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要闻动态 > 本地动态
桐乡,为何自掏百亿腰包修路?
发布时间: 2025-07-07  08:24 来源: 融合编辑部 浏览次数: 打印



苏台高速公路(二期)。

随着苏台高速公路(二期)全线通车,桐乡再添一条“黄金大动脉”。

从乌镇大道到临杭大道,从320国道改建再到自掏腰包180亿元修建苏台高速公路(二期),翻阅近十年的桐乡大事记,可以发现几乎每一年都有“修路”的身影。

为什么桐乡对“修路”这件事如此执着?换句话说,为什么路会对一座城市发展如此重要?

最显现的,当属物理距离的缩短。

就拿我们所在的长三角区域来说,“江浙沪包邮”一直被视为是该区域的特权。如果你在江浙沪的高速上跑一圈,大抵就能明白为什么能“次日达”了。

以杭州湾跨海大桥为例,这座海上大桥让隔岸相望的上海与宁波陆路距离缩短了120公里。通车10年,大桥为两岸居民出行节省通行时间1.2亿小时。

事实上,公路建设本质是“资源的再分配”。

往细了说,是生鲜等资源的有效流动。就如同港珠澳大桥开通后,来自珠海的鲜活海产品经口岸通关只需1个小时就能运输至香港各大菜场,运输费还直接省了一半。

往大了说,是空间资源的再次重塑。就如同北京通过京开、京承等高速公路将产业与人口向周边城市疏解,在缓解核心区“大城市病”的同时,也让雄安新区等地因承接产业转移而崛起,形成京津冀“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其实,经济学上还有个专业术语叫“路衍经济”,说的正是交通路网整合沿线资源衍生出来的新经济形态。

根据交通运输部公开数据显示,公路建设投资具有显著的乘数效应,国道主干线的投资乘数平均为1.3至1.5,社会总产出乘数约为3.3至3.7。

也就是说,每投入1元修路资金,可带动相关行业产生3至4倍的经济增长。

这有实打实的案例来佐证。跟我们相关的G60科创走廊,串起沿线9座城市GDP占全国比重达1/15,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全国1/7,仅大飞机供应商储备库就吸纳了沿线1800余家企业。

这个案例足以证明,公路的“时空压缩”效应加速资本、技术、人才向沿线集聚,也让公路从单纯的“交通载体”升级为“产业孵化器”。

当筑路的体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势必会引发质变,随之而来是城市首位度的显著提升。就如同舟山跨海大桥建成通车15年,舟山的GDP从539.9亿元跃升至2108亿元,“海中孤岛”不仅变身“海上枢纽”,还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地。

视线拉回桐乡,所谓“十年磨一剑”,近10年来桐乡在路网上投入的真金白银已转化为跃动的数据——主城区框架拉到了近60平方公里,是“十二五”时期的1.5倍;GDP也直接从“十三五”初期的700亿体量攀升至千亿级。

10分钟上高速、1小时通勤杭州都市圈、2小时畅游长三角主要城市,不仅是桐乡市民去哪儿都方便了,更让乌镇、濮院“双子星”迎来爆红,日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

乌镇大道吸引了浙江“最强大脑”的落地,成为“车路云一体化”的试验场,龙翔大道旁的产业园里已有数十个创新项目入驻。相关数据显示,仅2024年桐乡就引进青年大学生超1.8万人。

一条条大道,重塑着桐乡的城市发展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