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走进桐乡 > 人文桐乡 > 地方曲艺
桐乡三跳
发布时间: 2025-02-18  09:13 来源: 《桐乡三跳》 浏览次数: 打印



“三跳”又名“纤板书”,是桐乡传统民间曲艺。它的听众基本上是农民,演唱艺人也大多为农民,故又称“农民书”。其演唱曲调名“劝世调”,所以也称“劝书”。因艺人演出主要通过三段毛竹板碰击发出的响声来伴奏,故名“三跳”。

“三跳”是长期植根于嘉兴、湖州水乡的以说唱古今通俗小说为主体的叙事性说唱曲艺,主要流传湖州、桐乡、德清一带农村。

“三跳”起于何时,目前尚未查到文字记载。据民间传说,它起源于隋代。隋炀帝杨广为了到繁华的江南水乡游乐:带着皇亲国戚及文武大臣,分别乘坐千百艘彩船,沿运河南下,进行水上行乐。这些游船所用的纤夫,都是从各地强拉来的百姓。皇室人员整日在船上花天酒地,逍遥行乐。纤夫们背着沉重的纤板,拉着长长的纤绳,日夜背纤,日头晒,蚊虫咬,睡不成,吃不饱,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天长日久,纤夫们忍受不了,在行至江南水乡人口稠密地区时,便纷纷向运河两岸乡间逃跑。他们刚逃出时,随身只带一块毛竹纤板,其他一无所有。流落乡间,一时难以归家,只好将纤板劈制成道具,边敲边唱,卖艺行乞为生。所唱内容除揭露杨广的罪恶外,大都是劝人为善,以后便逐渐形成了“三跳”这种独特的民间曲艺。

这仅仅是传说,不可作证。那么,“三跳”渊源何在呢?据明代《吴兴掌故集》卷十二记载:“近来村庄流俗以佛经插入劝世文、俗语,什伍群聚,相为倡和,名曰'宣卷’,盖莲教之遗习也,湖人大习之,村妪更相为之。”又据 1987年上海社科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文化辞典》宣卷条称:“宣卷曲艺曲种,即宣讲宝卷之意。原是宣讲经典的宗教活动。清末民初,宣卷在江浙一带得到发展,以演唱故事为主体,成为一种曲艺形式。”可见,无论明代流传湖地“官卷”中所插入之“劝世文”,还是清代流传江浙一带“以演唱故事为主体”的曲艺形式,其内容均跟“三跳”演唱内容相近。从演唱形式来看,宣卷和三跳均为坐唱方式,且都是由主唱与帮腔伴和配合表演。所不同的是:宣卷演唱时的帮腔衬词为“南无阿弥陀佛”,“三跳”的帮腔衬词为“哎里云呼哎郎”。再从演唱曲调分析,“三跳”所用的基本曲调为“劝世调”,此调名称是据演唱内容而来,这跟宣卷中所插“劝世文”内容比较相近。从以上几方面看,三跳的形成和发展,跟宣卷有着较密切的关系。它很可能是由清末民初流行于江浙一带的“宣卷”演变而成。(摘录自《桐乡三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