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桐乡90后回村当起鱼老板
发布时间: 2024-04-18  08:07 来源: 编辑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



新经济高速发展,新质生产力呼唤“新”劳动者,本报推出“‘新’劳动者”专栏,聚焦桐乡高素养劳动者队伍“长高变壮”,技能人才向“新”而行。

沈佳明在巡查鱼塘。

正值春天,大麻镇海北圩千亩水产园内,泛起粼粼波光。一大早,沈佳明在一排排鱼塘间巡查,衣服上渗出汗渍。

大麻镇坐拥桐乡第一大漾“白荡漾”,是出了名的“水产大镇”,白荡漾的水,滋养出一批以“海北圩”为代表的本地生态甲鱼品牌。父辈养鱼“看天吃饭”, 沈佳明却想来点“不一样的”。

90后沈佳明大学毕业返乡后,和父亲一起承包了108亩鱼塘,成了村里最年轻的鱼老板,专注鲈鱼鱼苗、中华鳖的繁育养殖。

2017年,沈佳明开始尝试“跑道养鱼”养殖模式,把传统池塘养鱼和流水养鱼技术有机结合,改传统池塘的“开放式散养”为动态循环流水的“生态式圈养”。

次年,建有10条跑道、占地100亩的跑道鱼养殖基地建了起来。养殖过程中,鱼被圈养在跑道内,跑道一头的“推水增氧”装置让塘水实现循环流动,带来氧气和食物;另外一头的吸污装置则时刻收集鱼粪残饵。

经过长期“冲浪”的鱼,体型变得修长,肉质更加鲜美,品质得到提升。有品质就有了销路。每年夏季新鱼还未上市,农场的“跑道鱼”就销售一空,年年都能卖出好价格。

沈佳明还依托大麻海北圩水产专业合作社,按照“跑道养鱼”的养殖新模式设立“共富鱼塘”,每年为园区低收入农户提供免费鱼苗、饲料和养殖技术指导等服务,实行与农户共管、共养和统一销售,最后将利润平均分配到农户手中。

目前,通过“跑道养鱼”模式,鱼塘每年鲈鱼产量达10万斤以上,带动园区年产值提升200多万元,带动120多名群众平均年增收3.6万元。

11年的鱼塘创业经历,让沈佳明从一名大学生变身成为大麻海北圩水产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桐乡市大麻佳明水产农场场长,也让他对“新农人”有了新的理解,“这是集‘研发+运营+管理’于一体的综合型职业。”

除了养好“跑道鱼”,沈佳明还在“生态鳖”的养殖上玩出了新花样。与父辈传统单一的养殖销售模式不同,他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新品种的选育和新技术的引进上,还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孵化养殖方法。

如今,种鳖场每年向园区养殖户提供优质甲鱼苗种100余万只,带动园区养殖面积1040亩,形成了集中华鳖苗种繁育、规模化养殖和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先后获得桐乡市、嘉兴市、浙江省示范性家庭农场,获得3项新型实用型专利发明。

再过几个月,“富硒甲鱼”的试验研究将走出实验室,400平方米的鲈鱼阳光大棚循环池也将建成,沈佳明激动地说:“我们要创建未来省级良种场,力争让产值翻一番,打响我们海北圩水产这块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