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公开目录 > 市科技局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2558235/2025-136583 发布机构: 科技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2025-03-04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文件编号:
关于印发《桐乡市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5-03-04  15:03 来源:办公室 浏览次数: 打印

2024年,全市科技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省市重要决策部署,立足我市“1+3+1+X”主导产业,聚焦深化开展“变革创新年”活动及三支队伍建设重点工作,强力推进创新深化和“210”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十大专项行动,以科技创新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奋力建设国家创新型县(市)。

2024年科技创新工作总结

一、突出“提能升级”,科创平台建设成效凸显

一是乌镇实验室能级再跃升。围绕新材料科创高地建设,加快导入清华大学创新资源,乌镇实验室创成新型陶瓷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增强。出台《关于支持乌镇实验室高质量发展的若干举措》,努力将实验室建成桐乡新材料领域“压舱石”。实验室已累计引进 PI 团队8个,省级以上高端人才18名,落地产业化项目59个,连续三年在全球发明展中斩获5项金奖,其中“发声/触觉反馈用无铅多层压电陶瓷模组”项目荣获2024年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凤凰湖科技城研发社区一期装修顺利推进。二是新型研发机构质效再提升。指导各新型研发机构在大型仪器共享、资金使用管理等方面完善各项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对全市10家新型研发机构进行分类指导,出台《新型研发机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桐乡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管理实施细则》,进一步提升新型研发机构发展质效。乌镇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两家机构获嘉兴绩效评价A类。积极推动与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共建校地合作创新平台,加速集聚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推进教科人一体贯通融合发展。三是乌镇高新区承载力再优化。持续优化高新区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园区承载力和吸引力。建立多部门、平台联合工作机制,强化沟通协作。2024年高新区规上工业总产值达878.38亿元,固定资产投资120.7亿元,研发经费支出41.68亿元,目前拥有规上企业304家。乌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被工信部纳入2024年产业园区推进新型工业化典型案例名单。

二、突出“重点攻坚”,企业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企业研发攻关不断突破。实施“乌镇之光”研发攻关行动,建立全市重点企业库,开展精准监测、精细辅导,纾解企业创新难点堵点,促进研发能力不断提升。面向企业开展研发能力提升、科技项目申报等专题培训活动38场。鼓励企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立项中央引导资金项目1个,企业参与获得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推荐并备案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4个,立项桐乡市科技计划项目909个。墨卓生物科技(浙江)有限公司的科研成果被纳入浙江省第二批“两新”重大科技成果推广清单。二是科技企业队伍不断壮大。实施科技企业“育苗造林”行动,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通过精细摸排、精准建库、精心培育,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水平。全年走访服务企业600余家次,排查企业需求200余个,帮助企业答疑解难300余项。截至2024底,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748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19家。三是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加大对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的指导力度,完善创新体系建设。2024年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5家、省级研发中心7家,新认定桐乡市级研发中心48家、嘉兴级研发中心20家。“10 家领军企业建设省内一流科研平台、100 家亿元企业建设省级研发机构、1000 家规上企业建有研发中心、全社会 R&D 人员达到 1 万名”的“十百千万”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形成。

三、突出“成果转化”,产学研融合不断深化

一是成果转化机制改革深入推进。紧抓乌镇实验室落实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国家级试点契机,围绕转化收益分配、知识产权管理等内容制定相关制度,出台《乌镇实验室知识产权管理规定(试行)》、《乌镇实验室产业化团队引进管理规定(修订版)》,促进3个项目孵化落地,逐渐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创新机制。上报国家级中试平台3个,加快布局材料领域制造业中试平台。积极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成果池建设。二是产学研对接机制不断完善。持续强化企业与高校院所产学研协同机制,成立桐乡市技术经纪人协会,全市培育技术经纪人超100人,不断提高成果转化能力水平,精准匹配校企双向需求,促进产学研融合。依托“千名专家进千企”“院企银企双向对接会”等品牌活动,深化“政府搭台+企业出题+人才解题”模式,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全年共发布“揭榜挂帅”技术难题103个、揭榜33个。三是孵化载体建管并行。坚持以评促建,加强对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的绩效管理,助推科技孵化机构增量提效。积极推动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梧桐智创园申报省级孵化器,桐乡乌镇未来产业研究院成功认定为嘉兴市级众创空间。举办第一期“桐孵未来·同享创新”活动,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截至目前,全市共有科技孵化机构23家,总孵化面积超4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400家,累计拥有省级及以上高端人才73人,引进和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

