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赋能实战,守护一方平安
|
||||||||
|
||||||||
| ||||||||
民警利用大数据开展侦查工作。 7辆电动车先后被盗,群众报警。嫌疑人覃某流窜街头拉车门盗窃车内财物时,被民警逮个正着……不久前,在桐乡闹市区一起“进行时”案件,就这么被桐乡警方迅速破解了。 当天发案,当天破案,这股“无平安不桐乡”的满满安全感,源自桐乡市公安局实体化运行的大数据实战中心,当大数据赋能实战,想“找”你,还不简单! 遍布在大街小巷的视频监控探头,构成了一张“天网”,是警方用来打击违法犯罪的一大利器。在刑侦剧里常常会上演这一幕:民警熬几个大夜看监控,一个个探头找过去,才能完整拼凑出嫌疑人的行经路线,或是找到嫌疑车辆的车牌号码。 如今,大数据已经成为一线民警手中不可或缺的好助手。“像是在监控画面里找线索,我们可能只需要几秒钟的时间。”市公安局情指中心民警沈张汇介绍。在7辆电动车被盗案件中,民警只需确定嫌疑人覃某,第一时间启用大数据研判机制,大数据实战中心后台便会在各路监控中牢牢锁定嫌疑人出没的身影,直接给出嫌疑人最新位置,这大大提高了民警的案件侦破效率。 当天晚上11时,民警成功将覃某抓获。据覃某交代,他接连“骑走”了7辆电动车,为了不引人注意,将7辆车分别存放在不同地方,打算一天“骑”一辆。却没想到,覃某自以为是的小聪明,被大数据实战中心轻松拿捏了。 从打造大数据实战体系,到创新大数据应用机制,再到推动大数据赋能增效,今年以来,市公安局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让大数据成为破案攻坚、智能防控、服务群众的利器。数据显示,小案破案率达到56%,平均破案时长1.9天,同比缩减36.6%,今年以来共抓获各类违法犯罪人员373名,其中20年以上命案逃犯1名。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大大提高。 技术与人才,两者缺一不可。在推进大数据实战中心建设过程中,市公安局组建起了一支“天码行空”专业团队,立足大数据建模比对、视频智能化、数智安保等领域创新研发技战法和实战模型;同时,累计搭建警务实战模型130多个,组织针对性岗位练兵比武,先后组织开展大数据建模、视频人像运用等专项比武活动5次,确保派出所至少培养1名专业技术辅警,业务警种1名技术专干。 大数据融汇互通、协同运行,助力现代化警务实现“质”的飞跃。通过横向联动、纵向贯通的运行机制,大数据实战中心对内面向基层派出所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支撑服务,对外实现省、市、县公安机关“三级联动”,打通大数据赋能基层实战的“最后一公里”。 今年6月,市公安局振东派出所接到一起走失警情。处警民警赶到现场后,报警人万先生焦急地表示,他15岁的女儿小万离家出走,人怎么也找不到了。 接到线索后,振东派出所综合指挥室立即启用大数据研判机制并部署警力开展侦查。一条条从监控探头、车辆卡口而来的数据迅速汇聚,如同一个个拼图碎片,拼凑出一幅完整图案:离开家的小万独自坐上一辆滴滴车,车辆已开出桐乡,往温州方向驶去……桐乡警方随即向温州公安发起大数据赋能协同请求,由温州指令辖区派出所开展协同配合,最终于当天晚上,成功找到小万。 不仅如此,桐乡公安大数据实战中心还积极赋能营商环境优化,开发声呐系统,精准感知相关风险,“智”破招投标领域围标串标问题,该工作还获得了公安部全国论剑比武第六名;围绕市场高发的知识产权侵权事件,打造侵犯知识产权人员预警模型,模型运行以来,协助抓获假冒注册商标犯罪嫌疑人100多人,涉案金额7000多万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