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部门公开目录 > 市卫生健康局 > 规划计划 > 发展规划
索引号: 11330483002558024G/2020-103874 发布机构: 市卫生健康局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文日期: 2020-07-22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文件编号:
关于印发桐乡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规划(2019-2022)的通知

发布时间:2020-07-22  10:11 来源:市卫生健康局 浏览次数: 打印

局属各医疗卫生单位、局机关各科室:

现将《桐乡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规划(2019-2022)》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桐乡市卫生健康局

2020年7月6日

桐乡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规划(2019-2022)

为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健康需求,根据《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关于印发“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省建设行动方案(2019-2022)的通知》,结合我市实际,依托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永久举办地窗口优势,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围绕建设高质量、竞争力、现代化数字健康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以用为本、以通为本原则,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为主干框架,以数字医共体为基础工程,以“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为重点领域,继续推进纵向联通、横向整合、信息共享、业务协同,整合贯通覆盖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的全人全程健康服务系统,建成启用涵盖事前提醒、事中纠错、事后评价的全流程监管决策系统,培育形成以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5G技术和区块链为特色的医疗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基本实现卫生健康服务和治理的全面数字化转型。

二、主要任务

(一)升级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

1.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在统一药品、诊疗、诊断等目录基础上,进一步消除市内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优化整合各医疗卫生机构、卫生职能部门的数据信息资源,实现数据实时采集、整合共享。更新和维护数据标准,更好地服务于业务发展。根据平台整体架构特点,制定数据标准体系框架,对日常业务开展过程中产生的具有共同业务特征的基础性数据,以及为满足开发医疗健康内部管理需要和外部监管要求的数据,分别制定基础类和标准类数据规范。

2.数据交换管理建设

(1)健康信息交换。按照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检验和检查数据存储标准、信息交换标准,确立平台和各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间的数据接入格式、方法,提高平台的通用性、可扩展性和维护性。整合和应用健康信息,为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市民提供调阅服务。

(2)医疗协同信息交换。明确全市医疗卫生机构在协同服务中提供的共享信息的方式、内容等标准,明确医疗卫生机构在业务协同中的权责和使用权限。同时提升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协同业务能力。

3.网络及信息安全改造

(1)建立区域安全中心,采集和汇总各个重要节点安全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对结果进行智能研判和处置;在潜伏有高级攻击或存在威胁时,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和处置,做到卫生专网安全可控。通过安全中心,实现全网业务资产、全网业务访问关系、内部攻击、异常行为可视化。

(2)优化区域网络架构,提升区域各节点安全防护水平,在外联业务出口边界、Internet出口边界、应用区域边界、数据库区域边界、内网和外网互联边界、卫生专网互联边界、外网出口边界上新增或替换部分安全设备,从根源上加固网络。关键业务前端新增WAF设备,实现应用级防护。淘汰原有的终端防护软件,使用更主流的防护软件,从底层保障网络安全。

(3)部署区域运维平台,将所有的服务器、交换机、防火墙等设备的带外管理口连接到带外管理网络,实时监控网络设备、安全设备、应用系统、数据库、服务器、存储等基础设施运行状态,建立设备运行量化指标。

(4)加强区域安全服务,利用第三方安全服务资源对我市卫健系统的信息安全进行定期Web安全扫描、主机漏洞扫描、渗透测试、基线安全检查,在重大活动期间进行安全保障,建立长效安全的运行机制。

(二)聚合形成统一的掌上卫生健康服务

1.“两卡融合、一网通办”项目。延伸项目服务触角,在实现“浙里办”全面覆盖市级医院的基础上,加快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拓展,增加群众申领“健康医保卡”数量。扩大项目自主应用,逐步实现健康档案、健康体检报告、检查检验结果及相关诊疗记录自主查询,逐步开放儿童免疫、电子处方流转、母子健康手册、院前急救等应用,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数字健康服务。

