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有个木船“4S店”,藏着几十年的老手艺
|
||||||||
|
||||||||
| ||||||||
俞建生和同事们正在修理船只。 乌镇西栅景区的摇橹船。 很多游客来乌镇,都会选择坐船,感受“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的魅力。也正因为此,鳞次栉比穿桥过岸的摇橹船,也成为乌镇一景。 而就像车辆需要定期保养一样,在乌镇,摇橹船的正常运行背后同样有一个维护团队。其中,公认修船技术最出挑的,就是俞建生。 目前,乌镇东栅、西栅2个景区共有200余条木船。木制品皆有一定的使用年限,在水中泡久了容易腐烂,再加上日常行船中难免有磕碰。俞建生的日常工作就是和其他10位同事合作,解决船身大大小小的问题,平均每年要修理船只100余条。 俞建生是乌镇本地人,今年60岁,但和木船打交道已有44年。16岁时,他就在人民公社拜师,学习造船及其他木工技艺,那时的想法很简单,为了有一样能傍身的手艺。 水乡多船,上世纪80年代仍是属于造船人的好时光。俞建生加上一位助手,每月能造出5至6条木船,卖给远近的农家,放鸭、捕鱼捉虾,抑或是作为日常交通工具。一步一个脚印,俞建生造了几百条木船,手艺愈发精湛。他自豪地说:“是木船,只要有样品,我都能造。” 后来,人们的谋生方式更多元,放鸭人少了,渔民也少了,同时国家实行造船许可证制度并推动船只改革,木船订单只有零星几个。凭着相通的木工技艺,俞建生干起了造房子、做家具的营生。 直到2007年,乌镇西栅景区正式对外开放,摇橹船又重新在蓝天绿水间悠悠晃动。次年,景区工作人员经介绍找到了俞建生,外包船只的修缮事宜。随着景区游船维修保养团队紧锣密鼓组建,他成为了景区内第一批正式的修船师傅,又继续起每日与船打交道的生活。 修船是个又累又脏的手工活儿,如今坚守下来的大多已近退休。在乌镇景区游船维修团队的成员们中,年龄最小的一位也有50岁。日复一日,他们仔细检查每一寸船身,只为让远道而来的客人们坐上最佳状态的游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