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公开目录 > 市商务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11330483002558219A/2025-137492 发布机构: 商务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2025-03-24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文件编号: 桐商务发〔2025〕12号
桐乡市商务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时间:2025-03-26  17:23 来源:桐乡市商务局 浏览次数: 打印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也是浙江“勇当先行者、谱写新篇章”的再出发之年。桐乡市商务局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上级部门有关决策部署,深化开展“三年”活动,凝心聚力、奋勇攻坚,全力推进全市商务经济提质增效。

一、主要指标情况

(一)招商引资

1.利用外资:全年完成实际利用外资2.68亿美元,其中制造业利用外资1.47亿美元,高技术产业利用外资1.27亿美元。

2.招大引强:全年认定招大引强项目22个,其中超10亿元内资项目17个、超亿美元项目4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1个。

(二)外贸外经

1.对外贸易: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555.4亿元,其中出口额407.5亿元,进口额147.9亿元。

2.外经合作:全年新批(含增资)境外投资项目32个,累计中方投资额5亿美元。

(三)商贸流通

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47亿元,同比增长3.6%。

(四)电子商务

全年实现网络零售额605.86亿元,同比增长8.6%。

二、2024年主要工作

(一)招商引资创新突破

一是聚力体制机制重塑。构建招商“一盘棋”格局,强化招商规划、政策、要素和项目统筹。出台“招商突破年”活动工作方案,实行四大兵团招商机制,推进全领域全产业招商引资工作。创新基金招商统筹机制,促进基金资源和项目的高效流动,提高项目落地成功率。强化自身“招商参谋”角色,统筹项目综合研判,推动高精尖产业项目精准对接、迅速研判、高效引进。全年共签约项目163个,计划总投资781.38亿元。

二是发力智能汽车产业。聚焦“1+3+1+X”产业发展总体定位,重点发力智能汽车领域,实施“1+1+智能汽车(细分领域)”产业链靶向招商。定制总计231家企业的《智能汽车产业目标招引企业挂图作战对接推进任务清单》,开展重点产业链集中式招商攻关。全年共签约智能汽车相关产业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128.7亿元,核心产业聚集度进一步提升。

三是打造桐乡招商品牌。高位谋划“招商突破年”城市宣传与营销,推出2024年“智‘桐’道合 ‘乡’约未来”招商品牌及系列活动。2024年,在品牌框架下全市共举办集中签约仪式、上海智能汽车产业对接会、“桐商圆桌派”小型咖荟等各类招商活动156场,其中智能汽车活动37场。发布上线国际招商门户,推出“奔跑吧 招商员”系列报道,打造全方位、立体式宣传矩阵,不断提升桐乡招商品牌力和显示度。

四是迭代升级服务保障。优化外资企业集成式服务机制,以重点外资企业圆桌会议、利用外资调度会、外资企业走访等为载体,对重点外资项目实施“市领导+市级部门负责人+属地负责人”顶格推进模式,加速项目落地。积极推进总投超亿美元哔哩哔哩项目落户乌镇,同时推进总投超亿美元高和、红太阳增资项目。做好省级外资奖补政策和桐乡市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宣贯兑付工作,全面搭建政策矩阵、释放政策红利,共计3家企业争取到省商务厅吸引和利用外资奖补2559.6万元,奖补金额列嘉兴第二。

(二)外贸外经有序推进

一是持续推进参展拓市。开展“千团万企”拓市场行动,出台2024年重点支持国际展会目录,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会支持,确定展会项目超80个,创历年新高。累计组织400余家企业参加德国法兰克福家纺展、法国JEC复合材料展、广交会等国际性展会,获取意向订单超5亿美元。举办“一带一路”跨国采购对接会,邀请客商来桐对接企业。抢抓国家出台二手车出口新规窗口期,成功指导合众新能源汽车获准开展二手车出口业务资质,为嘉兴首家;指导兴隆翠、合众等企业获取整车出口资质。

