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乡“黄金叶”进入采收季
|
||||||||
|
||||||||
| ||||||||
采摘烟叶。 肥厚的烟叶层层叠叠铺展开来,浓重的绿意中已泛起微微的黄色。7月14日,乌镇镇横港村27亩烟叶种植基地,正式开采。 一早,记者来到烟田时,现场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12名头戴草帽的农民正麻利地采摘烟叶,“哔啵哔啵”的脆响此起彼伏。 “你看这叶片,经络清晰、‘起泡’泛黄,说明成熟了。”基地负责人姚学峰捻起一片烟叶向记者介绍,烟叶一旦进入成熟期,就要及时抢收,过熟的烟叶会消耗叶片中积累的糖分、氨基酸等优质成分,纤维素等粗糙成分增加,会对烟叶的品质、产量及后续加工等产生影响。 为避免采收扎堆,基地早早就规划了错期种植,把采收周期拉长。“早上不宜采得太早,以免叶面带露水影响质量;中午太热又容易晒伤烟叶。”目前,基地内12名采收人员正趁着适宜时段争分夺秒抢收,27亩烟田预计将在10天内完成采收。 烟叶采收向来是精细活,今年,基地特意把履带式运输车请进了烟田,成了采收现场的“新帮手”,提高了采收效率,又减少了搬运损耗。 随着采收推进,烟叶晒制工作也正式启动。这一片片绿叶,在晾晒中蜕变为增收的“黄金叶”。 作为桐乡“三大宝”之一,晒红烟与杭白菊、小湖羊皮齐名,300余年的种植史不仅让它成为传统出口创汇的名片,更藏着深深的地域记忆。“可惜如今种植上出现了明显断层。”姚学峰感慨道。恰逢家乡横港村打造艺术乡村,怀着对这份传统的特殊情怀,他去年毅然跨行投身烟田,既是种植新手,也是我市探索烟叶规模化种植的 “第一人”,还首次尝试了“烟稻轮作”模式。 “目前水稻正在育秧,等到烟叶采收结束,8月份即将开启机插秧工作。”烟稻轮作的模式,让这方土地实现“一地双收”,为晒红烟这一传统经济作物,注入了现代农业的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