日,我们迎来了第114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我们身边,有这样一群出彩的女性,她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用“干一行爱一行”的执着,成就“钻一行精一行”的精彩。为此,我们通过与5位不同职业的女性对话,用文字记录下她们工作生活的点滴,展现巾帼风采。刘惠婷: 是“新农人”,更是“兴农人” 刘惠婷近照。 阳春三月,生机勃发,眼下正是春耕备耕时节,桐乡市濮院镇油车桥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刘惠婷正带领着合作社的工人们驾驶农机奔驰在田间地头。 “拖拉机、收割机、插秧机、烘干机、碾米机……我们合作社大大小小加起来有70多台机器,每一台我都能熟练操作!”刘惠婷说,与多数女性不同,她最爱的就是收割机、插秧机,同时她也是油车桥村唯一一位女农机手。 12年前,从大学毕业后,刘惠婷曾在宁波一所培训学校从事会计工作,在周围人看来,她的工作体面又高薪。可是,她却选择回到家乡创业,扛起了锄头,做起了农民,并在一片质疑声中,用实际行动证明“我能行”。 申报规范化合作社、建仓(机)库、引进育秧流水线、参加职业农民培训班……从刘惠婷回到村里后,她就一直没闲着。她坦言,刚开始学插秧机操作,在烂泥地里转弯打方向盘要用很大力气,双手磨出好几个老茧;高温天,顶着烈日下田,晒得同学老师都差点认不出来;农忙时节,每天早上4时起床,忙到半夜才能休息…… 凭着肯吃苦、爱钻研的劲头,10多年来,从不会到会,从1档到快速档,刘惠婷逐渐掌握了各种农机驾驶技巧,如今的她已是个“农机能手”。她还针对耕田、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烘干等一系列环节引进各类农机,自己动手改良机器,不但节省了人工成本,而且效率更高了。 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刘惠婷心系整个村的农业发展。2017年,她进入油车桥村两委班子,成立了濮院“田保姆”服务中心,帮助其他农业主体开展生产,提供代种、代管、代收等全程化服务,同时通过组织培训、致富带头人现身说法等方式带动村里姐妹踊跃加入到巾帼创业行列中,带领广大农村妇女致富增收。同时,在她的带领下,合作社进一步探索“粮田全程托管”、“全程机械化服务”等多种农机服务模式。 作为一名女性,刘惠婷深知农村舞台的广袤。她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能学有所成,以新农人、农创客的身份扎根农业,在农村打下一番新天地,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沈一骁: 刚柔并济,做有温度的女企业家 沈一骁(右一)向国外客商展示产品。 在桐乡发展过程中,民营企业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眼下,众多民营企业已将管理企业的交接棒传到了新一代手中。留着一头短发,行事利落的沈一骁就是浙江同辉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新任当家人。 近年来,在沈一骁的带领下,同辉纺织不断拓宽产业链,从一根丝、一块布拓展到全产业链,深化产品跨界布局与产品应用布局。与此同时,她还依托地域原料优势,打造了以羊毛、真丝为主的两条高端产品线,并开拓了汽车面料新产品,让企业在新赛道上做大做强。 沈一骁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毕业之后,她先后在企业销售、采购等部门历练,积累了宝贵经验。她说:“正是这些工作经历,让我对纺织行业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也为之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新的时代,企业想要发展,就离不开“变”。沈一骁提出要以创新营销为主,狠抓产品品质,实现多元化经营的指导思想。“对于营销部门,要求他们从细节入手,认真组织市场调研,做好新产品项目开发以及成熟产品营销工作,对于生产过程中的每道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公司各个条线都要全力配合营销部门。”沈一骁说,正是由于这一改变,同辉创下了11个亿的销售新高。 在沈一骁看来,新时代的女性应该是坚强如盔甲,柔软如清云,行在现在,不惧将来。 作为桐乡市“WOMEN”新生代联谊会会长,沈一骁深感责任重大,她通过联谊会,搭建起桥梁,开展交流会、联谊活动、各类讲座,更好地把女性凝聚起来,发挥出更大的力量。同时,她还在同辉内部设立“桐馨·同辉议事厅”,每月召集公司女性代表针对企业妇女群众关心的政策问题进行学习解答,探讨女员工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切实为公司妇女办实事、办好事。 尽管沈一骁工作很忙,但她每天晚上还是会坚持陪伴孩子,周末也会有固定的家庭日。在孩子的学习上,她更加注重孩子思维能力的培养,希望他们可以有独立、自信、善良、团结的人格品性。 沈一骁说,新的一年,她将继续经营好企业,发展好企业,同时,积极为桐乡经济发展贡献巾帼力量。 孙陆: 让3D打印骨骼实现“中国造” 孙陆正在做实验。 孙陆是传统意义上“别人家的孩子”,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她说,自己不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更喜欢不断挑战自己,做让自己人生更有价值的事情。而这件事就是——3D打印骨科植入体的研发生产。 在美留学期间,孙陆了解到,在以往手术中,替换患者受损骨骼用的是传统植入体,这种植入体不是根据个人的骨骼情况定制的,但因每个人的骨骼不同,在结构性能等方面都不能完全与人体匹配。正因如此,实现骨科植入体“结构与性能定制”成为了她努力的目标。 彼时,强生、美敦力等国外知名品牌在高端骨科植入体领域已具有垄断地位。但孙陆没有退缩,毕业后和丈夫一起回国创业,专耕医疗器械领域。 之所以来到桐乡,孙陆说,这里有美丽的风景,更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良好的营商环境等,这些都是她选择桐乡的理由。