二是有序护企“扬帆出海”。联合司法局、出口信保等单位举办涉外法律风险防范等相关培训5场,提升企业“出海”能力。全力推动境外投资项目建设进程,指导企业开展集采集销。成功举办全省外经工作会议,桐乡发展“地瓜经济”、开展国际化经营成效得到上级部门充分肯定。华友印尼波马拉工业园上榜“新认定省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名单,新澳、华友、振石获得浙江本土民营公司跨国“领航企业”称号。《桐乡加速推进与RCEP国家经贸合作,做大“朋友圈”增添新动能》成功入选浙江省“地瓜经济”提能升级“一号开放工程”第四批最佳实践案例。

三是政策加码暖心惠企。扩大出口信保政府联保范围,率先在嘉兴地区将支持范围提高到出口额600万美元以内企业,全年累计帮助企业挽回损失969.4万美元。加强金融支持力度,出台“桐贸贷”中小微外贸企业贷款支持计划名录,将全市215家外贸企业列入名单。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其中2024年中央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高水平走出去”项目资金金额列全省第一。

四是全力提升服务效能。精准指导企业做好国际贸易摩擦案件应诉工作,成功获得墨西哥涤纶长丝反倾销调查、巴基斯坦聚酯长丝纱线反倾销调查等案件胜诉。全力做优境外投资全链条服务,《桐乡市首创境外投资“一类事”服务场景 助力企业阔步“出海”》入选省涉企服务“一类事”专题微改革案例入库清单。加速增值化服务改革力度,实现11个镇(街道)原产地证自主打印全覆盖,全年累计办理原产地证15000余份,其中优惠原产地证3600余份,惠及企业170余家。

(三)消费流通提档升级

一是提质扩容消费市场。开展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以汽车、家电等领域为重点,组织企业开展产品优惠、服务升级等多形式促销活动。抓住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庆旺季,整合政企资源,组织宝昌、德奥、浙北东兴商厦等重点商贸企业开展促消费活动50余场,有效激发消费市场活力。

二是优化升级消费载体。推动现代供应链体系建设,指导桐昆集团有限公司、新凤鸣集团有限公司获评省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领跑者企业。推动老字号队伍壮大,“女儿桥”“郑泰和”品牌获评浙江老字号,“蚕缘”“茧乡”“艺虹”“兔皇”品牌获评嘉兴老字号。推进工厂商贸店建设,浙江爵派尔服饰有限公司工厂店获评嘉兴五星级工厂店,桐乡市东企贸易有限公司工厂店获评嘉兴四星级工厂店。

三是强化规范行业治理。牵头开展成品油零售、再生资源回收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问题综合治理工作,扎实推进商务领域平安反恐、安全生产、环保督察、文明创建等工作。全年累计出动检查1000余人次,发现并整改隐患150余处,开展燃气和消防安全培训演练8次。

(四)电子商务示范引领

一是提升电子商务产业融合力。挖掘电商优质资源,对接小红书、得物、欧图等电商平台,举办“小红书产业带品牌生长计划”、组织企业参加“2024得物城市巡回站-浙江站”等活动,落地全国县域首个小红书种草学培训中心,服务优势产业带内企业多渠道开拓市场,加速“产业带+电商”融合发展。

二是提升电子商务优质影响力。持续扩大“濮院毛衫”产地IP线上影响力,营造电商企业争先创优良好氛围。2024年全市新增跨境电商主体32家。桐乡市众想纺织有限公司入围浙江省2024年度跨境电商综试区重点项目支持名单,浙江省喜歌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获评2023年度浙江省综合型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桐乡农村电商案例入选首批全国农村电商“领跑县”案例集,为全省唯一入选案例。

三是提升电子商务社会贡献力。开展“小红书电商时尚产业带专场培训”“电商直播大赛专场培训”“服装商家商品卡集训营”等各类电商培训,全年培育专业人才600人次以上。截至目前,全市电商从业人数超13万人。

(五)粮食安全根基稳固

一是聚焦粮食储备“安全主线”。建立粮食收购服务联盟,有效指导农户开展收割粮食社会化整理。2024年订单收购早稻134吨,订单收购晚稻35240吨。全力做好粮油收购轮换工作,轮出2022年产市级储备晚粳谷22592吨,足额落实新增储备规模5000吨。积极推进“绿色储粮运用”,对部分仓廒实施富氮低氧气调储粮改造,粮库气调储粮仓容占比从23%提高至34%;实施一分库粮库电动窗升级改造项目,大幅提升粮仓窗户密闭保温性能及智能化水平。

