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村里,有位“金龟子”医生
|
||||||||
|
||||||||
| ||||||||
背上医药箱,姚小英就是冲锋的战士。 姚小英保存的技术资格证书。 村民有个头疼脑热都会找“小英医生”。 在河山镇庙头村卫生室,56岁的乡村医生姚小英一直在忙着接待患者。只见她一头齐眉短发,一副黑框眼镜,脸上挂着一抹微笑,亲切温和,乍看之下,跟很多人的童年女神“金龟子”还真有几分相像。 热情洋溢 她是“最美河山人” 初夏的上午,已经有些暑意。“血压有点高,这段时间要注意了!”庙头村卫生室内,姚小英的声音不时响起,声音洪亮,显得中气十足。只见她一边跟患者交代注意事项,一边快速在电脑上操作着,填写病例、开药、收费……动作利索、一气呵成。 来看病的村民也不急着离开,总会和姚小英扯上几句家常,因为“小英医生”会耐心听他们的烦心事。婆媳矛盾、妯娌关系、邻里吵架……听着患者的家长里短,姚小英没有丝毫厌烦,还会帮他们化解矛盾。 2021年的一个傍晚,姚小英和丈夫正在家里准备晚饭,忽然听到外面有人喊“有人落水”,两口子立刻跑去救人。当时落水的小姑娘已经没有了挣扎,情况十分危急。 姚小英的丈夫跳入水里,将落水者救起。此时落水者已经陷入昏迷,没有了呼吸,姚小英立刻为其开展胸外按压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10多分钟后,落水者吐出了几口水,慢慢缓过来了。姚小英夫妻的“生命接力”,最终救回了这个年轻姑娘的性命。 正因为群众的信任,姚小英先后被推选为村妇代会副主任、镇人大代表及党代表,并多次获得“先进工作者”、“最美河山人”等荣誉称号。 梦想成真 辛苦接踵而至 姚小英在庙头村从医已经31个年头。1984年,年仅17岁的姚小英跟着爷爷——老中医姚宝镛学习中医外科,手抄中医书、背诵中医常识、学习自制药线……2年多时间,姚小英慢慢“出山”了。 之后,姚小英又先后前往桐乡市卫生学校和海宁卫生学校学习,并且拿到了中专医师毕业证书,在1991年正式成为庙头村卫生室的一名乡村医生。 还没来得及品尝梦想成真的喜悦,乡村医生的辛苦已接踵而至。无论白天黑夜,只要村民有需要,姚小英就要立刻背上药箱匆匆前往。 有一个夏日夜晚,病人特别多。“那天的前半夜看了2个,后半夜又看了2个,早上还没起床,又有人来叫,我老公不免替我担心,说这样的‘车轮战’谁吃得消。”但姚小英不放心,依然匆匆起床赶去。还没到患者家里,劳累过度的姚小英就直接晕倒在了半路,最后被送去河山镇卫生院救治。 还有一个黄昏,正是农忙季节,家里长辈在用打稻机打稻时,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不慎将手绞了进去。“当时孩子手背上的整张皮都掉了,我让他们马上去上级医院处理。”但家里只有孩子爷爷奶奶,老两口急得没办法,反复求着姚小英,“姚医生,求求你帮帮忙。”姚小英没法子,只得硬着头皮上。“我当时给孩子缝针就缝了十几针,缝完又给孩子打破伤风针、消毒、消炎,就怕伤口长不好会出现并发症。”20多年过去,她依然记得那时候自己的焦虑与不安。 辛苦之外 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 作为一名乡村医生,“小英医生”也有无数欣慰和自豪的时刻。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村有不少患痈、肿、疮、疡等疾病的村民,常常红肿、流脓,且久治不愈。而继承了爷爷姚宝镛中医外科诊疗技术的姚小英,正是治疗痈、肿、疮、疡等疾病的一把好手。 当时有个患者患了蜂窝组织炎,俗称“疽”,屁股上长了五六个大包,反复治疗都不见好。之后在熟人推荐下,患者找到了姚小英。姚小英用手术刀将“肿块”清理干净,随后埋入自制的药线,消毒、包扎。之后每一天,患者都按时过来清理、换药,经过十几天的处理,这“顽疾”终于治好了。 “那时,最多的一天接诊了七八个类似的患者。”这些患者经常会出现伤口溃烂、流脓等情况,甚至会伴有恶臭,姚小英从不在乎这些,细致地为每名患者检查、清创、消毒和敷药。“只要能为他们看好病,就觉得一切是值得的。” 心里装着 1500多个村民的健康 为了当好家庭医生,姚小英早在几年前就建立了“庙头村家庭医生群”,群里有300多个村民。她除了在群里发布各类健康资讯,及时解答老百姓的问题,还常常为患者解决困难。 前不久的早上,村民戴金花(化名)的儿子在群里问:“老太太今天有点头晕,饭也吃不下,是怎么回事呢?”姚小英看到后马上回复:“前几天老太太刚来量过血压,血压是好的。”“家里应该有全天麻和西比灵,你让她先吃了看看情况。”“全天麻一天3次,每次3片,西比灵吃1次,每次吃2颗。”……随后收到戴金花儿子发来的“好的”。 当天上午10时多,姚小英又打电话询问老太太的情况。“吃过药之后好多了,刚刚还喝了点粥。”比起清早的紧张、焦虑,戴金花儿子的心情明显轻松了不少。 她是“姚医生”,也是百姓口中亲切的“小英”和“老姚”,患者心中装着她,她的心里也装着辖区内1500多个村民的健康。哪些家庭的老人有慢性病,哪些家庭有行动不便的人,哪些人需要长期服药,她都心中有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