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桐乡市三治融合“积分制”管理的创新实践与优化路径
发布时间: 2024-04-19  08:33 来源: 编辑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



一、三治“积分制”的产生背景

在三治融合原发创新的基础上,桐乡市不断总结经验并持续创新,将创新实践与老百姓的需求相结合,更多考虑老百姓的主观感受、获得感、幸福感,创新推出“三治信农贷”、“四治信用贷”、三治“积分制”等创新做法。其中三治“积分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治理功效,同时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阻碍其发展的因素。

二、桐乡市三治“积分制”管理创新实践

(一)三治“积分制”具体做法

2018年全省推出垃圾分类,虽然是一件小事,但也是一件难事。2019年5月份,河山镇堰头村启动三治“积分制”管理:垃圾分类分得好,给予相应积分。刚开始用积分可以兑换面券,拿着面券吃面就不用花钱了。分得好的有面券,分得不好的就没有面券。没有面券的人面子上过不去,不是面券的问题而是面子的问题,以此为激励做好垃圾分类。

之后,堰头村将三治“积分制”管理不断完善、细化,且应用在村庄治理的各个方面。具体操作办法:设置了加分项和扣分项,一共有25项的扣分项、26项的加分项。主要从遵纪守法、平安创建、环境整治、垃圾分类、家风家训等方面进行量化赋分。采用了网格化管理模式推进,有3个网格支部整合进去。运用“六个一”工作机制:一户一档案、一日一巡查、一周一反馈、一月一赋分、一季一排名、一年一评比。

积分运用:1.开展积分兑换物品或者购买服务;2.与评优评先挂钩;3.与各类审查挂钩;4.与金融惠农挂钩。“积分制”管理的费用由乡贤出资,让乡贤参与三治“积分制”管理也是一种荣誉,回报家乡。

通过三治“积分制”管理,桐乡市收到了很好的治理成效。积分越多说明社会治理的效果越好,通过三治“积分制”的运转,让老百姓参与到社会治理中来,村干部更好地为老百姓服务。如此,村里项目推动、工作开展就比较容易,真正做到小积分撬动大治理。

(二)三治“积分制”的底层逻辑

通过三治“积分制”的运作,我们可以发现“三治融合”的内在规律。整个积分制的运行过程体现了自治为基、法治为本、德治为先的内在逻辑。

1.自治为基。积分制的积分项着眼于乡村生活中的细枝末节。各积分项之间存在可比较和公平性的问题。如何将繁杂的乡村社会纳入一个系统的积分规则体系中?比如说无偿献血和捐助贫困儿童之间各应加多少分呢?没有进行垃圾分类和损害公共财物哪一个更恶劣呢?各应扣除多少分呢?这里面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另外,积分制管理过程中可能高度介入村民生活,为了推行环境整治、移风易俗等工作,限制婚丧嫁娶酒席的频次和规模,要求房前屋后环境的整洁度,从而引起部分民众的不满与争议。这就需要发挥自治的优势,在积分项目的规划、赋分制,以及积分转化运用的过程中,最大限度进行民主协商,吸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最终在积分规则体系中形成群众共识。所以说自治是化解村庄分歧的重要机制。

2.法治为本。积分制以村规民约的形式固定下来,这样就具有某种自治软法的性质,以此保障积分制的运转。所以说法治是自治的让度。三治“积分制”覆盖乡村生活的方方面面,难免被诟病“管得太多太严”,所以要对积分制规则或村规民约进行法律把关。

3.德治为先。积分制的治理目标首先是巩固遵纪守法,同时在国家法律法规之外设定一套“独特”的规则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层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的内容纳入其中。同时将散落于民间的道德训诫、传统习惯、优良风俗纳入其中,塑造更高标准的地方性道德“共识”,从而形成乡村善治的治理目标,这些德治内容构成了三治“积分制”的价值维度。