二是构建应急保供“安全防线”。组织召开粮食应急保障企业业务培训班,增强成员单位应对和处置突发粮食事件能力,提高应急协调契合度。向应急保障企业发放奖励共计28.8万元,以奖代补加大支持力度。对全市28个应急供应网点进行检查,实行末位淘汰制度并完成更替两家。调整冻猪肉储备方式为动态轮换,确保冻猪肉储得进、管得好、调得动、用得上。

三是坚守粮食物资“安全底线”。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保障法》专题普法宣传活动,邀请省粮干校教师赴培训班开展专题授课。做好库存粮食检查工作,开展各类安全专项检查17次,发现并整改问题24个。全面应用“浙江粮仓”监管数字化平台,利用视频监控远程实施安全生产巡查抽查,构建直达基层一线、直达作业现场的线上安全生产监管工作机制,共开展线上巡查36次,发现问题133个并全部整改完毕。联合市场监管局对小麦、晚稻收购开展监督执法检查,移交综合行政执法局行政处罚案件2起,有效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

三、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全市商务工作主要预期目标是:力争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引进招大引强项目30个;外贸出口占全省比重稳中有升;力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6%;网络零售额稳步增长,保持嘉兴前列。

(一)精准发力提升招商质效

一是全力推进一二三产协同招商。重点攻坚工业项目,注重技改项目挖掘;强化农业、服务业招商,聚焦生产性服务业、生活性服务业、高成长性新兴服务业等细分领域,提高第一、第三产业贡献度。打好人才、科技、资金、政策等资源要素“组合拳”,优一产、强二产、活三产,推动三大产业协同发力、齐头并进,形成渠道共通、资源共享的局面。定期召开招商引资工作调度会,每半月动态更新项目信息形成《桐乡市招商简报》,进一步推动招商引资工作提质增效。

二是全力做优做强重点产业。将“智能汽车”作为桐乡产业招引重点,整合利用基金、投行、峰会、协会等资源渠道,积极排摸一批具有潜力的项目。聚焦智能汽车产业等新兴产业项目,探索“车路云一体化”与桐乡原有产业基础有机结合的发展路径。加快推进数算产业数实融合发展,借力超算中心、联通智算、百度AI标注中心的建设,吸引更多数算企业落地。紧盯数字经济头部企业,以“超算+智算”双轮驱动,大力培育良好数据产业生态,引导和带动智算技术在新时尚、城市交通、生物医药、智慧旅游等领域广泛应用,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三是全力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坚持“内生”+“外引”,深耕现有企业,发挥本地龙头企业影响力、号召力,推动现有投资者增资扩股、利润再投资、境外上市等,形成二次招商效应。积极承接全域推广QFLP试点红利,加快实现QFLP实到外资突破。聚焦“大项目、大企业、大产业”,瞄准世界500强、行业领军企业、知名跨国公司、上市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等,结合各平台发展基础与资源优势,提升谋划大项目的能力,筛选一批优质项目。

(二)多措并举稳定外贸发展

一是大力开展拓市增单行动。出台2025年重点支持国际展会目录,精准拓展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的国际市场。加大组团力度,做好广交会、进博会、法兰克福家纺展等国际展会组展工作,力争全年企业赴国际展会500家次以上,联合平台、商协会赴境外“抱团参展”不少于10次。加快培育跨境电商、境外营销网络、外综服企业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市场多元化拓展步伐,全年新增跨境电商企业不少于30家,新建境外营销网络不少于5个,新兴市场出口增幅高于全市平均。

二是打好外贸“稳拓调”组合拳。加强外贸主体培育,力争全年培育新出口实绩企业100家以上。重点加强对贸易型总部企业、跨境电商企业、外综服平台、出口导向型制造业企业的招引,力争引进出口超亿美元龙头外贸企业。挖掘外贸“新三样”出口潜力,推动中间品出口,加快推动兴隆翠、合众新能源开展整车出口业务,优化出口结构。鼓励企业加强关键设备、能源资源等产品进口,有效缓解国内资源“卡脖子”难题,推进进出口贸易协同发展。

