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议“网”事 “表白”桐乡
|
||||||||
|
||||||||
| ||||||||
嘉宾接受采访。 昨天,2022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正式开幕。四方嘉宾、媒体如约而至,他们将在3天的“乌镇时间”里,深切感受这座被互联网基因浸润的小镇。 他们当中有的已是乌镇峰会的老朋友,有的还是第一次来,但即使如此,对于乌镇的点赞和对数字未来的期待,却是他们共同的“开场白”。 畅想数字文明星辰大海 哲学文化与数字文明,当两者交汇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千年古镇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本就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 “本次大会期间,我将带来关于数字文明的中国哲学思考的主题演讲。”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智库中心主任李继春表示,数字文明与哲学文化本就不是对立的关系,从中国哲学中深度探究数字文明的内涵,对当今数字文明建设有很大的助益,他也期待能与不同行业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这一话题。 “我最关注的是大会期间展出的‘黑科技’。”韩国光州广域市(直辖市)政府上海代表处首席代表梁金淑直言,从线下到线上,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不断融入到以网络为中心的数字连接时代。她说,作为主导未来产业的产业基础,Metabus(虚拟空间)在韩国的竞争备受瞩目,其中80%的用户都是10多岁的年轻人。“希望VR或AR扩展的Metabus未来有更多应用场景,释放更多价值。” “疫情给当今世界带来了很多变化,但越是疫情期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越是应该成为讲好中国故事的平台。”在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看来,虽然很多海外嘉宾无法线下参会,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数字化的方式,让互联网大会品牌、浙江品牌、桐乡乌镇品牌“走出去”。 就在前两天,由浙江大学倡议、海内外20余家单位联合发起的“全球数字平等”国际学科联盟在乌镇正式启动。韦路表示,当前数字鸿沟概念背后的价值判断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弥合数字鸿沟的更高目标是实现理性和谐的人机关系。人类要将互联网“为我所用”,而不是被其所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技术、社会和个人三方面协同努力。 期待共创美好未来 “每年来乌镇,每年的感受都不一样,尤其是这几年,可以用天翻地覆来形容。”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是乌镇峰会的老熟人了,连续9年参加无一缺席。此次参会,他将出席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实践与探索论坛,就网络空间治理与与会来宾进行交流探讨。 对于沈逸来说,他更像是乌镇这座小镇成长的见证者。他说,从最初旅游小镇的初印象,到后来有了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等新建筑以及各项基础设施的迭代升级,乌镇愈发展现出互联网小镇的魅力。在他看来,乌镇也是中国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在这里,可以感受到数字经济迸发出的无限活力。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高世名更是将乌镇比喻成了一个由数字科技构造的精密机器,传统水乡的外壳里,处处蕴藏着数字赋能的场景。今年,浙江提出了“诗画江南、活力浙江”省域品牌。高世名说,乌镇正集中体现着省域品牌的场景,也是人文艺术赋能社会发展的鲜活案例。因为有了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和数字科技的赋能,再加上艺术展、乌镇戏剧节等的加持,一个千年古镇充满了活力和未来感,他也期待着乌镇未来会更好。 “变与不变”,是上海诺基亚贝尔股份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马涛今年参会主要关注的内容。“今年大会是世界互联网大会国际组织成立后的首届年会,感觉大会的整体规格得到了提升,也更加智慧。大会从过去的观点分享与平台互动,更多地转向应用层次的融合,大家的关系更加紧密了。”马涛说。 “不变的是大家对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持之以恒的努力。”在马涛看来,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见证了互联网是如何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尤其是数字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视和支持,让我感觉前景一片大好,对于未来发展我们很有信心。”她说。 乌镇之美一见倾心 “好多年前来过乌镇,但这一次感觉很不一样。”谈及参会感受,香港著名导演李力持毫不吝啬对这座江南小镇的赞美。此次参会,李力持将作为文艺工作者代表出席海峡两岸暨港澳互联网发展论坛并发表自己的感想。他坦言,有机会一定会来乌镇拍摄取景,用镜头记录乌镇的美,让更多人认识乌镇,了解乌镇。 莲花池旁,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西南分院执行副院长阎雨举着手机不停按下快门。“第一次来乌镇,这里真是太美了,江南水乡名副其实!”虽说是第一次以嘉宾的身份参会,但每年阎雨都十分关注乌镇峰会的相关信息,也为中国全面拥抱数字文明时代感到由衷的自豪。
|