三、三治“积分制”运行中存在的阻碍

(一)价值偏差

三治“积分制”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三治积分,让大家主动参与到三治融合治理体系中。形成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自治建设体系,实现基层社会的有效治理,重新激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它的价值在于治理意识的觉醒。在实际操作当中,有的地方为了完成上级政府的考核任务,才实行积分制,这样会不可避免地陷入形式主义。有的地方过分注重三治积分的奖励。三治积分管理的积分运作,其中一项就是积分可以兑换一定的物品和服务,这对村民有一定的吸引力,大家在参加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做,哪些项目容易积分就多做,哪些项目不容易积分就少做或不做,总之,哪个划算做哪个,这完全偏离了设定积分制的价值目标。

(二)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一些地方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还不够高。首先表现在年轻人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一些群众反映兑换的礼品吸引力不够强。与之相比,老年人的参与热情较高,积分够了可以兑换农副食品或居家服务,对老年人来说还是比较有吸引力的,但参与程度还不够。究其原因,参与积分制要在微嘉园小程序上操作,一些老年人无法使用智能手机,导致一些积分项目不能参与。

四、三治“积分制”有效运转的建议

(一)提升三治积分治理运行的社会条件

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增强村民对村庄的归属感,村民对村庄的事情越来越关心,老百姓与村庄社会关联度更高,村庄共同体逐渐形成。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村庄社会治理当中,让村民自觉参与到三治积分工作当中来,最终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自治建设体系。

1.加大激励关爱

在河山镇堰头村,孩子第一次上学,村里会为孩子准备书包、铅笔、橡皮等。村子已经连续3年在重阳节对80周岁以上的老人上门定做唐装,送十全十美礼包,为老人下长寿面等。通过这样的爱老敬老活动拉近村干部跟村民之间的关系。乡贤赞助冠名的育才奖已经连续4年发放,对于全村考试成绩优异的学子进行奖励:一等奖800元、二等奖600元、三等奖400元。通过这样的奖励措施激励大家发奋学习,有利于村庄发展。主要以激励为主。从乡贤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回报家乡的一种方式,为家乡出钱出力也很光荣。乡贤与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

2.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桐乡市连续16年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壮大工程,出台11 项扶持政策,帮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濮院镇新联村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千万余元,发达的集体经济使老百姓真正得到了实惠。2021年村集体经济支出100多万元,其中对全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发放老年补助款、对上年度生病住院的农户给予二次补助、对全村符合条件的购买合作医疗的农户发放补助款。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大激励关爱等一系列措施,其目的是让村庄能够为村民提供大显身手的空间。让村民对村庄有稳定的预期,村民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种历史感,村庄共同体意识也逐渐产生,此时村庄生活的面向是向内的。这个时候村庄实施各项工作就比较好进行,有很多热心人支持与参与,三治积分治理的开展也相对比较容易。

(二)将三治“积分制”与老百姓的需求相联系

三治融合下一步的发展方向就是要共享化,将三治实践向应用端转移,让老百姓更多地感受到三治成果,进一步激发群众参与创新实践的热情,三治积分治理同样如此。

目前在三治积分的转化方面有4种途径:兑换礼品、与评优评先挂钩、与金融惠农挂钩、与村级考核挂钩。这些转化运作很大程度上激发了群众的参与热情。但是一项政策时间长了就会出现群众失去兴趣、参与疲劳等问题。所以要推动创新向应用端转移,改变效用曲线 ,把三治融合创新实践与老百姓的需求相联系,重新激发群众参与热情。比如之前将三治积分与金融惠挂钩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有的地方还在尝试将三治积分与子女上学相挂钩,这一点尤其对新居民来说比较有吸引力。通过这样的举措,不断激发群众参与热情,变“要我做”为“我要做”。

(三)真抓实干,做好积分执行

好的政策理念需要去执行,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三治积分治理这项工作许多地方都在做,但治理成效参差不齐。有的地方扎扎实实地做,成效也很显著。有的地方演变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一种被动行为,以至于这项工作在实际中无法开展。堰头村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每家每周到访一次,每周反馈巡查结果,如果当天发现问题,当场向农户反馈。要用事实说话,有问题在督导单上写出来,并且拍照让大家心服口服,清清楚楚,将事情做细做实。

所以在开展三治积分工作过程中,首先观念上要认可,只有思想上认同了这件事情,认为它是有用的,实践中才会有内驱力。其次,一定要真抓实干,只有这样才会出现较好的社会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