三是积极推动外经带外贸。有序服务企业“走出去”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国际产能合作。全力做好华友印尼KNI公司湿法冶炼、华友印尼华山、桐昆新凤鸣印尼泰昆炼化一体化等重大境外投资项目报批推进工作。加强“以外引外”,推动前期已备案境外投资项目开展集采集销,发展外贸总部经济。

四是精准开展助企服务。建立重点外贸企业工作联系机制,定期开展走访服务,实地了解、解决企业需求与困难。指导企业积极应对国外不合理贸易限制措施,为出口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积极引导外贸企业投保出口信用保险,扩大出口信保政府联保企业范围,新增投保企业不少于30家。引导小微外贸企业通过购买汇率避险产品提升汇率风险管理水平,增强出口竞争力。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帮助企业积极争取上级外经贸扶持资金,加快资金兑现步伐,有效发挥专项资金引导和激励作用。

(三)千方百计促进消费扩容

一是深挖消费潜力。继续借助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联合属地、重点零售企业推出配套优惠措施,激发消费潜力。会同发改、文旅、传媒中心、属地等单位制定2025年集中促消费活动,全年组织举办“桐你来消费”汽车、家电、家具、家装、餐饮等多领域促消费活动50场以上。

二是狠抓转型升级。深化省级夜间经济样板城市建设,争创省级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推动商圈、商业街经营模式创新和功能提档升级。紧抓老字号企业和工厂商贸店培育发展,提升本地企业品牌文化。

三是规范行业管理。深入开展商务领域安全生产、平安反恐、环保督察等行业管理工作。牵头开展成品油零售、再生资源回收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问题专项治理,进一步优化消费环境,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四)真抓实干强化电商赋能

一是做大做强“电商+产业带”。着力推动电商与产业升级融合发展,争取更多平台落地产业带以开展本地化服务。发挥已落地平台服务功能,如利用小红书种草学(桐乡)培训中心定期举办各行业板块的精准培训,赋能产业带发展;对接跨境平台共同打造线下选品中心及孵化器等。同时,积极对接其他主流电商平台,为产业带商家拓展更多线上渠道。

二是做深做精公共服务。将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纳入电商体系内,配强人员力量,以服务集聚、资源集聚为目标,积极与省、市电商中心及各平台对接,发挥电商公共服务中心作用。通过走访企业、对接外部资源方式,挖掘并服务好更多主体转型电商。

三是提档升级跨境电商。开展跨境电商提升专项行动,实施主体培育计划,通过对接资源、举办沙龙、开展游学等途径,壮大跨境主体队伍,建立跨境企业梯度培育库。探索“产业集群+数字化出海”路径,发挥各产业集群行业组织力量,积极营造跨境出海氛围,对产业内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共同打造产业带“出海”模式。

(五)坚定不移守牢粮安底线

一是落实粮食收储轮换工作。做好全年粮油轮换计划,采用公开竞价销售方式,按期完成全年27208吨晚粳稻、1750吨成品粮和445吨储备成品油的轮换。计划签订晚稻订单27200吨,完成市级“五优联动”优质粮食订单3500吨,优质品种为“嘉67”。继续推进优质优价市场化订单收购,根据市场需求,引导鼓励种粮大户种植优质晚稻品种,预计投入资金154万元。

二是完善应急保供体系建设。按照“合理布点、全面覆盖、平时自营、急时应急”原则,做好粮食应急体系的迭代升级工作,对28个应急供应网点、3个应急加工企业、2个应急运输企业进行检查调整。对纳入市级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并与商务局签订应急保障协议的企业,给予一定奖励。

三是强化粮食执法工作力度。对社会粮食流通和政策性粮食经营活动实施全面监管,将行政执法与日常监管同部署、同推进、同督促。积极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层级的行政执法协同机制,强化执法监督、优化执法方式、深化案例指导。积极推进我市国有粮食企务监督委员会工作,及时纠正偏向苗头和擦边行为,督促企业依规从业、依法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