2020年,由孙陆夫妇创办的智塑健康科技(嘉兴)有限公司正式落户桐乡经济开发区。 打破国外品牌垄断,国产货实现进口替代并非易事。回想起创业初期,孙陆说,难题不仅仅来自于攻克技术难关,更多的是前期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以及资质审批流程中遇到的门槛。但在她与团队的努力下,这些难题最终迎刃而解。 工作中,孙陆与团队下定决心:无论是底层的算法设计,还是3D打印生产,再到自动化后处理,每一个环节都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不依赖国外技术和供应链。为此,她选择把家安在公司附近,缩短通勤时间,全情投入工作。 在大家的不懈努力下,目前团队自主研发的数字结构材料平台实现了材料性能定制,填补了国际上骨科植入体性能定制的核心技术空白,将新产品的开发速度提升到行业10倍以上;自主开发的3D打印颈椎、腰椎融合器均获得了美国 FDA 审批认证,是中国首款获得FDA认证的3D打印骨科植入体,产品打入美国、南美的高端医疗器械市场。 孙陆骄傲地说:“国际大厂想赶超我们,至少还需要2年时间。我们希望通过努力实现高端骨科医疗器械产品的进口替代、服务全球。” 创业虽有诸多不易,但孙陆始终相信,女性也可以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绽放自信、超越自我,让自己的人生更有价值。 李红: 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 李红操作机器。 李红是一名新桐乡人。十几年前,她为了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从四川来到桐乡,进入铭龙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工作。 作为一名熟练的技术工人,李红说,自己的工作其实难度并不大,只需将纱线分到分纱筘、穿钢丝、穿满指定梳栉……实际上,她这份看似简单又重复的工作,却是对耐心和耐力的考验。 初学时,因为操作不熟练,李红的双手常常被磨出水泡。她说,自己曾想过放弃,但每次产生这样的念头时,她又会想到自己是如何克服困难,跨越千里来到这里打拼的。“还好我年轻,很快就能恢复!”她说,为了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她除了睡觉吃饭,其他时间都待在车间里拼命练习。 日复一日的工作,意味着平凡、枯燥和单调,但把工作中的点点滴滴小事做好正是李红不平凡的一面。14年来,她通过自己的努力,在2022年桐乡市经编工技能大比武“穿纱”项目中荣获个人一等奖,在2023年省级经编工技能竞赛中获得个人二等奖,获得桐乡市技术操作能手称号…… 从初出茅庐到成长为一名业务能手,如今的李红成长为车间的巡检员。她感觉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她说:“我要把好每一关的工序,牢记查验产品的品质,其实就是一句话,细心细心再细心,不让一个问题重复出现。” 同时,作为一名老员工,面对公司新晋员工,她从不藏着掖着,总会手把手耐心地教,把自己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 从全职主妇到技术工人,李红欣喜这层身份的转变,她用奋斗把自己的小日子越过越好,也为家人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她说:“四川是我前半生的家,而桐乡是我现在和后半生的家,我还要一直在这里奋斗下去。” 李红是努力的,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无数新桐乡人奋斗的缩影。“好日子是干出来的!”李红说,幸福不会从天降,都是靠着一点一滴的辛勤劳动来实现的。 陈梅娟: 永不停步的教育修行者 陈梅娟近照。 陈梅娟出生在农村,初三毕业后,为了早日跳出“农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她没有读高中,而是选择了中等师范学校。 毕业后,陈梅娟被分配到了当时的桐乡虎啸乡中心小学。初为人师,经常有调皮捣蛋的学生在她提问后油腔滑调地应答,引发其他同学的哄笑。为了尽快驾驭课堂,她向学校申请将楼梯间改造成宿舍,这样一来,她有了更多的时间学习和备课,向老教师讨教管理经验。 慢慢地,课堂纪律好了起来。但陈梅娟并不满足,中专毕业做老师,底子太薄弱,从教后,不断学习、不断进步始终贯穿着她的整个教育生涯。 为了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陈梅娟通过自考相继取得大专与本科学历,并形成了自己的科学教育理念,那就是——“做儿童的科学”,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逐渐形成“儿童味”与“科学味”并重的教学特色。 陈梅娟说:“在农村,天空大地就是天然的科学学习课堂,作为教师,应该创造更多机会,让孩子接触自然、热爱自然。”2009年开始,她带领学校科学组老师共同创建了桐乡市首个校内实践基地——“锄园”,开辟“植物种植区”“动物饲养区”“气象观测站”等区域,开展种植、饲养和观测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孩子们感知自然的奥妙、科学的神奇,收获知识和技能。 在陈梅娟眼里,每个农村孩子也犹如“锄园”中含苞待放的花骨朵,只要遵循他们的成长规律,用耐心和细心呵护,他们就会迎来盛开的那一天。 多年来,除了在桐乡农村,陈梅娟还经常利用假期参与社区的“小候鸟计划”和“春泥计划”,带领新居民子女开展科普活动;加入杭州沃德青少年公益服务中心,多次去贵州山区开展“第九世界公益俱乐部”暑期支教夏令营活动;通过浙江省妇女儿童基金会的“山凤凰关爱基金”多次助力贵州乡村女孩继续学业……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师者初心。 33载光阴荏苒,陈梅娟依旧热爱着自己的工作,她先后获得嘉兴市农村教师突出贡献奖、教育部“全国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她说,她会竭尽全力在教育岗位上奉献光和热,改变更多农村孩子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