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桐乡三中!
|
||||||||
|
||||||||
| ||||||||
老校区的学生宿舍。 老校区内的小河。 老校区的紫藤萝架。 董君莲提供的毕业照。 测量土地。 参与劳动。 说起母校,很多人的心里就会泛起一种别样的情感,校园内的每一个教室、每一张课桌、每一朵花、每一棵树,甚至每一颗小石子,都是记忆中最难忘的。 桐乡市第三中学对于濮院人来说,就是这样的存在。 我们, 都写过学生时代的故事 八百多年前,来自孔孟之乡曲阜的宋室南渡官员濮凤,在濮院亲手植下两株银杏。 如果说,濮院有了这两株银杏,就多了一个文化地标,那么对于桐乡三中而言,它们更代表着一种文化情思。 1947年9月,旅居上海的几名镇绅创办的梅泾中学开校,选择原濮院机织传习所旧址及香海寺为校址,由此,拉开了濮院中等教育的帷幕,莘莘学子也与银杏有了交汇。 “那时候,我们称老师为‘先生’。”“我们还曾经扛着大米到学校去交学费,总务室里放着大木桶和量具,看起来更像是去交租,回想起来很有意思。”“有同学酷爱音乐,在初一年级时就能自己动手做一把小提琴,在学校里给大家演奏。据说他就是靠这把自己做的、装在面粉袋里的小提琴,被上海音乐学校破格录取,成了著名的指挥家……” 上世纪50年代初,沈善裕在梅泾中学求学。2017年,桐乡三中70周年校庆时,他和校友们写下一篇篇回忆性的文章,让曾经生动的校园生活跃然纸上。 这里有我的故事, 也有大家的故事图片 桐乡本土作家董君莲,与桐乡三中的缘分,始于1972年。 那时,董君莲12岁,她的老家在北方,但因父亲在部队工作,她辗转到过许多地方,家里人交流也都是讲普通话。 1972年,濮院兵团丝厂要筹建,董君莲跟随父亲来到了濮院,转学到了桐乡三中读初一。她回忆说:“我们老师都很好,大部分都很年轻,有些是清华、复旦、交大毕业的,被分配到这里,上课也特别有趣。” “上初中时,老师们讲的都是方言,我作为北方人要听懂方言,实属难事,但为了快速融入,硬是让自己习惯,没想到两个多月后,我居然可以听懂了。”董君莲笑着表示,现在想想,自己也蛮有语言天赋的。 那时,科学课,叫农业课,任课老师叫张纪樵,上海交大毕业。为了让同学们深入了解植物的根系知识,课堂上,张老师会拔来一株正在生长的毛豆秧,让大家更直观地学习知识。 自修课上,语文老师带着学生们去银杏树下看书。秋天里,微风一吹,银杏叶随风而落,那份诗情画意不言而喻,同学们选上一片最心仪的银杏叶,夹在书中,成了天然的书签……这些场景,董君莲至今想来都觉得美好。 董君莲上初中时,学校实行半农半读,因此大家会抽时间去参加育秧、播种、养猪等劳动实践。有一次,她在劳动实践中产生灵感,写下了一首“挑灯夜战”的打油诗,没想到第二天,语文老师就当着全班学生面,一句句地分析这首“打油诗”,这让她很骄傲,也奠定了她后来的创作之路。 1975年,董君莲升上高中。这一届高中为两年制,因为实行半农半读,学校将全年级3个班分为了水稻班、农机班、蚕桑班,除了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根据各自特色学习农业、农机、养蚕等知识。 董君莲被分在蚕桑班,需要到生产队跟着妇女队长养蚕,那时,他们睡稻草地铺,吃大锅子烧的红薯,跟着村民一起下地采桑叶,到共育室喂蚕、打扫蚕室。这些都是董君莲“丰富”的中学生活。 有校友这样回忆: 当时学校的自然环境是整个濮院镇最美的,不仅有古老的银杏树,两边还有小河环绕,河水清澈,河岸四周绿树成荫,同学们常常在河边树荫下复习功课,背诵课文或英语。 桐乡三中,是濮院镇最有特色的地方。两棵银杏树十分高大,西边的那棵顶如华盖,威武雄壮,东边那棵树挺拔向上,飘逸潇洒。 毕业之夜,同学们相聚银杏树下看星星,论友情,谈不舍,欢笑变成了泪水,久久不愿离去。 看漫画书之前,总是会去捡几片扇形的落叶,夹在漫画书里当书签,叶梗长长的,叶面脆脆的,柔软了我们的双眼,镌刻了我们的青春。 参天的银杏、灿黄的迎春,挺拔的竹子,瀑布一样的紫藤,藏在草丛里的野花,每一样都怡然自乐。 桐乡三中, 也有许多故事 其实,桐乡三中也经历过许多的改变。 1947年9月 梅泾中学开办。 1956年 梅泾中学转为公立学校,更名为桐乡县第二初级中学。同年7月,又易名校名为桐乡县第一初级中学。 1958年春季 招收首批高中新生,成完中建制。 1959年 改为桐乡第三中学,并一直沿用至今。 1961年 学校停招高一新生,复为初中。 1964年 全国推行两种教育制度,学校成为桐乡县的试点,实行半农半读。 1969年10月复课 招收初一新生。 1971年 招收高一新生。 1984年 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招收电工电器职业高中班;随着濮院羊毛衫市场的兴起,开设毛衫编织、丝绸印染、丝织、毛纺、文书、打字等职高班。 1985年 新建立的嘉兴中专在学校设置教学点,学制3年,面向全省招生,至1997年停办。学校形成了初中、普高、职高、中专的办学格局。 1988年 桐乡县人民政府命名学校为“桐乡县第一城镇职业中学”,与桐乡三中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管理体制。 1995年 学校又与浙江省电子工业学校联合办学,成为省电子工业学校的教学点,开设计算机应用财会专门化等专业。这一年起,学校停招普高,成为一所以职高为主的学校。 2002年秋季 原濮院镇初中撤销建制,并入桐乡三中;桐乡市第一城镇职业学校更名为桐乡市信息技术学校,开始迁入位于市区的桐乡市职教中心,第二年搬迁完成。桐乡三中再次成为初中建制。 2015年 随着濮院古镇的有机更新和建设,桐乡三中搬迁至镇区的宏苑路1078号……在现在的校园里,教学楼沿用了三中原建筑的楼名,并以碑刻的形式记载下楼名的来源,还搬来了旧校址的雕塑,以及那些留着历史痕迹的石头,建成了一条金色的“银杏大道”。 时光荏苒,如今桐乡三中已走过了77年,但依旧生机满满,承载着众多学子的抱负与梦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