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 11330483002558446F/2025-137723 | 发布机构: | 农业农村局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发文日期: | 2025-04-01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文件编号: |
桐乡市农业农村局2025年度工作思路
|
||||||||
|
||||||||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将全面深化改革推向纵深的关键之年。桐乡市农业农村局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以新时代“千万工程”为总牵引,着力缩小“三大差距”,紧扣“全省第一方阵”目标,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前列作示范,不断开创乡村全面振兴新局面。 一、聚焦“头等大事”,以稳基增效为重点,推动“总量好”向“单产好”转变。一是健全现代化粮食生产体系。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粮食生产空间布局和品种结构,打造水稻制繁种基地,办好桐乡好米评比活动,预计全年粮食播种面积31.6万亩以上、总产量2.66亿斤。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成果数字化应用试点工作,完成土壤三普数据库和桐乡市“数字土壤”集成系统建设。推进省级机插秧试点工作,逐步完善“3+7+N”农事服务体系,全力打造河山、高桥两个省级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和屠甸镇区域性农事服务中心。二是健全一体化农田建管体系。坚持新增建设与提升改造相结合,稳步推进永久基本农田与高标准农田层层套合,开展高标准农田储备区认定入库工作,计划新建高标准农田7000亩、认定入库7000亩,预计投资2100万元。全面应用农田基础设施“一张图”,创新探索“农田管家”、保险托管等新型管护模式,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以全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重点县创建为契机,计划建设秸秆综合利用项目2个、秸秆还田监测评价项目1个。三是健全多元化食物保障体系。进一步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好冬季“绿剑护粮安”、农资打假、护“芯”三大系列农业执法行动,充分保障生猪产能,推进菊麦、稻渔、稻鳖、稻菜等综合种养模式,推进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试点培育区建设,力争全市推广稻渔综合种养面积5万亩。聚焦杭白菊、槜李、果蔬等特色产业,深化先进农机装备示范和应用,持续扩面槜李避雨设施大棚建设,全年农业科技进步率力争突破69%。 二、聚焦“特色产业”,以全链升级为导向,推动“农业优”向“全链优”转变。一是重规划提项目。围绕缩小“三大差距”主线,开展农业农村“十五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围绕产业集群、园区建设、农业双强等方面,全口径谋划2025年度农业农村领域项目65个,年度总投资16亿元,涉及建设用地235亩。有序推进好洲泉千亩水产园、屠甸大米果蔬、崇福蝴蝶兰等专项债项目6个。培育崇福农产品综合服务中心、石门家禽屠宰中心等申报省级重大项目投资激励,力争实现“零突破”。二是重招商优布局。迭代省级“一区四园”产业平台,做好长山河现代农业园区省级验收,实现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县域建设全覆盖。绘制“招商地图”和招商手册,力争招引一批示范效应强、产业赛道新、落地见效快的产业项目,全年共完成验收绿色食品技术集成项目5个。完善农业标准地评价体系和流程,深化“标准地+农创”等特色模式,新增农业标准地1万亩。三是重特色扬优势。谋划新一轮产业政策,深化“土特产富”全链发展,扎实推进国家杭白菊农业产业强镇建设,推动国家级特色产业集群暨湖羊屠宰加工项目落地实施,推广“前店+基地”羊肉订单合作模式,加强槜李种质资源保护发展基地、果桑新型栽培示范区等建设,探索桑茶等深加工品开发利用。全年力争全产业链产值突破35亿元。 三、聚焦“千万工程”,以全域和美为目标,推动从“局部美”向“全域美”转变。一是组团化提升和美颜值。持续推动和美乡村组团式、片区化发展,完成好崇福“农创共富”和美乡村示范片区建设,做好沿线节点提升,积极备战嘉兴市级和美片区评比活动。加快在库乡村建设类项目推进,计划新增省级未来乡村6个,完成历年美丽乡村精品线,到期省市未来乡村、历史文化村等项目验收工作。以村道提升为重点,稳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村道27个村。二是特质化深挖文化潜值。立足乡村资源禀赋、产业优势和人文特征,讲好乡村故事,差异化打造主题特色彰显的历史文化村落,完成汇丰村、湾里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利用重点村建设,新增省级历史文化重点村1个。继续做好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浙江桐乡蚕桑文化系统”保护和传承工作,积极申报第八批中国农业文化遗产。三是多元化激活运营价值。举办乡村运营招商大会,探索“主客共享”运营主体引育模式,招引社会资本打造特色餐饮、康养民宿、商拍直播、研学体验等前沿业态,引进乡村运营团队3个以上,争创嘉兴市乡村运营示范村和金牌乡村运营师。持续开展乡村系列推介活动,指导镇(街道)办好农民丰收节、花卉节等特色节庆活动,进一步擦亮桐乡“野火饭”乡村运营IP,发布野火饭制作指南和公用品牌LOGO,带动乡村旅游热潮。 四、聚焦“城乡融合”,以统筹富民为抓手,推动“一体化”向“高均衡”转变。一是做好“兴村致富”文章。研究出台第七轮强村计划扶持政策,加快村集体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盘活农村集体资源资产,积极发展配套产业用房和服务,完善强村公司、飞地抱团和片区组团经营机制,力争经营性收入120万元以上村达80%以上。巩固“三清一促”专项行动成果,持续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开展强村公司问题整改回头看工作,修订完善村级非生产性开支意见,从严控制村级支出。二是做好“融合惠富”文章。以“千万工程”牵引缩小“三大差距”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城乡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框架基本建立。实施“三农”新基建,加快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建设,力争新建乡村数智生活馆4个。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全年预计完成冷链建设项目15个。以青年入乡发展为切入口,进一步深化“全域农创”发展格局,提炼推广崇福镇东安“农创硅谷”等特色做法,建成“青年入乡”实践站点12个,引育“新农人”3800人、农创客280人,培训农村实用人才500人。三是做好“改革促富”文章。做好“两块地”管理,深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改革,稳步开展农村土地承包权变更,加快土地流转合同信息备案。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力争新盘活闲置农房600宗。扎实推进低收入农户“全家扶”集成帮扶改革,推进共富大棚、共富冷库等“共富体”项目建设,加强和开化、松潘对口支援帮扶,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10%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