四、突出“要素协同”,创新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一是科技招商有力推进。依托乌镇实验室、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桐乡乌镇未来产业研究院、清华长三院桐乡创新中心等创新载体,落地科技项目26个。积极推动项目资源导入凤凰湖科技城,选派2名干部直接参与凤凰湖科技城日常科技招商工作,截至年底,已对接重点项目17个、注册落地项目2个。动态管理“一表两图三库”(每周项目推进情况表、科技招商路径图、平台产业需求图、科技产业人才储备库、重点对接项目库、落地跟踪服务库),统筹抓好科技招商工作。二是科技金融精准“滴灌”。进一步推动金融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加快聚集,目前在管科创基金7支,新组建桐乡松禾清湛创业投资基金,重点布局“互联网+”、新材料、生命健康领域,总规模2亿元。制定出台《桐乡市科创企业贷款支持计划实施细则》,进一步凸显扶小扶早扶初创的政策导向,加快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截至年底,科技金融服务系统入库企业有794家,已授信755家共33.35亿元,成功发放各类贷款795笔共33.04亿元。三是营商环境持续优化。落实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工作要求,完善企业综合服务中心科技版块,持续为企业开展增值服务。相关服务案例入选2024年度全省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最佳实践案例”、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企呼我应”案例。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券宣传、推广与应用,年内共落实补助经费563万元。推进濮院毛衫时尚、乌镇互联网两个省级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期满验收和年度绩效评价工作。完成嘉兴市第十批科技特派员共94人的选派工作,做好科技特派员项目申请及验收工作。

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是实施“十四五”科技发展规划的收官年,也是我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县(市)的收官年。2025年的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重要论述和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重点抓好“1257”,即锚定一个战略目标:全面建成高水平国家创新型县(市);做深做透“两篇大文章”:“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改革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全力实施五大计划,着力开展七大行动,聚焦抓主体、强平台、争资源、拼创新,高质量攻坚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具活力的科创生态,加快推进创新桐乡建设。 

(一)实施“载体创新能级提升计划”,在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建设上持续突破

1.推进重大战略平台创新发展。发挥乌镇实验室战略平台引领作用,全力推进乌镇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建设,瞄准前沿材料学科优势领域,深化与清华大学合作及资源导入,加快推进PI团队建设和研发项目开展。

2.推进三大科创平台提能升级。大力支持凤凰湖科技城、乌镇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高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一城两区”高质量发展。高标准建设凤凰湖科技城,优先布局打造国家级、省级科创载体、新型研发机构等重大平台,精准开展科技招商,导入高端创新资源,努力将凤凰湖科技城建设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持续优化乌镇高新区产业发展格局,实施产业提质、项目提速、招商提效、平台提优、管理提升、创新提档,着力提升园区能级。全力做好高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工作,对标对表达到创建要求,促进园区提质升级。

3.推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以新型研发机构为重点,构建“平台+高校+企业+产业链”体系,打造具有辨识度的研究院经济发展“桐乡路径”。持续深化电子科技大学、浙江工商大学等10家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以“一家研究院服务一条产业链”为核心,打通科技企业孵化育成全链条通道。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探索市场化运作,建立灵活自主的运营管理模式,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发展以新型研发机构为牵引的教科人一体融合贯通模式。

