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土特产”遇上种植新模式
以高品质打响桐乡杭白菊知名度
发布时间: 2024-06-07  08:33 来源: 编辑中心 浏览次数: 打印



大棚内的杭白菊苗。

连日来,在开发区(高桥街道)三村村新菊农场,田间地头到处一派繁忙。道路一侧是等待收割的金黄麦田,另一侧则是刚刚定植的杭白菊秧苗。

“等小麦收割完,经过翻耕起弄一体化作业后,就可以移栽杭白菊秧苗。”日前,桐乡市道地杭白菊——小麦新质粮经轮作模式创新与示范现场观摩会开到了三村村田间地头。

“这里是刚建成的现代化杭白菊育苗和种植大棚。”在种满杭白菊秧苗的“空调房”大棚里,新菊农场负责人、嘉兴源升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新平向农技专家等介绍起了杭白菊扦插育苗技术。

1个多月前,扦插进育苗基质中的一盘盘杭白菊幼苗,由机器陆续运输到配置了多种自动化设备的“空调房”大棚中。智能设备能够精准调控大棚内的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等,为杭白菊生长打造最佳环境。

为生产品质更好的杭白菊,4年前,潘新平来到这里开始探索杭白菊品种培育、机械操作、智能加工、深度开发一体化之路。

在桐乡,水稻是轮作模式中粮食作物的首选。然而,杭白菊通常在每年的4月中下旬扦插育秧,5月底至6月初定植,10月底至11月中下旬采摘。而晚稻的生长周期很不巧与杭白菊的生长期重合了。

如何解决杭白菊与水稻生长“撞档期”、“争土地”难题?还是要从农作物的选择上找到突破口。

经过多次对比筛选,嘉兴市农科院联合嘉兴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学院、桐乡市农业农村局、桐乡经济开发区(高桥街道)以及嘉兴源升堂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最终决定用小麦替代水稻,采取小麦和杭白菊两季轮作的种植方式,创新性开展桐乡市道地杭白菊——小麦新质粮经轮作模式创新与示范。

值得一提的是,为防止除草剂对后茬杭白菊产生药害残留影响,保障杭白菊能在5月底进行定植,技术专家在小麦生长周期特地采用了肥药减量栽培技术。

“经过这套创新的种植生产模式,杭白菊鲜花亩产量可达到770公斤,小麦亩产量则为384.5公斤,全年亩产值超8000元,经济效益比传统稻麦轮作模式翻一番。”现场,嘉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高级农艺师郎淑平用这组数据,展示了开展菊麦轮作新模式的成效。

色玉白、气清香、味甘醇、花型美,近年来,新菊农场经全产业链机械化加工后的杭白菊朵菊“秋之桐”,以高品质逐渐赢得市场认可。

可以说,技术上的突破创新,让桐乡“土特产”插上新质生产力的“翅膀”,不仅实现传统杭白菊产业振兴,更有效推动稳粮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