2.分时段预约系统。市民通过分时段预约系统实现门诊、检查检验等线上预约,减少医院排队、等待时间,提高就医整体效率。

3.互联网+护理服务系统。利用我市各级医疗机构注册护士资源,以互联网+为依托,按照“线上申请、线下服务”的模式,为市民提供老年护理、母婴教育、慢病管理、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

4.自主诊疗服务。依托浙里办、健康桐乡APP、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等平台,为市民提供诊前、诊中、诊后自主诊疗服务。一是建设医院资讯发布系统,方便市民信息查询;二是建设诊前、诊中、诊后业务服务系统,提供导诊、预约、缴费、查询等功能;三是建设闭环管理系统,实行满意度评价管理,持续改进服务质量;四是建设居民信息中心,方便市民随时随地查询门诊历史记录。

5.在线诊疗服务系统。面向市民提供在线网络门诊诊疗服务,包括在线复诊、在线续方、药师审方等,打破传统医疗空间限制,缩短就医时间。该系统将搭建线上门诊通路,提供医患沟通、病历调阅、医嘱开具、处方管理等功能。

6.院内就诊导航系统。建立医院内部的就诊导航系统,方便市民快速定位自身位置和目标科室位置,并规划前往目标科室的最佳路线,提供智能化就诊导航服务。

(三)建设推广通用的数字医共体系统

1.整合临床服务系统,建设通用版医共体系统。一是统一患者信息服务,综合运用健康医保卡、居民身份证、生物识别等技术手段,构建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主的医共体信息化体系主索引系统,实现身份认证、个人注册基本信息核实等功能。二是统一医疗流程服务,根据居民健康档案开展医共体业务协同,实现以人为核心的多条线业务联动。三是统一医疗质量管理,提高病历质量、患者安全等管理水平,同时建立全流程质量检查、质量评价、质量改进闭环管理机制。医共体各业务系统均可调用质量管理共享服务,实现个性化的质量监测、评价、分析。

2.按照管理同标同质的要求,整合医疗管理系统,建设一体的决策支持系统。一是医疗资源调度分析。基于医共体信息管理系统,挖掘分析医疗协作数据,实现对医疗资源分布、需求、使用等情况的实时监控与跟踪,及时了解医疗协作业务开展情况和问题,及时提出改进措施。二是医疗费用分析。分析医疗机构门(急)诊收入、住院收入涉及的医疗费用相关指标、财务效率等,掌握影响医疗费用的主要因素,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提供决策依据。三是绩效考核分析。借助信息管理系统实时反馈功能,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对全市医疗机构开展规范化绩效考核,提升医疗资源运行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为财政资金科学合理拨付提供技术支撑。

3.按照服务优质高效的要求,改造医共体成员单位信息系统,完善医共体内重点业务系统。一是增加“两卡融合、一网通办”健康医保卡应用,实现我市基层医疗机构与长三角地区异地医保结算。二是完善基层医疗机构门诊医生站系统功能,实行检验、检查电子化申请单,可实时跟踪申请单状态,及时查阅报告结果。三是基层医疗机构新增门诊电子病历系统,通过病历模板,将门诊病历进行结构化处理,提供方便、快捷和准确的病历编辑方式,提高医生工作效率。

4.按照资源共建共享的要求,统一医共体物资管理,实现一体化运营管理。一是建立全市资产数据管理中心,建立分类标准。二是建立全市医疗设备培训知识库,如设备正确操作方法、保养方法、常见故障处理等,提高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使用、管理水平。三是建设全市医疗设备效益动态分析管理体系,通过合理调配或以内部租赁方式提高闲置医疗设备的使用率。

(四)开发应用全天候医疗智能监管体系

升级和完善综合监管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以综合医疗卫生资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为重点,建立实时、动态、连续、综合的监管服务平台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基于DRGs的绩效管理评价体系,加强对医疗质量、药品、耗材使用和医疗费用的常态监管和动态分析。推进运行评价、患者流转情况分析、绩效评价、卫生人员管理、医疗物资监管、大型设备监管、药品监管、经费监管、医疗费用监管及医保控费数字化管理,实现医疗、医保、医药综合监管。

