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镇烟稻轮作跨界“组CP”
|
||||||||
|
||||||||
| ||||||||
晒红烟规模化种植基地。 “最近好些人联系我,说想来看看这处烟田,还有摄影爱好者专程赶来拍摄记录晒红烟的生长全过程。”近日,乌镇镇横港艺术村40亩的农田里绿意涌动,姚学峰接到的“陌生电话”也多了起来。这片郁郁葱葱的农田,正是我市目前最大的晒红烟规模化种植基地,70后的姚学峰是基地负责人。 “桐乡晒红烟生产已经有300多年历史,但如今在烟叶种植上,却出现了明显断层,只有部分老农人在坚守,很多年轻人甚至都不认识晒红烟长什么样。”在姚学峰看来,传统种植文化是时代记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去年恰逢横港村在打造艺术乡村,怀着对晒红烟的特殊情怀,姚学峰跨行投身种植领域,想要探索出可推广的规模化种植模式,并首次尝试了稻烟轮作。 “没想到与晒红烟轮作后,水稻的病虫害也大大减少了,几乎不需施用化肥,去年产出的稻米口感格外好。”稻烟“组CP”的初衷,是为了通过水旱轮作改良土壤结构、破解晒红烟连作难题,而稻米品质的意外提升让姚学峰直呼惊喜。原来,烟田的底肥直接成了水稻“营养快线”,为水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肥力。 然而,实现烟稻种植的“完美衔接”并非易事。在传统种植模式中,烟叶采收时间集中在7月底,这会大大挤占水稻的生长周期。为此,基地将烟叶移栽时间提前了15天左右,可以有效避开倒春寒的风险,又可以为水稻争取更长的生长时间,从而提高产量。 而烟苗移栽的“黄金窗口期”很短,要抢抓时间完成40亩地的移栽工作,单靠传统方式显然行不通。基地引进了起垄机等设备,为规模化种植的效率提供了有力保障。 当许多作物陆续进入成熟期时,鲜嫩的烟叶如同天然诱饵,对周边的病虫害极具吸引力。姚学峰的防治策略讲究“未病先防”——烟苗定植时,在定植水中加入营养素,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你看,这两处烟田的移栽时间差了一周,晚栽的竟反超了!”姚学峰指着田里的垄让记者观察差异。原来,垄的高度与密度对烟株生长也会产生影响。 从“种植小白”跨界烟叶规模化种植领域,姚学峰正将自己想法逐一落地田间。据悉,接下来,基地将继续引进香芋等作物,尝试把烟叶、香芋、水稻三种作物进行跨年度轮作。这种创新模式不仅能通过不同作物的根系互补改良土壤结构,更能让田间景观随季节变换,形成特别田间景观带,让传统农耕在艺术化表达中焕发新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