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老教授,10年攻克世界性难题
|
||||||||
|
||||||||
| ||||||||
凌荣根(左一)在和客户交流。 研究成果已应用于纺织服装。 搞了几十年纺织材料研究,凌荣根还是第一次见到这般火爆的行情。 连续几个月,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以下简称“桐研院”)的实验室里人声鼎沸,等不及的客户从天南海北飞来,急切地守在实验室门口,一名来自山东的客户干脆连续驻点3天,甚至提出要把样品先拉走,只为第一时间完成验货投入使用…… 订单源源不断、客户排队求购,只因一款不起毛、不起球的“桐乡造”新型纤维在“纺织圈”里火了。而凌荣根,正是这款新型纤维的创造者。这位73岁的创新“老兵”和他的研发团队用了10年的时间,攻克了抗起毛起球聚酯短纤维这一世界性难题,填补了行业空白。 “能不能研发一种不起球的短纤面料?”10年前,大麻镇一位沙发布老板几经打听,找到浙江理工大学教授凌荣根,找寻破解问题之道。 凌荣根介绍,聚酯纤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涤纶,与天然纤维相比,聚酯纤维的抗起球性能较差,尤其是涤纶短纤,是所有纤维里起毛起球最严重的。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国内外许多研究团队都在努力,但进展都不大,凌荣根在浙江理工大学任教时就参与相关研究,一直到退休,所在的课题组也未获突破。 彼时,桐乡市政府与浙江理工大学正计划筹办一个校地合作产学研创新平台,凌荣根是浙江理工大学的教授,又是桐乡濮院人,家乡的召唤,让他毅然加入了桐研院这一创新平台。再次走进实验室的凌荣根,将聚酯短纤维抗起毛起球研究提上日程,在他看来,“这个研究院绝不能仅仅挂个牌子,要有具体的课题,为家乡企业解决实实在在的问题!” 在凌荣根的牵头下,桐研院迅速组建起了一支由材料科学家、纺织工程师和工艺专家组成的跨学科研发团队,对聚酯短纤维抗起毛起球开展多种策略的攻关,包括改进纤维的分子结构、优化纺丝工艺等。 试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困难远超他们的想象。解决这项世界性难题,无经验可循,大家只能采用“笨办法”,一步步摸索改进方案。 “失败,失败,无数次的失败,一连串的失败……”回忆起那段时光,凌荣根连用5个“失败”。 大家反复尝试各种材料的组合与配比,终于找到了解决方案——纤维通过在分子链中引入多种复合单体嵌段共聚,有效阻止纤维分子链间的相对滑移,降低纤维的断裂伸长率,有效解决了传统聚酯纤维易起毛起球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产品的耐用性和美观度。 解决了分子结构的问题后,团队还不断优化纺丝工艺,通过在纺丝过程中精细控制纺丝温度、速度和拉伸比等关键参数,进一步优化了纤维的性能。 面对这项成果,凌荣根激动无比:“经过近10年的努力,数千次的试验和改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抗起毛起球聚酯纤维,桐乡的创新团队,也能解决世界性难题!” 科技赋能产业兴。如今,凭借这项独家技术,桐研院正计划合作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生产联盟,预计在5年内实现千亿元的产值,更将带动聚酯纤维行业产生百亿元的经济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