(五)建设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1.整合全市学生日常健康信息数据、体检信息数据,实现有效管理。学生体检信息数据从原区域体检系统中新建的学生体检模块中采集,并对接我市电子健康档案系统,便于卫生健康部门、教育部门等及时准确掌握学生健康信息,有效发现、防控、治疗相关疾病,降低学生健康管理成本。

2.整合我市公共卫生系统和健康大数据中心,对接公共卫生平台实验室系统和区域卫生平台、区域临检中心,实现市内重点疾病临床检验数据的统一管理和检验业务的区域协作。

3.建设市卫生监测系统,实现对发热、腹泻、咳嗽等临床症状监测、非法定传染病疾病监测、慢病新发病人监测及查询统计功能;实现对日常的水质监测、食品监测、职业病监测、中毒监测和传染病采样等非症状监测。在症状监测与非症状监测系统的数据基础上,建设地理信息GIS服务平台及大数据挖掘分析系统。通过采用各种人工智能算法,进行深度挖掘分析数据以实现对重点传染病、慢性病等疾病的分析、预警,提供数据分析和决策依据。

4.根据国家、浙江省对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数据质量要求,结合我市健康档案数据质量和应用现状,整合健康档案数据质控管理系统和抽样系统。对接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和公安系统,对死亡、报卡及管理数据进行核验,减少重复、异常公共卫生档案数据,提高数据准确性。建立档案抽样和业务质控规则,从业务层面对公共卫生档案业务管理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质控评估,并作为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绩效评价的依据,提升公共卫生业务管理水平。

(六)加快促进医学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

1.医疗协同服务

(1)远程联合门诊系统。通过互联网远程视频方式,由上级医院专家和基层医院医生,联合对基层患者进行诊疗,患者信息在联合诊疗中实现可视化共享。

(2)远程查房系统。医生通过远程音视频与其他医院的住院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查看病情,并对实地查房医生进行远程教学和指导。

(3)远程教学培训系统。基于互联网云服务,搭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专业医学教学平台,建立多元化教学培训体系。

2.互联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1)家庭医生慢性病管理系统。该系统能够对签约居民进行慢性病分类评估,便于家庭医生快速准确掌握签约居民病情,实行精细化管理;自动创建慢性病患者随访计划,定期提醒签约医生按时随访。

(2)家庭医生健康监测系统。借助慢性病可穿戴设备,系统对签约居民进行生理指标监测和管理。生理指标异常时,系统自动提醒签约医生,医生也可设置个性化预警阈值,当监测指标超过预警阈值时,系统自动提醒签约医生。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是医疗卫生服务领域“最多跑一次”改革、政府数字化转型的重点项目,已纳入健康浙江建设、深化医改等重要考核内容。各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组建工作专班,整合各类资源,聚力抓好各项措施落实。

(二)强化机制创新。加强部门协调沟通,促进业务协同、数据共享、服务聚合。强化上下、区域和领域联动,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统筹规划、共建共享和整体发展水平。加强政企、院企合作,探索公益性项目社会化运作的有效路径,形成产学研用推进合力。

(三)强化投入保障。要把“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作为重点保障项目,建设经费力争纳入财政预算。要加强项目开发费用评估和投入绩效评价,创新探索合作开发模式,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项目建设。

(四)强化人才支撑。完善卫生健康信息技术队伍,提升卫生健康信息化人才能力。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与企业、科研机构、高校等建立信息咨询、人才交流等合作机制。

(五)强化示范推广。在建设医共体信息化示范县过程中,不断发掘典型经验和特色做法,加强经验总结和成果推广。大力宣传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健康医疗大数据等政策措施及应用成效,提高社会知晓度和群众参与度,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社会氛围。

三、建设周期

见附件:桐乡市“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规划

附件:桐乡市“互联网 医疗健康”建设规划.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