(二)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计划”,在科技型企业培育上持续突破

4.推进科技企业提质增效。开展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升高、高壮大”梯次培育和“规下高企规模化,规上企业高新化”提质增效行动,不断完善高企培育库动态调整、精准服务机制,推动成长期科技型企业快速发展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努力打造一批掌握核心技术、引领行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企业。

5.锻造核心技术攻关能力。组织实施好桐乡市科技计划项目,支持一批有条件的企业申报嘉兴市级科技计划专项和省“尖兵”“领雁”项目,着力构建省、市、县三级联动科技攻关机制。支持组建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产业链上下游联动的创新联合体,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模式。

6.推进孵化机构培新育强。持续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创园区”全生命周期孵化链条,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全方位支持。打造“桐孵未来·同享创新”系列活动品牌,促进孵化机构交流合作,提升孵化服务水平,加快培育和扶植高新技术中小企业。推动桐乡数字双创中心、浙江理工大学桐乡研究院等孵化载体提档升级。

(三)实施“科技创新生态重塑计划”,在科技创新对产业创新的集成供给上持续突破

7.构建全链条科技成果转化生态体系。深化科技成果转化集成改革,探索“先投后股”“拨投结合”等模式,以“五池联动”优化科技成果转化生态,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移转化。探索实施新材料产业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推动科技成果资源化利用。完善乌镇实验室尽职免责工作指引,实施职务科技成果赋权制度,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探索“专职+挂职+兼职”技术经纪人培养模式,打造一支专业的技术经纪人队伍。支持有条件的科创平台争创新材料领域国家中试基地。

8.构建多渠道科技金融生态体系。优化财政资金投向投量,加大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成效好的平台、企业、人才等的支持力度。完善科创基金矩阵,推进科创子基金组建,构建基金引领、社会资本参与、金融资本投贷联动的科技金融生态体系,助力我市在产业创新领域实现“从1到10”“从10到100”的蝶变跃升。加快将科技贷款线上操作系统接入“梧桐树”平台,整合科创企业信息资源,提高企业办理科技贷款效率。鼓励合作银行开发“连续贷”“孵化贷”等新产品、降低贷款利率、增加贷款年限,大力支持小微科技企业创业创新。

9.构建高效灵活的科技招商模式。建立“招大引强”的科技招商工作机制,探索形成机制灵活、运行高效、管理闭环的科创招商工作体系。充分利用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平台招引一批高质量科技企业,争取建立研发占比合同制,把“含科量”植入到产业中,引育一批高层次科技企业、科技人才和创新成果来桐,助力我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发挥凤凰湖科技城龙头企业总部基地优势和新型研发集群优势,引进国内外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四)实施“机关效能提升计划”,在科学服务塑造发展新优势上持续突破

10.强化党建引领科技创新。坚持党建引领,提高政治站位,深刻把握中央、省委、市委对科技工作的新部署新要求,树牢“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忧患意识,奋力争先、勇争一流,加快建设创新桐乡。围绕市委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能,加强统筹协同和谋划推进。加强科技监督评估,形成工作合力,提升工作实效。强化正向激励,优化容错纠错,让想干事、会干事的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为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11.深入开展“六干争先”主题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六干争先”主题实践活动,坚持项目为王、企业为重、发展为要,抢抓大机遇,推进大项目,构建大格局。深化科技先锋服务队建设,打造“三员一师”服务品牌,深入推进科技干部联系服务企业工作,落实每周联络沟通、每月走访对接、每季会商研判、年度交流报告工作机制,为企业健康发展提供高效科技服务。深化“创新讲堂”,组织开展科技创新专题培训等活动,全面提升干部队伍创新意识和履职能力。

12.深入推进清廉科技建设。坚持党性党风党纪一起抓,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我省“36条办法”,压实管党治党主体责任链条,推进党纪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高质量抓好巡视整改,健全项目评审、资金使用等重点领域廉政风险防控体系,深入推进清廉科技建设,持续巩固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和活力迸发的创新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